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大会堂:倒不倒水是个大问题

2014-04-08王潇潇

看天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会堂刘剑国宴

王潇潇

一丝不苟的发髻,红色上衣搭配黑色长裤,整齐划一到主席台端茶倒水,微笑利落地给人大代表指示方向……每年“两会”期间,这些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们算得上人大代表之外,出镜率最高的一群人了。

伴随着“两会”的闭幕,她们又会“消失”在公众视野,继续自己在外界看来不平凡的工作。对她们来说,在人民大会堂当服务员和在一个普通的单位没有差别,只不过食堂里掌勺的师傅可能才做完“国宴”,而她们若要在大会堂内部放映室看电影,也不用经过外人那样比机场还严格的安检……

入选比例“百里挑一”

侯桂珍是人民大会堂第一批服务员之一,在1960年初来到北京。

她至今記得入职后的那场誓师动员大会,那是在小礼堂举行的。“服从命令听指挥,不能和外面的人接触,星期天谁有事出去,回来时要销假,而且归队时间不能超过下午四点。”多年后,她在纪录片《人民大会堂》中回忆说。

1980年代开始,与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中南海不同,人民大会堂对服务员等工作人员的生活管控慢慢放宽不少。但工作上的严格要求一直保留了下来。

虽说大会堂服务员的薪酬与五星级酒店服务员差不多,但比后者要累一些。全国人大系统内部知情人士林如(化名)说,在酒店如果干得不顺心,可以跟领导要求换班,但在人民大会堂,所有人必须服从命令。

如今,人民大会堂服务组编制有300多人,他们来自各省市。由于大会堂服务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形象,男性身高在1.77米以上,女性则要在1.67米以上。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没有文身、体味等要求也需要满足。除了相貌,他们本人及直系亲属必须没有违法违纪记录。一旦入选服务组,服务员还须由各地公安厅进行政审,方能入京。一般来说,地方上三四百候选人中,大概只有两到三个能够入选。

和侯桂珍时期的服务员不同,“近年来,大家的心思活络起来,有的在这里工作上三四年,就回到地方常接待省委领导的酒店工作。”林如说,“毕竟他们受过系统化培训,见过世面,不会慌张。我们天天在这里上班,跟国家领导握个手也是常有的事。”

倒不倒水是个大问题

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是服务员最忙碌的一段时间。在电器尚未普及的那个年代,光是各式各样的灯全部拆下来擦洗一遍,就要花费一个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电工组组长的徐荣财回忆说,当时,除了每天晚上要值班的人,其余所有人都在擦灯。

如今,在精密仪器的帮助下,这类工作有专门团队进行日常维护。但在“两会”前,准备工作依旧繁重。除了对电路、投票器、安检等设施做一次详细的检查。服务员还要根据各个代表团的“准备方案”布置各省厅。

“两会”进程中的各种琐细服务同样对服务员们的要求极高。“要先放茶壶后部,再放茶壶前部,放喝水杯子也一样,这样才能保证倒水的整个过程不发出一丝声音。平时茶壶时刻在手中端着,不能让首长受到任何影响。削铅笔,不能有一点响声。进会场,轻盈无声。削苹果,一刀下去一条线,苹果皮不能断,一盘5个苹果整齐放着,削皮后苹果皮贴在苹果上,让人看不出是削了皮的苹果,一提苹果把,苹果皮自动脱落。”宋仙娥是侯桂珍的同事,70多岁的她还记得当年的那些规定。

而在近年来的“两会”召开期间,在万人大礼堂举行的开闭幕式上,除了定时到主席台倒水,服务员不用再为台下的代表服务。“一是坐地比较挤,如果无限量供水,代表出来上厕所会影响会场秩序。”林如说。“最早期每个代表面前还是有茶杯的,后来,变成了一人一瓶矿泉水。现在,干脆没有了。”据其称,这一细节的改变,每次都通过了层层审批。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服务员也曾是历史的见证人。

1971年,人民大会堂服务员王颖在一场国际招待会后按照惯例开始收拾餐桌,台布一兜,把所有东西扔到了垃圾桶里。时任人民大会堂党委书记的刘剑招待会后不久突然找到了服务组,询问桌上的台签去哪儿了。王颖回忆说,当时刘剑的表情很紧张,把大家都吓坏了。她于是跑到位于大会堂西北小院的垃圾房,扒着垃圾一个一个找了回来,交给了刘剑。后者仔细核对完名单,确定没有一个丢失后,才松了一口气。

王颖说其中一张台签上的名字是“Henry Alfred Kissinger”,后来才知道这位是何等人物——这次国际招待会,乃是为迎接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所办。这在当时,是尚处于对立的中美两国之间的最高机密。“如果名单被泄露出去,后果将难以预料。”王颖回忆说。而这一次秘密外交行动及其后续,现在已是历史中国际关系大变革绕不开的一幕。

内部电影院也放《阿凡达》《变形金刚》

就像对服务员的要求一样,在人民大会堂,一切服务都被量化。

据公开资料,1949年,中共建政后的开国第一宴中有八道热菜,四道冷菜。此后为厉行节约,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定下国宴新标准——四菜一汤。不过,这里的菜是热菜,冷菜和点心水果并未包括在内。

到了1984年,相关宴会规定再次修改:“总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国宴一律不再使用茅台等烈性白酒。”这一修改一直延续至今。

林如曾参与了上百次国宴内宾接待,他解释这一变迁过程时说,以前“搞接待是不计成本的,来的外宾都是贵客,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端出来”。如今,则“节俭多了”,“尤其是2012年底的‘八项规定出台后”。

他介绍,现在一顿普通国宴的规则,一般是先上一个粤菜系的例汤,然后是硬菜,煎牛排或鳕鱼,然后是蔬菜,白灼芥兰之类,最后是水果甜品,冰激凌之类。“有时候可能有人吃不饱,就会上好几种主食。鱼翅是坚决不上的,相对奢侈的就是海参了。”

虽说外界对国宴菜系颇多赞誉,但同一拨人在食堂做的菜却让林如痛不欲生。“菜式死板,多少年了,就那几种。有时我们参加外事活动,觉得他们做的菜真的好吃,但一回到食堂,我真不能相信是同样的厨师做的菜。”

与国宴菜单同步“缩水”的还有人民大会堂内部花房培养的植物。“八项规定”之后,人民大会堂几乎去掉了一大半可有可无的绿植,只在一些必要位置上做了保留。比如遮挡电线、话筒、闭路电视,或者是记者拍摄用的架子等。

人民大会堂三楼的小礼堂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此前,这里常放映新上映的电影,不过因为偶有职工没时间,就把赠票转手给了朋友,朋友再转给朋友,黄牛党就此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出现。“这影响很差,小礼堂就干脆就不对外放映了,改成对内,在中午午休时放电 影。”

和外界猜测的放电影会多少具备些政治意味不同,真实的状况是“最近什么火就放什么”。“《阿凡达》上映三天我们这儿就放了,《变形金刚》也是。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很政治化的屋子里装着一群不近人情的人。”林如说。

猜你喜欢

大会堂刘剑国宴
妞妞学说话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吴刚:宴食亦有风骨,使馆里的国宴传奇
英语科技文本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香港新界地产代理商联会捐赠10000个口罩支持社区抗疫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与G20“国宴”一起品尝经典杭帮菜
神秘的中国国宴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