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探索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评介

2014-04-09李德楠

关键词:汉唐淮河流域时期

李德楠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流域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自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系统,故而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研究,势必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可称之为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近年来,王守春、朱士光、王尚义等学者一再倡导开展流域历史地理学研究,正是基于以流域为单元的历史地理研究可以打破传统研究的窠臼,这无疑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新思维。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并不太多。淮河流域地跨鄂豫皖苏鲁五省40多个地级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在宋代黄河夺淮之前,淮河流域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享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然而黄河夺淮给该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直到今天这里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摸清淮河流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原因及规律,探明流域内部发展的统一性和地域差异性,可为现代淮河流域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毫无疑问,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意义重大,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地。

可喜的是,张文华副教授的专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11月版,以下简称《研究》)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该书系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资料翔实、见解独到、论述严谨,是一部较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作为一部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作者以汉唐时期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湖沼、河流、灾害、农业、军事五个要素展开研究,详细考察了该流域长时间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变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流域内诸地理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化并推进了淮河流域史、区域史以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研究》全书45万言,由序论一章、正文四章、结语一章六个部分组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主体部分探讨了“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河湖环境及其变迁”、“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地理”、“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军事地理”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总结了汉唐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演化的空间过程及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流域内部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初步得出了流域发展的一般地理规律。通读全书,可知该作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资料丰富翔实,论述严谨。翔实可靠的资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历史学研究者总是通过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和运用,来复原历史、重构过去。作者在这方面显然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全面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正史、碑刻文集、出土文献等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爬梳整理。由于文章史料功底深厚,使得对一些个案的研究思路清晰,论证有力,结论深刻。如对淮河流域北缘及其周边地区攻防的研究中,作者引用了《通典》、《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晋书》、《魏书》、《宋书》、《新唐书》、《旧唐书》、《通鉴地理通释》、《宋文鉴》、《文选》、《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以及现代人的研究成果等,详细分析了发生在“河南四镇”的军事争夺战争,指出“河南四镇各自的军事地位固然重要,但同时必须视四镇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总体上加强防范,才能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其真正的战略意义”,结论令人信服。

其二,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作者运用了历史地理学、农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将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结合起来,通过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生动画卷。作者还注重表格以及计量方法的运用,书中所用表格多达44张,囊括了湖沼地理分布、水旱蝗灾害地理分布、人口分布、水工工程分布等多个方面,这有助于分析比较,有助于从更直观的层面揭示该流域的地理变迁情况。而对于表格的分析,大量运用了计量统计的方法。

其三,重视对比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淮河流域作为南北经济、文化交融之地,其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是同一流域内部,也还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作者通过对比,不仅描述了淮河流域内部地域差异的现象,而且还揭示了其背后的原因。如关于隋唐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及其盛衰变迁的研究中,作者以安史之乱为界,将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分为两个时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安史之乱“使得淮北作为漕粮重要来源地的历史地位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江淮及江南地区。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变化,是淮北地区盛衰变迁的重要分水岭,自此之后,淮北地区便逐步走上下坡路,甚至于一蹶不振”。作者不仅注意纵向的对比研究,还重视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如通过列表比较了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军事屯戍的分布差异。凡此种种,无不使作者从扎实的对比论证中,得出独到的见解。

其四,对一些重要问题用力尤多。由于该研究是建立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借鉴了前贤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发掘出一些新的史料,故能在论述中新见迭出。如关于淮河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的探讨,作者用力甚多,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通过排比史实、熟悉战情、分析地形,对本流域的军事地理形势作出了既宏观又具体、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战佐证的全面研究,向读者展示了在不同政治、军事形势下,淮河流域军事地理部署的具体情势及其变化,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深厚的学术素养。

当然,任何一部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瑕,《研究》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第四章第二节概述中提到了淮北、淮南两地经济格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但缺少专门对淮北、淮南进行比较研究的环节;又如关于湖泊演变、军事屯戍地理分布的研究中,如果能配上地图,就会更方便读者的阅读,收到图文并茂之效。总之,《研究》是一部融自然、人文诸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作者花费多年心血精心打造,作出了显著的学术贡献,笔者在此提出若干修改意见,期待将来再版中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猜你喜欢

汉唐淮河流域时期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雁栖湖,汉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