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

2014-04-09卜德清张勃BUDeqingZHANGBo

世界建筑 2014年5期
关键词:设计院建构主义理论课

卜德清,张勃 /BU Deqing, ZHANG Bo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时代,建筑教育面临着挑战。中国社会急需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创造型建筑人才。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设计的教学改革。

1 建构主义与建筑教学

1.1 建筑教学现实不足之处——脱节

建筑学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建筑设计课是整合所有其他相关课程和知识于一身的核心课程[1]。在建筑学专业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只重视专业设计课而轻视技术理论课的现象,长期以来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并一直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教师“教”和学生“学”。一方面,技术理论课教学以单纯讲课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对理论课程兴趣不足,学习热情偏低。课上所讲授的知识应用机会较少,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设计课上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所做设计像空中楼阁,很难进一步深化。这两方面问题的长期存在阻碍着建筑学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将设计课和技术理论课分开设置的[2]。在技术理论课与设计课程之间缺少一种能够保持有效沟通和关联的稳定机制。其结果是:理论课上所讲授的知识因为很少有机会得到应用,像死水一潭;设计课上所做设计像空中楼阁缺少技术支持。教设计课的老师和讲理论课的老师各自为政,互不联络,如果希望在设计课中运用技术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犹如隔山打虎,缺少一种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

1.2 现代教学理论中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强调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前提,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从单一的“教”法转向“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更注重“学”的获取知识过程。[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现代教学法体系中重要的教学理论之一。它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维果斯基(Vogotsgy)等人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坚信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将其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为:(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4]。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学生和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1)学生要成为意义的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a.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b.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c.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b.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c.为了使建构意义更有效,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讨论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建构知识的方向发展。

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

2.1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立“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

基于现代教学理论体系基础,我们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于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中。参照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将多门技术理论课和设计课合成并转换成一个情境教学模式“模拟设计院”。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与设计院里设计师的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可知:二者高度吻合(表1)。

表1: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与设计院设计师的行为特征之比较

在“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新意义的建构者,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意义。通过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专业的信息和资料,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对设计方案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最终完成设计目标,达到学习目的。[5]

2.2采用“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能够起到整合、拉通和激活的效应,是解决设计实践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整合:整合多种课程,形成教学合力。通过优化课程配置的途径,将相关课程群“整合”成一个以设计课为核心的综合设计课教学模式——“模拟设计院”。将一部分专业理论课授课植入课程设计中,同时引进设计院的工程师解决设计中的主要技术问题以深化设计,形成技术设计教学环节,将单纯知识授课和单纯设计辅导变为讲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了专业技术“理论”和设计“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参加建筑专业、结构专业及水、暖、电设备专业协同工作,达到同时掌握建筑设计方法、理解结构选型原理、了解设备系统知识的多重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配置,形成教学合力。

(2)拉通:拉通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建立了“模拟设计院”的情境教学模式,引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聘请设计院相关专业的工程师进入课堂,设计实际工程项目。

(3)激活:“激活”技术理论课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热情。学生在进行设计时能将技术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方案设计,变被动灌输式教学为主动获取型教学,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2.3“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

“模拟设计院”是参照建筑设计院工作模式来设置的建筑设计情境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模拟设计院”的学习可以体验设计院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进行多专业合作模式综合设计训练。

“模拟设计院”教学运作模式如下:(1)设计院组织结构模拟;(2)设计院工作程序模拟;(3)设计项目模拟;(4)设计院管理制度模拟;(5)设计院工作环境模拟。

2.3.1设计院组织结构模拟——情境人物转换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 “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为了营造真实的“情境”,“模拟设计院”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构。人员建制由院长、总工所长、所长助理、办公室主任和设计师组成。设计院院长由该教学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扮演,总工由从设计院聘请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扮演,另外,水、暖、电专业的设备工程师由从设计院聘请工程师来扮演,所长由任课教师扮演。任课教师应该选择具有设计院工作经验或具有一定实际工程设计经验的教师扮演。所长助理由助课研究生扮演,设计师由学生扮演。

2.3.2设计院工作模式模拟——工作过程与情境创建

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设计课是本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也是建筑设计系列课重要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由三年级之前的基础学习过渡到设计院实习实践之间的衔接环节。本阶段的课程安排包括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两部分。我们以大四建筑设计教学为例进行了“模拟设计院”模式的教学实践。

1 模拟设计院组织结构框图

高层建筑设计教学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并掌握公建组团的城市设计方法和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法,同时学习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能力。主要知识点包括: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高层建筑总平面设计防火规范的学习和应用、高层建筑设计方法和防火规范学习及应用、高层建筑结构知识、地下车库相关设计规范的学习和应用,以及高层建筑设备的基本构成和设备系统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 “协作”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学生的设计任务是包括建筑方案设计、结构概念设计和设备系统概念设计在内的多专业协同设计。这种“协作”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意义。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结合运用技术理论课程的知识,如建筑结构、设备水暖电、建筑构造等,对建筑设计方案在结构、设备方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应用这些技术理论课知识,实现多重教学目标。我们把每一部分知识安排成一个小的专题设计训练,在设计过程中“激活”这些技术理论课的知识使其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在一个整合后的大设计课堂——“模拟设计院”里工作,接触设计院的工作环境,体验多专业协同设计的工作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下面我们用结构设计和设备设计过程来举例说明建构主义教学原理在“模拟设计院”情境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参与结构设计——学生与结构工程师进行“会话”,主动获取结构知识,在知识体系中建构意义。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会话”是在“协作”过程中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当高层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进行到某一个阶段,需要研究结构选型、推敲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时,我们采用设计院里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协同设计的工作方式来讨论建筑与结构的协调问题。安排设计院结构工程师与学生进行结构专业讨论(协作与会话)并进行结构选型和结构优化设计。学生的思维模式自然会转入探索按照结构逻辑性进行设计的思维轨道上来,增强结构意识。学生为了使其设计在结构方面更具可行性和合理性,希望掌握更多的结构知识并能够重视结构知识重要性,主动获取结构方面的知识,建构意义。这样既可以实现结构理论课与设计实践课有机结合,同时,建筑结构授课模式从单一的讲课变为讲课与辅导相结合,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灌输型变为主动获取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参与建筑设备设计——学生与设备工程师进行“会话”,主动获取设备知识,在知识体系中建构意义。

2 模拟设计院情境:房地产商提出设计任务

3 模拟设计院情境:积极讨论

4 模拟设计院情境:结构工程师引进课堂辅导优化结构设计

5 模拟设计院情境:设计院工程师现场讲解设备系统原理

当高层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进行到后期阶段需要推敲设备方案的可行性时,我们聘请设计院设备专业高级工程师进入设计课堂,以设备工程师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专业讨论(会话)并进行设备系统概念设计。为了让学生对高层建筑设备建立初步概念,请设备专业工程师带学生参观高层建筑的设备用房,为同学们详细阐述高层建筑给排水、供暖、中央空调等内容。学生需要在与设备工程师讨论后,完成概念性的设备系统设计,学生为了使他的设计在设备方面更具可行性和合理性,希望了解并充实更多的设备专业知识并能够重视设备知识重要性,主动获取设备方面的知识,建构意义。这个过程里,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很高。设备技术理论课对设计课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将设备课教学被“激活”,达到复合教学目标。

2.3.3 设计项目模拟——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与情境营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 “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的。[4]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够营造真实的设计院“情境”。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因此,院长和所长尽量寻找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际工程设计项目作为教学课题。方案阶段的任务可以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进行。我们特别聘请项目甲方来“模拟设计院”布置设计题目,经常来设计院督促设计进度。学生所完成的设计方案虽然不会被采纳,但是可以作为备选方案,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3.4 设计院管理制度模拟——情景行为的约束

“模拟设计院”颁布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模拟设计院”管理细则。

薪金:员工虚拟工资为月薪3000元(按月结算、公示),对于成绩优秀、有特殊贡献等颁发虚拟奖金;任务未完成扣除相应工资。上下课实行打卡制,迟到或早退扣除相应工资。

管理规定: “设计院”入口设指纹打卡机,“上班”需要打卡,人工考勤由秘书负责,迟到扣50元,缺勤扣200元(迟到15分钟算缺勤;“上班”中途无故退场算缺勤),病假、事假扣奖金, 上班须着装整齐,汇报方案须着正装,着装不符合规定扣50元。

奖励:设计费分红由所长核算、院长审批,中标方案按任务书承诺金额发放奖金。奖金和工资以模拟货币记账形式发放,在学期末会转化成课程分数。

2.3.5 设计院工作环境模拟——“情境场所”的配置

“模拟设计院”营造了一个独立封闭的、完整的设计院情境空间。入口处设有门禁卡、门厅空间和作品展示廊。4个设计所配有各自独立的工作空间,中间配置一个中型会议室,供与甲方交流、集体讨论、讲评之用。每个所配有资料柜,备有各种建筑设计规范、图集等设计类图书。4位所长配有公用办公室一间。

4 结论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可以整合多种课程,形成教学活力;拉通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激活学习热情,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建筑学教学中设计实践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脱节的弊端。

(2)“模拟设计院”属于复合目标、多功能、高效率课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在课堂教学学时大幅度减少的大背景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3)“模拟设计院”能够起到学生走出学校进入设计院实习和工作的衔接作用,能使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设计院工作。

(4)“模拟设计院”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引进真实工程项目、聘请设计院工程师进课堂、加强工程实践环节教学。这里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处理好实际工程设计进度与教学周期之间相对同步的协调关系,才能真正起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5)实施“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有利于不断完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还需要进行原有教学架构的逐步调整、师资人才的完备以及各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协调与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6]。

我们在探索一种新的有意义的教学方法。“模拟设计院”教学实践运行了4年(8个学期)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和改进,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本文是北方工业大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金重点项目《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设计课强化实践机制的探索》的项目成果。同时受到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筑学职业教育背景下人才模式培养》、2012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筑学卓越计划)资助。)

6 模拟设计院设计成果

附录:“模拟设计院”取得的设计成果:

近4年以来,“模拟设计院”教学完成了多项真实工程的建筑方案设计并取得良好成绩,项目如下:1.全国立体农场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立体农场(三等奖),2011年12月

2.哈尔滨喜来登酒店建筑设计方案,甲方修改后使用,2012年6月

3.全国立体农场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立体农场(佳作奖),2011年12月

4.南马连道商务组团城市设计及酒店设计,2009年11月

5.北方工业大学游泳馆方案招投标(第三名),2009 年11月

6.北方工业大学实验楼方案招投标(第二名),2010年6月

7.北方工业大学十公寓方案招投标(第二名),2010年6月

[1]王毅,王辉. 转型中的建筑设计教学思考与实践——兼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J]. 世界建筑,2013(3):125-127.

[2] 庄少庞. 整合建筑技术的建筑设计教学组织探索[J]. 价值工程,2011(8):212.

[3]刘小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5):35-41.

[4]陈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J]. 学术交流,2007(3):175-177.

[5] Peegy A. Ertmer,Timoth J. Newby.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 盛群力译. 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6]孙一民,肖毅强,王国光. 关于 “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 城市建筑,2011(3): 32-34.

猜你喜欢

设计院建构主义理论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国贸工程设计院
国贸工程设计院
国贸工程设计院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