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态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现代性的分析

2014-04-09李飞达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新生代现代性

李飞达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态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现代性的分析

李飞达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态度有四方面的特征:既积极但也注重享乐;对待自己的命运存在分裂、矛盾状况;认同能力和奋斗的价值;看重生命但也有极端思想;看重物质财富但有一定底线;存在崇拜的多元化趋势。这些特征的形成机制包括教育水平的提高、独特的流动经历、城市物质经济环境的影响、城市精神文化环境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态度;现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大量农民开始向城市和沿海地区流动,并形成了罕见的人口流动进程,到目前为止,这一进程已有30多年。对此,社会和学术界用“农民工”来称呼这些外出农民。当前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已经哺育出下一代,他们大都进入体力衰退期。这就使得他们的子女中外出打工的人成为务工人员中的主力。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二代外出务工农民,与自己的父辈相比较,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打工环境。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个很有意义的选题。本文的研究是在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态度特征,并探讨其特征的形成机制。

一、相关文献回顾及文章的架构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这一概念被王春光提出后,“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对新生代农民工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研究,并逐渐对划分标准取得共识。韩长赋(2010)以时间为划分标准,把农民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20世纪80年代出来打工的,这批人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第二代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他指出,当前农民工的主力是第二代和第三代,也就是新生代农民工[1]。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就可以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也正是学术界目前通用的划分标准。当前,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从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整体的视角出发进行综合性研究,比如相对于市民、农民,其整体有何特征,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融入城市、发展需求等等问题,也即特征性研究。这表明学者们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已经出现由全面研究转向某一方面深入研究的趋势。本文也顺应这一趋势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态度特征进行分析。下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回顾,而不再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性研究,以呼应本文的主题。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因方面,罗霞、王春光(2003)认为新生代流动人口外出打工除了解决生存需求外,还有生活上的需要,也有更多的期盼,他们在务工过程中也会不断整合自己的动因和理由[2]。潘寄青、谭海燕、李娜(2009)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有经济和生活上的特点:他们在外出打工挣钱的同时,更多考虑把打工作为改善生活状况和改变人生道路的一个契机,同时对工作的期望度变高[3]。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面,许传新(200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适应位于较低状态,但是他们的工作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位于中等状态[4]。正如他用的题目那样,新生代农民工是“落地未生根”。胡晓红(2008)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认同存在焦虑和困境,呈现模糊性、矛盾性等特点,是“漂泊的一代”[5]。刘传江(2009)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认同上有“内卷化”的倾向,他们慢慢形成小集体或者非正式集体,认可自己这一群体,从而对城市认可度低,因此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将存在困难[6]。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心理方面,李辉、浦昆华(2011)对他们的婚恋心理冲突进行了探析,认为产生心理冲突的因素主要有专业限制、经济收入水平低、社会地位低下等[7]。杨立、疏仁华(2010)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进行了现代性考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越高,婚恋追求越趋理性;生活范围越扩大,婚恋交往对象和方式越多样化;同时,他们婚恋观的城市化取向和婚恋自主性得到提高[8]。刘淑华(2008)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心理出现两难局面和多元化趋势,同时她也分析了原因:一是工作、生活环境制约,二是受大众传媒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三是对家乡记忆的消退[9]。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方面,唐踔(2010)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一是市民化成本高、城市的公共支付成本不足;二是子女教育问题;三是户籍障碍;四是住房问题[10]。简新华(2011)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制度、资金、法律、素质、观念等五大障碍,并且提出应创新制度,改革户籍,提高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多渠道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11]。李涛(2009)利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表现进行阐述:一是身份认同;二是印象管理——注意自己在城市人眼中的印象,谋求城市人的形象;三是城市化的消费方式[12]。

除上述方面外,也有学者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和犯罪行为等方面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虽然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角度涉及比较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少有学者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即使有也大都缺乏实证的研究,而只是一种理论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在规模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把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态度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是“湖北省农民工思想状况调研”成果的一部分。在调研中,笔者对农民工的思想状况设计了八个一级指标: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法律意识、民主观念、政治认同、社会评价、发展需求。本文采用人生态度这个一级指标,并细分为生活态度、命运观、成败观、生死观、崇拜观、金钱观等六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分别设计了一到三个问题。本文基于调研问卷中的部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态度特征,并通过相关现代性理论分析这些特征的形成机制。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态度特征

(一)主流是积极进取的,但也存在注重享乐的思想

对生活态度的考察主要从人生意义和人生目的两方面来进行。从人生意义来看,在对“人活着,无所谓有意义,也无所谓无意义”的回答中,24.7%的人表示认同,58.4%的人表示不认同,16.9%的人表示说不清。这说明受访者中,58.4%的人明确认为不应持有这种观点。从人生目的来看,在“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的看法上,41.2%的人表示认同,48.9%的人表示不认同,9.9%的人表示说不清。不认同人生应及时行乐观点占了多数,说明他们不认同人生只有吃喝玩乐,但是认同的也有很大比例,这表明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享乐思想有很大市场。

(二)在对待自己的命运上存在自我矛盾的倾向

问卷显示,对“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回答中,43.3%的人表示认同,48.2%的人表示不认同,8.6%的人表示说不清。这说明不认同命运的比例高出认同命运的4.9%,但两者相差不大,呈分裂态势。同时,在“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回答中,71.4%的人表示认可,22.2%的人表示不认可,6.4%的人表示说不清。认可的比例显然高于不认同命运的48.2%,这就说明有相当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认同命运的基础上又相信努力的价值,体现出他们内心世界存在矛盾之处。

(三)在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上大多认同能力和奋斗的价值

在对“一个人获得成功最主要依靠什么”的回答中,认可个人能力和奋斗的人占了多数达52.3%,24.9%的人认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很重要,11.3%的人选择受教育程度,8.4%的人选择机遇,而只有3.1%的人选择了其他。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多数认可能力和奋斗的价值,认为努力奋斗才能成功。

(四)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但也存在极端思想

调查针对生死观设计了一个问题:是否认同社会上一些人因为自己生活不如意而选择自杀甚至报复社会。75.4%的人表示不认可这种行为,能理解的占到19.6%,其中要注意的是有2.8%的人认为要报复社会来释放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生活中是坚强的,并不认可轻易结束生命甚至报复社会。但是值得警惕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存在刻意报复社会的思想。持这种思想的人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这种思想可能是转型期报复社会型犯罪行为增多的原因之一。

(五)在个人的崇拜上既有集中趋势,也有多样性

问卷调查显示,崇拜企业家的达40.8%,崇拜政治家、科学家、英雄人物的比例大体相当,分别为17.6%、13.6%、12.6%。只有7.6%的人选择各类明星和1.2%的人选择宗教“神灵”。多数人崇拜企业家,表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注重物质财富的现象,多样性的崇拜则表明该群体价值的多元取向。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崇拜企业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较低,政府、社会、企业家应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其待遇。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可能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六)注重物质财富,但也看重获取金钱的手段

在对“马诺现象”(1)的看法上,34.5%的人认为是拜金主义,应当抵制;41.8%的人认为无可厚非; 23.6%的人表示说不好。这说明多数受访者理解这一行为。这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有很大关系。同时,这再次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注重物质财富的现象。但在对“为了挣钱可以不择手段”的回答中,有72.3%的人不认同不择手段地赚钱,认同的占到20.3%,6.8%的表示说不清。这则说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取金钱问题上存在底线,注意赚钱手段。

三、新生代农民工人生态度特征的形成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态度特征可以总结如下:生活态度积极但也注重享乐;对待自己的命运存在分裂、矛盾状况;认同能力和奋斗的价值;看重生命但也有极端现象;看重物质财富但有一定底线;存在崇拜的多元化趋势。这些特征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态度有其复杂性。该怎样认识这一特征和这种复杂性?他们人生态度特征的形成机制或者形成原因是什么?本文认为要解释这种复杂性的形成机制可以从现代性分析入手。

不论是国外的劳工还是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属于流动民工范畴,都带有流动性质。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流动性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或者是我国现代化过程的侧面体现,而且他们已深深融入这一过程之中。现代化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它涉及到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变化,比如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新生代农民工既已融入这一过程必然深受其影响。

但是,宏观的现代化过程是怎样通过形成机制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呢?

对于现代性影响人们行为的研究,英克尔斯的个人综合现代性最为深刻。他通过对个人现代性的研究来阐述现代性对当代人产生的影响,且编制了综合现代性量表(OM Scale),提出了人的现代性特征指标体系[13],以及个人综合现代性的七个核心。他指出教育、经验、传播媒介等是影响个人现代性的要素。在现代性的本土化研究中,杨国枢较早进行了关注。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探讨了中国人的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并为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编制了不同的测量工具[14]。除此之外,叶南客指出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要靠人才,这使得人才的现代化非常重要。他在1988年和1989年对我国五省(江苏、广东、四川、吉林、河南)城乡人的现代化发展所做的大型抽样数据调查,对各类型人的素质状况、生活状态以及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变革,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影响人成长和变革的三种环境诱因[15]。结合对过往理论的分析,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受现代性影响的形成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本次调研中8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在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比例达58.5%,高出80前3.3%,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高于上一代。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更高的教育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使他们可以更早、更多地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更多地接受新东西,从而获得对教育程度有一定要求的岗位而不只从事体力活。这些都会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使其获得熟练的技艺,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比技术缺乏的农民工更高的工资及待遇,也使其生活更有期望。这反映到思想观念上就会使得他们认同教育的价值,认同学习新知识和努力奋斗的价值。这终将会使他们的生活境遇提高,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信通过努力可以适应城市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独特的流动经历

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身份、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有很大不同,即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同父辈相比,他们很多都是在农村成人后或者很小就外出打工甚至出生在城市,因此农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对他们的影响远不如对其父辈那样根深蒂固。虽然他们也会有农村生活体验,但这种体验“无法适应代表现代性的城市生活,作为对城市生活的一种适应,个体必定会逐步地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改变行为方式,在此过程中同步发生的便是对传统的销蚀与解构。”[16]同时,他们又不像城市同龄人一样能真正融入所在的城市,受到种种限制甚至歧视,比如没有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缺少相关组织,很难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工资都无法保障。虽然他们通过努力想融入城市,但现实的残酷终将打击到他们,致使他们再次怀疑自己的命运能否改变。调研显示他们有报复社会的想法,这说明个别的遭遇可能使某些新生代农民工走上极端。独特的流动经历会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产生,但这也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其旧有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同流动经历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具有同时存在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17]。

(三)城市物质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通过耕种土地可以自给自足,很多生活品都可以自产。在农村只要耕种土地就可以活下去,但在城市环境下,农民工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工资,从而购买商品,进行经济交换,获取和改善物质条件。当然他们在城市中的一系列活动必须要接受正式规范的约束,获取财富要有底线,要有正当性,否则将无法在城市中立足。这种不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进城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刺激着他们的神经,对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产生影响。同时城市中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诱惑,新鲜事物对其更有吸引力。这种对在城市中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的重视和物质条件的吸引力,也必将反映到其思维观念中,使他们注重物质财富,羡慕企业家所创造的财富,崇拜企业家。

(四)城市精神文化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精神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和重塑着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丰富的物质条件相适应的是多元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多样性的价值观,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中,必会受其影响。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居民一般来说比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更会享受生活,而且多少存在享乐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当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条件到一定程度后,他们也会开始模仿城里人享受生活,甚至吃喝玩乐。此外,他们在工厂中亲身学习、运用现代代的生产技术。这种对科学技术的接触也深刻地影响其观念,使其利于融入城市中的科技生活。同时,受大众传媒传播的各色信息影响,他们也很容易接触到多样化的观念。

注释:

(1)“马诺现象”——源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女嘉宾马诺与男嘉宾的对话,其中“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的话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爆了社会对“拜金”问题的讨论。此处指社会中某些群体所持有的过分看重金钱和物质的心态及由此带来的行为的现象。

[1]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N].人民日报,2010-02-01(007).

[2]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3(01).

[3]潘寄青,谭海燕,李娜.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02).

[4]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04).

[5]胡晓红.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以s村若干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09).

[6]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02).

[7]李辉,浦昆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心理冲突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8]杨立,疏仁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现代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9]刘淑华.家乡的“归根”抑或城市的“扎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取向问题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

[10]唐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J].前沿,2010(11).

[11]简新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求是学刊,2011(01).

[12]李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3]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5-31.

[14]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叶南客.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6]蔡志海.流动民工现代性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17]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44(01).

(编辑:李磊)

C913

A

2095-7238(2014)05-0074-05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5.017

2014-02-10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新生代现代性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新生代“双35”09式
世界观(二)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