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4-04-09李德楠

关键词:无锡运河遗产

李德楠

(淮阴师范学院 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淮安 223300)

无锡段运河是中国运河沿线最古老的河段之一,聚集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被誉为“运河绝版地”。目前,无锡运河文化遗产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锡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运河名城——无锡》,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版;沈锡良:《无锡运河记忆》,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版;俞孔坚等:《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刘霞、董平:《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刘琳:《试论无锡古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申遗”的重要意义》,《江苏水利》2008年第1期;汪芳:《用“活态博物馆”解读历史街区——以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建筑学报》2007年第12期;杨卫泽:《千年古运河:无锡历史文化发展的线性探究》,《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吴靖梅、汤晔峥:《京杭大运河聚落研究——以无锡古城为例》,《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论文集》,2010年版,第170-171页;袁方、汤晔峥:《无锡运河相关工业遗产的价值初探——以无锡运河与近现代工业关系角度》,《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论文集》,2010年版,第172-174页。。总体而言,有关运河文化遗产的特色与地位还有必要进一步梳理,有关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无锡段运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保护与利用方案,不仅有助于推进运河申遗工作的进程,还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无锡段运河的演变过程及历史地位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西汉时建无锡县,唐中叶发展成为东南望县,元代升为州,明代降为县。民国以前的绝大部分时期,无锡在行政级别上是一个县的建制,先后分属会稽郡、常州府和苏州府。无锡运河的开发史可上溯至3 100多年前的泰伯渎,正式的运河雏形出现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疏浚了包括泰伯渎在内的河道。秦统一六国后,将江南运河入长江的入口西移至今镇江。三国东吴政权在无锡五里湖与太湖之间开凿了一条名叫长广溪的河道。东晋南朝时,对无锡运河通往太湖的梁溪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疏浚。

隋代对无锡所在的江南段运河进一步疏浚和开凿,“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1]。唐代疏浚泰伯渎,沟通了无锡、苏州交界处的鹅肫荡和漕湖(蠡湖),无锡经济日趋繁荣,成为江南名城。北宋太湖地区水灾频发,于是采取了沿湖筑堤的办法,同时对芙蓉湖、阳湖等运河边的小湖进行了围垦。皇祐三年(1051),江阴知军葛闳对芙蓉湖通向黄田港的九里河进行了疏浚。熙宁八年(1075),因运道干涸,无锡县令焦千之引梁溪河水济运。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邢焘对九里河进行了拓展凿深。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无锡所在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米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元代无锡运河穿越州城,可通载重700石的大船。明宣德年间,周忱围垦芙蓉湖,重建黄田港、蔡泾河水闸,锡澄运河正式形成,改善了无锡的水运交通条件。嘉靖三十三年(1554),无锡知县王其勤率众建造砖城,在通向城内的运河两端设置了水关,使穿城而过的运河主航道改为绕城而过。城内的运河两岸则不断繁荣,店铺民居分列两旁,形成了狭长的水弄堂景观。天启二年(1622),无锡知县刘五纬修筑运河北塘堤岸,称刘公塘。崇祯元年(1629),无锡知县疏浚洛社至无锡南门锡山驿运河,长5 213丈。清乾隆五十年(1785),无锡知县派人疏浚运河4 000余丈。1932年,对城区竹场巷至莲蓉桥以及黄泥桥至游山船浜两处运河进行了疏浚。1935年对五牧至洛社河段加以疏浚。建国后的1956年、1958年、1976年、1981年分别对运河主要支流锡澄运河进行了拓浚。

无锡是一座临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运河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明清时期,无锡市场繁荣,为全国著名的布码头、钱码头、米市和丝市。

明代,无锡已成为著名的米码头,至清代后期,被指定为江南地区的漕粮采购地和转运地,无锡米市与芜湖米市、九江米市、长沙米市并称全国四大米市,且名列四大米市之首;清光绪年间,无锡发展成为名冠东南的丝市,北塘和南塘是丝行集中的地区。据统计,1929年无锡有50家丝厂,缫车15 478台,年营业额达5 400多万元。当时全国厂丝出口总计为47 204担,其中无锡占28%,居全国首位,为全国公认的丝都[2]33-43。无锡布码头自明弘治年间就已形成,至清代更加繁荣,与镇江银码头、汉口船码头齐名海内。无锡城著名的棉花巷有两条,一条在老城区西门外,一条在南城门古运河西岸清名桥与跨塘桥之间,为近代无锡棉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米、丝、布三大码头的兴旺,清代后期出现了为其服务的钱庄,形成了著名的钱庄码头,对米市、丝市、布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运河航运繁荣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运河衰败也给沿线城市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夺大清河入海,运河被拦腰截断,使得一些沿线城市如通州、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淮安、扬州等衰落下去,长江以南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段运河虽能继续通航,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变小。就无锡段运河而言,运河虽不如之前那样繁忙,却仍继续发挥着促进航运业以及沿运地区工商业发展的作用,运河不能全线通航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如淮安、临清、济宁等淮河以北城市那样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城市不断扩张,开始跳出老城建新城,城市建设由“运河时代”进入“太湖时代”[3]133。

二、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

长期通漕使无锡段运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存分布在无锡古城内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与运河本体紧密相关的水工遗产,与运河城镇聚落相关的文化遗产,与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沿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一)与运河本体紧密相关的水工遗产。无锡地面平整、水网密布,无锡段运河不像北方运河那样深受黄河的影响或面临水源不足的困扰,因此航道码头工程遗址相对较少。目前所见,有位于北塘米市附近的黄埠墩,这里曾经作为无锡米市所在地;位于大运河与梁溪河分流处的西水墩是重要的分水工程,墩上有水仙庙等文物古迹;位于南长街和大窑路之间运河上的古渡口是无锡城仅存的一处渡口,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无锡运河桥梁遗址众多,有清名桥、伯渎桥、宝塔桥、跨塘桥、耕读桥、大公桥、定胜桥,最著名的是清名桥,始建于明万历八年,清康熙八年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道光年间知县张印垣重修,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又重建,建国后曾作修葺,是无锡市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二)与运河沿线城镇聚落相关的文化遗产。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运河孕育了这里的城镇、村落和建筑,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历史进程,展示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风貌。

1、仓储遗址。无锡城区古运河两岸,历史上曾有不少仓库和堆栈,元代建有亿丰仓、丰积仓,明代建有东仓、西仓。明末清初,无锡米市兴盛,出现了商业性的粮栈。清末实施南漕北运,无锡曾作为南方漕粮的聚集地。2007年6月,无锡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项,其中仅仓储遗址就有3处。

2、砖窑遗址。无锡城南部的运河东岸有烧制砖瓦的土窑,乾隆、嘉庆年间有经营者108家。清名桥以南的大窑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有砖窑百余座。今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已建立了窑群博物馆,从中可一窥运河窑业发展的历史风貌。

3、民族工业遗产。无锡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涌现了荣氏、杨氏、薛氏、周氏、唐蔡、唐程六大资本集团,留下了大量的工厂作坊、商贾字号、商业老街等运河文化遗产,造就了百年繁荣的民族工商文化。研究发现,江南运河所串联的城镇带工业遗产廊道重点城市有7个,根据其所具有的工业遗产价值差异分为核心、重点、次重点、一般四个层级,无锡是唯一被纳入核心层次的城市[4]。2006年无锡召开中国第一届工业遗产大会和《无锡建议》的发表,标志着无锡作为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4、民居店铺以及建筑寺庙遗址。无锡水网密布,百姓世代沿运河居住,市镇街道也傍河而建,茶馆饭店、浴池澡堂、民居店铺分布于河道两岸或街道两边,体现了吴地文化的建筑风貌。自南禅寺至清名桥的古运河两旁,多有清代至民国时的民居老宅。寺观庵庙主要有建于南朝时期的广福寺、长泰寺、南禅寺、保安寺,建于宋代的成性寺、石塘庵、明阳观,建于明代的双塔寺、龙王庙等;名人宅第至今仍保存的有徐霞客故居、薛福成故居、薛汇东故居、钱钟书故居、荣德生故居、东林书院、东坡书院等。其中位于无锡东门苏家弄内的东林书院,2006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惠山古镇的祠堂群一条街,已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5、园林、墓葬、碑刻遗址。无锡园林历史悠久,属于南方园林风格,小巧中透着灵气,既体现了吴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各具特色,但目前保存数量较少。其中,建于明代的寄畅园,古朴清幽,布局巧妙,以擅长山水之胜而著称,达到了“山在园中,园在山中”的境界,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末清初的文人园林,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锡运河沿线留下了大量的古墓葬和古碑刻,有“国保”6处、“省保”24处、“市保”35处。

6、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无锡有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以运河民间建筑为特色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民族工商业为特色的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以明清世家望族为特色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古祠堂建筑群为特色的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以“水、义、孝、名”为特色的荡口古镇。无锡古村镇众多,其著名十大古村落分别为甘露镇、黄土塘古村、严家桥村、礼舍古村、玉祁老街、周新镇、南方泉、葛埭村、洪山西仓古村。这里有江南第一古镇梅村、“无锡乌镇”荡口、阖闾古城所在地胡棣、明清重镇安镇、无锡东大门羊尖、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家乡张泾,等等。

(三)与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段运河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无锡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共9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共21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11项。如此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运河直接或间接相关。

1、香灯、香汛与庙会。香灯、香汛与庙会是无锡段运河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年农历二月,无锡北塘段运河都会汇集大量运送去武当山进香香客的船只,桅杆上挂满了香灯,灯光闪烁犹如点点繁星,异常好看;香汛是在每年三月十五日,四乡八镇的百姓纷纷自运河乘船到惠山直街上的张中丞庙进香,客流量非常大,吸引着大批商贩、艺人前来经营助兴,街道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八庙赛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黄飞虎神诞,俗称“老大爷出会”,沿途大街小巷,隔河两岸,热闹非凡。

2、饮食文化。作为无锡饮食文化代表的酒类,主要有用惠山泉水酿造的惠泉酒,历史悠久,味甘而冽,堪称酒中珍品,该酒厂坐落于运河中一片叫作江尖的洲渚上,南来北往的船只多在此停泊购买。此外还有玉祁双套酒,创始于清嘉庆年间,酿酒工艺流程复杂,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的风味饮食为酱香排骨和油面筋,均起源于清代,通过独特工艺制作而成,香味浓郁,油而不腻,食而不厌。2006年,三凤桥酱排骨烹饪工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营酱排骨的三凤桥肉庄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3、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无锡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拥有泥人、紫砂、刺绣、均陶、竹刻、剪纸、珠绣、麦秆剪贴、蓝印花布等12个大类50多个品种。惠山泥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造型古朴、形态生动、色彩明丽,泥人多为儿童玩具,其品种有动物、人物,造型生动、夸张,极具乡土气息,代表作品有大阿福、寿星、蚕猫、和合、泥春牛等[5]。无锡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明代,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的“锡山绣工传习会”是我国最早的民办民间刺绣传授组织。无锡竹刻是江南竹文化的代表,历史悠久。锡绣、竹刻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从业者不多,后继乏人。

4、民俗信仰及神话传说。无锡经济文化发达,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吴文化积淀,使这里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在独特的出生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岁时民俗、节日民俗、家族民俗、生产民俗、民谚童谣、各种自然神和人格神信仰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十庙庙会与八庙迎神赛会,此外还有一些小的节令风俗和特殊的庙会、节场。无锡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梁祝传说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在运河文化与民间艺术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艺术张力的民歌、戏剧和舞蹈。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集中在长江下游与太湖流域,是吴方言区的口头文学,口语吟唱,无乐器伴奏,口耳相传,具有深厚的水乡地域特色,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的摇篮,锡剧原称“无锡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乡严家桥一带,曲调优美,乡土气息浓郁,富有江南水乡情趣,与越剧、黄梅戏并称华东地区三大剧种,号称“太湖一枝梅”,流行于常州、无锡、江阴、宜兴、苏州以及上海等地,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5]。

(四)运河沿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运河为无锡塑造了为数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运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著名的无锡八景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无锡临山傍水,风景秀丽,主要山脉蜿蜒起伏于西南边境,除主峰锡山外,还有惠山、青山、舜山、横山、马山、鸿山、三山、石塘山、管社山、雪浪山、军将山、华藏山、斗山、皇山等。无锡河流以运河为主,其分支有梁溪、锡澄、蠡渎、沙塔墩、直湖港、南兴塘河、北塘河、转水河、盛塘河等,著名的湖泊有太湖、五里湖、鹅湖等,著名的滨湖景点有梅园、鼋头渚、蠡园、惠山公园、锦园、寄畅园、芙蓉湖、黄埠墩等。无锡的地貌特色深刻地反映在当地的地名上,《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收录了主要人工建筑物和自然地理实体97条,主要包括广场、车站、桥梁、公路、展馆、河浜、堤闸等,其中尤其以桥梁、河浜为多,反映了无锡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的地貌特色,而且地名中的“浜”“港”也反映了典型的南方景观风貌。上述人工建筑物和自然地理实体中,许多与运河息息相关。

总体来看,目前大部分文化遗产已经得到较好的保护与规划,尤其突出的是窑址遗产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被很好地发掘、展示出来,为其他运河城市的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一些老街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原北塘运河三里桥一带,是繁华的米市、布码头、船码头,因大拆大建,成片开发,以致昔日的风貌荡然无存[2]33-43。部分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劣、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遇空前的危机。在国家积极推进大运河申遗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掘和保护无锡运河文化遗产,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价值

无锡段运河是整个大运河最古老的河段之一,沉淀下许多与运河密切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反映了两岸人民与运河的密切关系,显示出了重要的遗产价值。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具体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近代工业遗产价值。拥有大量近代工业文化遗产是无锡段运河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对无锡工业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无锡工业沿运河发展,充分利用了水运的便利条件,与运河直接相关。同时,无锡工业的大发展也赋予了运河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价值,工业遗产成为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是无锡最具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工业文明的独特见证,其物质层面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工业遗产建筑厂房、仓储机器等方面,非物质层面的价值主要反映在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

无锡运河工业遗产代表了中国传统工业技术的典范,是整个运河沿线工业发展情况的代表,是人们认识工业、认识运河、认识无锡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价值。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要进一步展开大运河工业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对运河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还需要加强,还有相当一部分运河工业遗产未纳入相应的保护体系。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文化遗存价值。运河无锡段城镇空间格局及其与运河的关系比较清晰,拥有较多的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完成大多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无锡运河沿线城镇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活体见证,老街巷、老字号是反映该地区经济社会繁荣的有力证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地域特色价值,也具有自然和历史景观方面的价值,此外还具有科学、艺术和旅游方面的价值。

(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价值。无锡的群众生活、民间文化无不与运河文化息息相关,是无锡人民的生命记忆和活化的文化基因。目前已有部分遗产列入国家、江苏省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民间彩塑·惠山泥人”“紫砂制作工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锡绣”“竹刻”“无锡纸马”等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以无锡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保护为例,一是对民间缺乏保护自觉性;二是民间工艺美术生态环境较差;三是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状况较为严重;四是民间工艺美术后继乏人[8]。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四、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对于延续历史文脉、传承运河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无锡段运河而言,要在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大背景下,强调整体保护和规划利用,使运河成为促进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

(一)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鼓励以建立科学研究机构、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召开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开展研究工作;第二,处理好研究与保护的关系,要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保护规划思路,建立保护区分层控制体系;第三,处理好地方特色与普遍价值的关系,既要因地制宜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要对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进行科学评价。

(二)加强环境景观的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无锡运河遗产的景观沿运河两岸集中分布,古代景观与近代景观交错分布其中,既具有一般江南水乡的特色,又具有自身的水弄堂乡土特色。因此在运河保护和申遗已全面启动的背景下,要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挖掘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要坚持活态保护、原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原则。应充分借鉴成功的历史经验,结合运河申遗进一步落实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原则,通过博物馆与纪念场馆展示相关技艺,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四)借鉴文化线路的遗产保护理念。“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新提出的一种遗产保护模式,倡导以线路为纽带,对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它使“文化遗产”的内涵更为丰富、类型更趋多样,使遗产价值得到全面提升。利用文化线路的理念研究大运河文化遗产,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可以把运河线路及其构成部分作为整体资源进行保护。通过京杭大运河的整合,其“所呈现的整体价值就不言而喻了”[9]。无锡作为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区域,应当用新的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来规划和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挖掘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载体,在整治和恢复运河沿线的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的过程中实施保护规划。

(五)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与“突出普遍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一般有两大原则,即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世界遗产来说,保护和管理决策必须以其突出普遍价值和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关注为指导[10]。对于时空跨度大、遗产类型复杂、遗产内涵丰富的中国大运河而言,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描述运河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基础,“只有对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获得正面的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11]。2010年召开的第四届无锡论坛提出,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基础研究,鼓励以建立科学研究机构、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召开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开展更大范围的研究工作。很显然,对于无锡段运河而言,在具体的时空架构内复原其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从不同方面充实其真实性与完整性,有助于完善遗产的评估、保护以及管理体系。

(六)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在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运河无锡段文化内涵,保护运河文化遗存,延续运河文脉,传承历史文明,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进行过度的商业、旅游开发,又不能因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

1、发挥航运功能,增强运河活力。通过建成无锡段三级航道,使运河航运能力进一步增加,今后要注意协调新老航运的发展,对繁忙的航运带来的水体污染等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未来要把大力提倡绿色航运、强调运河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增强运河活力的重要手段。

2、将运河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高度重视运河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游客对运河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将运河水弄堂、运河古窑址、运河近代工业遗产、运河老街巷联合起来,从而达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打造出无锡新的精品旅游线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无锡段运河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丰富旅游内涵,完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功能。

3、加强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的开发。无锡工业遗产作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极具时代和地域特色。目前无锡部分工业遗产已被改造为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还可以借鉴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工业遗产开发的经验,在不改变文物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遗产保护开发领域,将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通过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商业中心、美术馆等方式,作为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无锡段运河历史悠久,聚集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成为今日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城市。无锡段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航运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面对申遗对运河保护提出的新要求,今后还要重新审视大运河的价值,进一步加强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运河的申遗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沿线城市通力合作,希望无锡在成为运河遗产保护领头羊的前提下,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同其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1] 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 杨卫泽.千年古运河:无锡历史文化发展的线性探究[M]//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 袁裕坤.无锡的城市建设[M]//无锡地方史讲堂.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

[4] 俞孔坚,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J].城市规划,2007(13).

[5] 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EB/OL].(2013-12-30)[2014-02-01].http://wgxj.wuxi.gov.cn/zt/dmjt/fwzwhyc/index.shtml·惠山泥人,吴歌,锡剧.

[6] 苏南运河无锡段三级航道全线建成通航[N/OL].无锡日报,(2011-11-12)[2014-02-01].http://xcb.wuxi.gov.cn/index.shtml,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无锡实践.

[7] 第三届无锡文博会活动综述[EB/OL].(2013-12-30)[2014-02-01].http://wgxj.wuxi.gov.cn/ggfw/whcy/ywdt/6588134.shtml.

[8] 王立人.无锡民间工艺·前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9] 彭锐,杨新海,林林.江苏省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2).

[10] 克里斯蒂娜·喀麦隆(Christina Cameron).世界遗产运河的列入与管理的挑战[M]//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运河遗产保护交流材料,2011.

[11] 麦克·科特(Michel Cote).以部分世界遗产为例浅谈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与完整性、真实性评估[M]//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运河遗产保护交流材料,2011.

猜你喜欢

无锡运河遗产
无锡一棉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如泰运河谣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