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的正能量作用*

2014-04-09陈光磊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格价值观核心

陈光磊,张 婕

(1.菏泽学院,山东菏泽274015;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

什么指导生活?人生观;什么指导思考世界?世界观;什么指导行动?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直接而现实的动因、动机,是人们心理活动最初的动因、动力。价值观对于行为的作用,从行为的整体角度看是影响行为的直接动机因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其价值观是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价值体现,认同、践行充满活力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有稳固持久、坚强有力、蕴含丰富的正能量作用。

“强弩之末”是一个成语,指威力强大的弩(,古代用来射箭的兵器,类似弓)所发的箭,已经达到射程的尽头。比喻再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一、价值观的心理学分析

价值观是人们进行价值评判的标准,也是人们行为的价值导向。价值观通过认同、内化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价值观的认识成为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最高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的心理活动、行为活动起着基础与前提的作用。随着心理过程逐步成长的人格,使人格倾向性中的价值观逐步稳定,逐步稳定的价值观成为人格行动的发动机、指南针、稳定器。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而产生的相应行为反映,是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意识心理水平的表现形式之一。价值观或价值取向都包含认知、情感、方向性等成分。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价值观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情感。与价值观一致的,产生积极、肯定、增力、正向的情绪情感;与价值观不一致的,产生消极、否定、减力、负向的情绪情感。

随着认识过程与实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个性倾向性中的顶层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迅速做出的反映、或者一种习惯、或者情绪化的反映,其最初的因素可以在个性倾向性顶层的价值观中找到动力源、指挥者。“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最根本、最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集中反映该社会价值取向的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这一表述内容高度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的高度凝练、整合、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认识和探求。这是国家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表达,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结构形式,也是个体心理的社会化表达和个性化表达。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对抗旱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全力以赴做好抗旱减灾各项工作。

首先,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提升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个体认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认同核心价值观表明大学生对社会认识及其规律的正确性。正确的认识是客观反映世界的重要环节,是心理健康最为重要的前提基础。没有正确的认知过程,就不能达到对真理性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符合社会客观实际的本质认识,基于错误认识之上的行为就会在社会发展中遭遇挫折,人的行为就会受到排斥、否定,甚至被迫改变。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又不能正确改变认识,人首先产生的是心理上的矛盾,之后是情感的纠结痛苦、行为的逆反,逐渐出现反社会行为,甚至思想行为更为反动,产生变态,导致反社会人格。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指导人在认知之上的个体行为,使现实生活与人生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意义,并在性质与意义上有不同的层次、深度和广度。各种认知是否协调、稳定,就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心理平衡。认知协调、稳定、和谐,是一个人心理正常活动的主要条件,是一个人心理过程的背景,否则,人的心理过程就会导致心理矛盾、心理失衡,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问题和障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自觉,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升华,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识高度的提升,是强化认同和更为深刻的认识。认同、接受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种稳固持久的正能量作用。这种认识基础之上的稳固持久作用,能有效促进个体更为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并在实现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层面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作用,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动机与行为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最新概括,实现了国家精神与公民个体道德的联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中国梦”的目标,使愿景和目标有机结合,使价值观成为个人目标、国家目标,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现实目标、理想目标的最佳目标载体。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成为大学生实现近距离目标,迈向愿景目标的不竭源泉与动力。之所以说是不竭源泉,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全国人民群众的心愿,是坚强有力的保证,也是内涵丰富的源泉;之所以说是不竭动力,是因为近距离目标的实现,会导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目标激发动机,动机导向目标努力,层层推进,成为积极行动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作用,从人的精神境界看,它是精神支柱、动机源泉和行动向导。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盈着、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巩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当代大学生能不能把握好自己,能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能不能在更高的精神层面激励自己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在攻坚克难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更加需要精神的引领,更加需要引领作用的价值支撑。当代的大学生能否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具有成长动机、成就动机等动机组成的综合社会性动机,这些动机激励大学生探索、成长并构成大学生的人格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大学生人格心理中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未来的社会状态,更是一个革命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1]这一探索过程就是能动的动因与动机过程,这一动机指向需要、指向价值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和成长目标,他们在“中国梦”指引下,在目标的激励中努力向前。

③对于正在规划设计的水利工程,通过本频率计算成果及历史洪水过程,设计流量普遍偏小,水利工程量级造价较原设计值将偏少,工程防洪安全系数富余值也将偏少,建议按原成果进行设计计算,以确保防洪安全。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区分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差异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2]人的任何行动、行为都是价值观的外化。金盛华等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3]“价值观往往被看作个体人格体系和精神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构念,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描述、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同时价值观也是社会发展变迁和文化传播建设的重要测量指标。”[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社会具有普遍的约定遵守与行为活动价值作用,具有按照社会规律促进社会全体成员成长、发展、贡献的作用。它在心理与行为上具有向上与求同的作用,对人具有积极社会化的作用,使个人的社会动机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从而在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做出个人的价值贡献,使个人的价值贡献融入整体价值观,使个体价值更丰富、更深刻,使人在社会面前与社会成员、社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社会心理学的从众研究说明,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合拍性、一致性,有利于减少个体的压力,有利于整合目标,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认为,是否有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念,是判断、区分个体人格是否与社会总体价值一致、是否健康、是否心理成熟的标志,因为人格和社会的一致性是判断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标准的判断维度认为人格是否符合社会一致性或者称为大多属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维度。“健康的人格是向前看的,是被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推动的。这些人有目的感,有完成工作的使命感,这是他们生活的柱石,并对他们的人格提供连续性,……没有指向未来的志趣和方向,就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可能许多目标的具体框架是价值观念。奥尔波特强调说,价值(与目标一起)对于统一人生观的发展极端重要。”[5]46-47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要求,是保持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保证,是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高度提炼、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紧紧围绕的目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有着多种层次的正能量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作用,表现为“目标激励”的持久动机作用。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现象。”[6]170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同样,大学生个人“中国梦”目标的实现,首先要认同、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发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稳定器的作用,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目标作用,具有引导作用,具有激励作用。目标激励导向成就,新的成就激励导向更高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意高远,是多种目标的有机构成,对于个体、民族、国家具有持久的“目标激励”作用。正如施瓦茨认为的“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景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6]170符合全国人民心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对全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引导作用,也已经和正在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美国不仅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超强的军事实力,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美国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耕地面积1.9亿多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0%以上,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而且70%以上的耕地都是以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形式集中在大平原和内陆低原,便于机械化大规模作业。土壤多以草原黑土(包括黑钙土)、栗钙土和暗棕钙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促进大学生人格成长与成熟、全面心理健康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的人格系统是和谐的、完整的、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对立的。价值观是人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坚定明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作用,就会出现双重的、矛盾的、对立的、多元的人格。有关心理健康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人是否具有一种合理正确的哲学观、价值观。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意义,使人的选择,面对复杂的世界不再纠结,不再矛盾,从而正确面对冲突,使人的正当行为有充分的理由,并产生积极情感。教育、心理研究者杨德广认为“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所共同具有的对于区分好与坏的根本看法,对于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观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所特有的应该希望什么和应该避免什么的规范化见解,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6]170少数大学生经常处于价值选择的困难之中,对于人生道路的关键问题不能正确抉择,经常产生价值冲突,包括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认同失衡、价值观念错位等。价值冲突表现为个体的心理冲突,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出现的自负、嫉妒、空虚、双重人格、自杀、逆反、贪图享乐等问题,其根源就是价值冲突问题。充满积极情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理由,认同、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正能量的提升。通过提升正能量可以有效解决价值冲突,克服心理冲突,促进大学生积极成长,不断走向成熟,形成健康人格。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精神旗帜。精神旗帜高于心理并对心理具有指导作用,对心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社会总要有精神的引领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选择,富有时代正能量,是正能量的体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使自身的情绪、情感保持积极肯定的状态,就能克服消极情绪与挫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8]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只有拥有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才会在生活中、在困难面前选择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才会拥有健康的人生。”[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引领心理发展,转负向情绪为积极情绪,构建和谐心理。

三、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的正能量作用,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要成熟的大学生的正能量作用。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特殊规律,加强大学的主阵地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发挥校园文化的涵育作用,注重实践,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总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多方力量的统筹协调。“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多方支持、通力合作的整体合力。”[10]只有让大学生认同、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正能量作用才能够有效发挥,大学生才能切实感到正能量所赋予的力量,这对于大学生矫正不良心理,成长为个性和谐的栋梁之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7(2):14-15.

[2]王红时,范晓玲.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2):73.

[3]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心理学报,2009,41(10):1000.

[4]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85.

[5][美]舒尔茨.成长心理学[M].李文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46-47.

[6]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8]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2013(10):47.

[9]王伟,等.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4):97.

[10]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9):8.

猜你喜欢

人格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