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群众路线破除改革阻力

2014-04-09陶砥

实事求是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制阻力力量

陶砥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贯彻群众路线破除改革阻力

陶砥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当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相当强大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集团。在革命的艰难岁月,党依靠群众的力量取得最终的胜利,在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同样是党克服阻力的主要依靠力量。而人民的力量是通过政治参与发挥出来的,梳理我们党的历史便可发现各个时期党贯彻群众路线的不同特点使得各个时期人民的政治参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大规模群众运动不再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形式,人民的政治参与趋于法律化、制度化、有序化,但是由于政治参与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克服改革阻力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探索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以人民群众的力量化解各种阻力,对于攻坚克难、推进改革的进一步全面与深化意义重大。

群众路线政治参与既得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的中央领导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了改革的势在必行以及这一阶段的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改革”成为一个高频词汇,人们在对此寄予厚望的同时也会忧虑,改革阻力如此之大,新一阶段的改革将何以推行下去。多年来存在的体制弊端造成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当改革不触动原有利益便无法推进的时候,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强大阻力,探索破除阻力的有效办法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受历史上党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动员广大群众的力量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启发,认为当下破除改革阻力之道也应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加以探索。固然改革与革命绝非两个等同的概念,但是两者的经验也有相同之处。同时,在新时期提起群众路线便不能忽略人民的政治参与,因为在笔者看来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是除了大规模群众运动之外最能调动人民积极性、最能有效激发人民力量的方法之一。

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虽不是两个完全等同的概念,但两者的联系却十分紧密,梳理我们党的历史便可发现各个时期党贯彻群众路线的不同特点也使得各个时期人民的政治参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当下改革的艰难处境与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民的政治参与的特点是有关系的。

一、体制内的阻力很难被原有体制自身所克服,这使得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十分必要

体制内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当下改革的主要阻力,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历史性原因,又与我国相关体制多年存在的弊端有关,可以说,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存在几乎在任何国家都是难以避免的。

所谓既得利益,是指通过非公平竞争的手段和方式,借助公共权力和政策资源所获取的巨额利益的相关体。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既得利益的基本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既得利益;二是以垄断行业为代表的垄断既得利益;三是以房地产和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既得利益。[1]可以看出,在我国既得利益集团或者直接存在于体制内,或者与体制内的力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与发展壮大对于社会的危害极其严重。首先,这一集团倚仗公共权力以不公平的竞争谋求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既得利益集团往往与政治权力纠缠不清,催生腐败、干扰国家政策法规,妨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第三,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不仅在原则上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在事实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改革若要继续推进就必须触动既得利益,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是对于如何克服既得利益集团所带来的阻力则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既然体制与机制的不合理是滋养既得利益的主要土壤,那么要瓦解既得利益集团就应该从改革现有体制入手。但是,既得利益集团本身就是依存于现有的体制而得以存在的,多年来他们已经利用体制本身的不健全发展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存在于体制内,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改革者去完成对原有体制的修补、完善是不现实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只有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才有可能继续推行下去,所以应当启示他们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而让步部分短期利益,同时这一观点的持有者还列举了一些例子以证明历史上很多成功的改革,甚至革命都是既得利益者推动或者领导的。不可否认,既得利益者在力量有限而且不改革便无从保全其利益的时候或者通过改革可以使其利益更大化的时候都会成为改革的支持者,但是看看我国当下所存在的既得利益集团,其力量之大已能够对改革形成巨大阻力,而且进一步的改革也只会削弱而非增强他们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以幻想既得利益者成为改革的动力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超脱于既得利益、部门利益之上的机构,来做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这个机构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由决策者来选择”。[2]这种设想可以为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提供一个出口。既然我们一再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那么也就意味着人民群众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如果这一方面可以不打折扣地落实,那么广大人民对于改革的支持力度将是相当强大的,站在群众史观的立场来说,这种力量将足以克服各种阻力使改革继续推进。当然这种全新的、独立的体制具体将如何构建还需谨慎的探索,但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思路应当指导着这一探索。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以体制内的力量克服体制弊端、引导既得利益者支持改革、建立完全超脱于各方利益之上的新体制在实践中均难以实现。而唯有群众的力量可克服既得利益集团,这显示出了在改革攻坚阶段贯彻群众路线、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二、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侧重点以及各个时期人民政治参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对当下破解改革阻力的启迪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可谓源远流长,中共二大的组织章程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作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我们既然是为无产阶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3](P3)中共六大更是明确提出:“争取群众是现时的总路线”。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实施步骤,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的坚持和发展,如邓小平于1992年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等表述,都体现着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坚定决心。纵观党的历史,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内容一直贯穿其中,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对于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显示出了不同的特点,可以大致总结为改革开放以前侧重于“一切依靠群众”,改革开放以来侧重于“一切为了群众”。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注重充分动员群众力量参加革命战争,人民的政治参与形式主要表现为支持、参加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除去部分受“左”或右的错误影响的时期)党对于人民力量的赞美是毫不吝啬的,同时对如何激发起这种伟大力量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革命的诸多动力之中,人数最多的莫过于农民。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过蕴藏在农民阶级中的巨大力量:“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4](P14)可见,对于这股隐于民间的力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毫不讳言的,他们对于农民力量不仅充分承认、肯定,而且也充分加以激发、利用,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现实、制定出符合农民要求的土地政策,借以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其投入革命之中。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以动员人民参与革命为主,配合不同的历史条件,适时调整政策以最大限度动员革命力量,对于人民的动员充满勇气而且十分彻底。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5](P511)党带领这股伟大力量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一历史经验可谓是党的宝贵财富。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党贯彻群众路线侧重于大范围动员群众推进国家建设,人民的政治参与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由于动员群众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依旧沿用了这一思路,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千疮百孔、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充分动员人民群众投身经济建设是有其正面意义的,毕竟短短三年我国就取得了国民经济的基本好转。但这一时期的急躁冒进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相结合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国人民以极为高涨的积极性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然而这种热情使得党的一些领导人丧失了原本应有的理智,在全国各地浮夸风气蔓延、指标虚高的情况下,由于1958年8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冒然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脱离了实际的群众运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但是中央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之后纠正了大跃进的错误之后,依旧沿用群众运动的思路,最终引发了“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群众路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大法宝、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一直为党所重视、坚持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为革命取得了胜利就抛弃群众路线,相反,在成为执政党之后依然延续着这一传统,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使得群众路线出现了曲折,这些教训同样是党的宝贵财富。

(三)改革开放以来,贯彻群众路线主要体现在注重群众利益诉求,整顿党的作风以防止党脱离群众,人民的政治参与趋于制度化、法律化、有序化

由于前一历史阶段的教训太过沉痛,党认识到了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贯彻群众路线的方式也应有所转变,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鲜有类似大跃进之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党的群众路线的重点在实际上转变为对人民利益的保护以及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危险。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中一条便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全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3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12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注重通过反对腐败、改进作风等方式以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这些都显示出新时期、新阶段党对于贯彻群众路线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方面有了明显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但由于从前群众路线所出现的曲折,我国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明显下降,又加上政治参与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使得我国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如果人民群众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表达,群众的力量不能合理产生作用,政府决策会在客观上倾向于维护既得利益,那么“一切为了人民”便极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有适当的平台,人民的这种利益诉求就会汇成改革的强大动力,然而目前这股力量依旧雪藏,在改革阻力日益增大,改革难度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寻求发掘这股力量的妥善方法成为必然。

可以看出,前两个阶段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思路是相同的,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转变。人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合法化、有序化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的体制、法律不健全使得人民参与政治的途径相对狭窄,人民的利益诉求难以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表达,同时多年来对于维护稳定的高度重视,使得一些较为激烈的政治参与成本提高,久而久之民间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冷漠,群众深知改革利于自身但却不积极参与,这使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增大。正是由于人民的力量不能充分体现,使得既得利益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受到应有的约束,加之相关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其得以发展壮大,如今这种情况再不加以改观,改革之途势必艰险异常。

三、小结

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于体制内,对于这一点中央也是毫不讳言的,既得利益集团历经多年积累力量日益强大,它曾经是改革的推动者,或者说它形成于前期改革的过程之中,然而由于进一步的改革必然要求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得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已成为阻挠改革的主要力量。在体制之内,阻力一方占有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相比之下动力一方必然处于相对弱势,因此,若仅仅将改革限于体制内,面临的困难十分严峻。改革要继续推行下去,仅依靠体制内的动力太过艰难,而引导既得利益集团做出让步、推动改革也不甚现实,所以克服阻力的办法必须到体制以外去寻求、到群众中去寻求,这便凸显了贯彻群众路线、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在革命时期,群众路线显示出了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纵然那种疾风骤雨的群众运动已不再适用于今天,但是人民的力量却一直存在,从未消失,既然阻力如此之大,改革如此之艰难,为何不探索出一种有序而又有效的途径,将人民的力量与阻碍改革的力量提升至统一平台,使之进行平等的利益博弈呢?

总之,改革的阻力并非不可降服,而是降服它的力量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力量能否得到妥善而又充分的释放,对于改革的顺利推行至关重要。在改革面临艰难的时刻,最重要的是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人民政治参与机制。纵然既得利益的藩篱不可谓不牢固,所占有的资源不可谓不庞大,但是“单是物质的优势,不能算作真正的优势,而只有人心加物质的总和,只有掌握物质的人们,即是说人民的革命力量,才是真正的优势。”[6](P70)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亦是一场革命,当它代表着人民的诉求、借助着人民的力量、发挥着人民的才智,胜利就已经不远。

[1]汪玉凯.冲破既得利益藩篱是改革成败的关键[N].河南日报,2013-11-14.

[2]王长江.改革要冲破既得利益的作梗[N].社会科学报,2012-11-11.

[3]罗平汉.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编辑:李月明

D610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3.03

猜你喜欢

体制阻力力量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零阻力
别让摩擦成为学习的阻力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