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翻译专业CAT课程设计研究

2014-04-08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软件模块

吕 奇

(湖北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本科翻译专业CAT课程设计研究

吕 奇

(湖北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翻译行业和翻译市场需求对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本科翻译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CAT(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计研究正是顺应这一形势要求。为此,须明确课程定位,体现课程特点,优化师资配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模块,重视教材建设,完善评价方式,强化自主学习,不断推进CAT课程建设。

本科翻译专业;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计

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1](P1),本科翻译专业毕业生“应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为达到上述要求,同时也为适应翻译行业需求,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设或计划开设CAT课程(又称“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CAT已经成为当前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阶段)与翻译市场接轨的一门重要课程。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如徐彬[2]、苗天顺[3]、俞敬松、王华树[4]、谭思蓉[5]、于红、张政[6]等结合其所在高校情况,围绕CAT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CAT技术在校企合作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与人才培养开展了研究;吕立松、穆雷[7]、钱多秀[8]、左立[9]、朱玉彬[10]、周兴华[11]等学者以国内翻译市场为背景,对CAT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进行了评述,对CAT技术教学进入翻译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及应用进行了阐述。

上述研究体现出国内高校对CAT课程建设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日趋重视,然而课程教学对象以翻译专业硕士居多,涉及翻译专业本科生较少。本文将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描述该校本科翻译专业CAT课程教学现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提出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一、CAT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为省部共建高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是省内第一批获得翻译专业招收资格的高校之一;该校自2012年起面向本科翻译专业开设CAT课程。以下简述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概况 本课程为本科翻译专业选修课程,于第六学期开设,旨在揭开CAT的神秘面纱。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翻译技术基本原理和多种CAT软件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使其能利用业界主流翻译软件处理各类应用文本,提高实际翻译和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成为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授课教师 本课程教学工作由笔者担任,其专业背景为翻译,同时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翻译与本地化技术研修培训。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进行,理论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时间比例约为1:3;授课语言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此外,课内讲授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课后登录公共云网盘,自学课外教学视频和文本资料,结合练习素材自行操练;还要求登录本校CAT课程网站学习论坛发言交流。

(四)课程模块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本地化行业和翻译行业概况(2学时)、翻译技术理论与实践(如机器翻译与翻译记忆工作原理、译前译后文档格式处理、OCR文字识别技术、谷歌译者工具包等,6学时)、CAT软件操作(SDL Trados 2009、Wordfast Anywhere、MemoQ 6.0、Déjà Vu X2等,24学时),共计16周,32学时。

(五)使用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钱多秀主编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

(六)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机考,成绩评定方式为平时成绩(出勤、平时作业、平时测验、期中测试成绩)的40%加上期末考试成绩(考试内容涵盖CAT基础知识、术语库、记忆库、翻译项目等)的60%。

(七)教学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教学,学生掌握了翻译技术基本原理和业界主流CAT软件基本操作,能够利用CAT软件处理简单的翻译项目。学生还利用课内所学知识,协助创建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目前英-汉和汉-英翻译记忆库双语语言对分别达到34.90万条和34.73万条;各行业术语库词条累计约112.97万条。此外,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积累了大量多媒体资料,总大小达5.88G,并全部上传公共云网盘,学生可以通过公共账号密码访问和下载资料,供课外自学。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对于CAT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教学,笔者于课程教学结束后在授课对象(本科2010级翻译专业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25题,由九个模块组成,其中1-3题为课程概况,包括课程性质、学习难度和开设时间;4-6题有关授课教师;7-10题侧重教学方法;11-13题涵盖课程模块;14题针对使用教材;15-16题涉及教学评价方式;17-20题关注教学效果;21-22题旨在了解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情况;23-25题主要是学习本课程的收获、难点、存在问题与建议。其中,6、7、13题为多选题,23-25题为主观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以下是问卷各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概况 对于CAT课程是否应列为翻译专业方向必修课,选择“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分别为52.38%和38.10%,选择“说不清”和“比较不赞同”的均为4.76%,没有人选择“完全不赞同”。这反映出学生对于CAT课程在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对于CAT课程学习难度,33.33%的调查对象认为难度“比较大”,61.90%认为难度“适中”,只有4.76%认为难度“比较小”,没有人选择“非常大”和“非常小”,这说明CAT课程学习难易度较为得当。在问及“CAT课程在哪个年级开设最为适宜”时,19.05%的调查对象选择“大一”,52.38%选择“大二”,23.81%选择“大三”,只有4.76%选择“大四”,这反映出学生较为倾向将本课程开设时间提前。

(二)授课教师 问及CAT课程授课教师由谁来担任更为合适,80.95%的调查对象选择“专业背景为翻译,了解CAT软件基本操作”,只有19.05%选择“专业背景为计算机,了解翻译基础知识”,说明在“懂计算机的翻译教师”和“懂翻译的计算机教师”中间,学生明显倾向前者。关于校企合作共同授课,52.3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由“高校教师为主,翻译公司从业人员为辅”,19.05%认为“各占一半”,28.57%认为应由“翻译公司从业人员为主,高校教师为辅”,没有人选择“完全由高校教师授课”和“完全由翻译公司从业人员授课”,这说明学生赞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校企合作授课,但更为倾向由翻译公司从业人员来辅助高校教师授课,毕竟前者虽然业内经验丰富,但在教学方面不如高校教师有优势。对于CAT课程授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软件操作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理论知识”、 “项目管理能力”依次占调查对象的100.00%、80.95%、57.14%、47.62%,这反映出CAT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更为看重教师的软件操作和翻译实践能力而非理论研究功底。

(三)教学方法 师生参与程度方面,选择“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比例最高(38.10%),其次是“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各占一半”(28.57%),选择“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为23.81%,这说明学生渴望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依赖思想,多参与、多练习。在授课方式上,52.38%的调查对象倾向“教师先完整演示操作全过程,学生再完整练习操作全过程”,42.86%倾向于“教师分步骤演示操作,学生在每个步骤之后即时练习操作”,38.10%倾向“以案例/任务为线贯穿整个课程”,这反映出学生更为倾向对软件操作流程全貌有一个完整了解,再进行全过程练习。在授课语言上,选择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最多(66.67%),其次是“完全用中文”(28.57%),选择“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仅为4.76%,没有人选择“中英文各占一半”和“完全用英文”,这部分程度上反映出CAT课程专业术语较多,学生在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母语倾向较为明显。对CAT课程借助公共云网盘共享资料供同学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做法,表示“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的调查对象分别占61.90%和33.33%,仅有4.76%表示“说不清”,没有人选择“比较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这说明利用网盘共享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做法深受学生欢迎。对利用CAT课程网站发布翻译业态、分享翻译技术经验技巧、提供术语资源下载以及CAT教学视频在线播放、开设学习论坛交流的做法,表示“完全赞同”的调查对象高达71.43%,“比较赞同”的占19.05%,仅有9.52%表示“说不清”,没有人选择“比较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这同样反映出学生对于CAT课程网站持欢迎态度。

(四)课程模块 对于CAT课程现有模块设置,认为“非常合理”和“比较合理”的比例分别为42.86%和52.38%,仅有4.76%认为“说不清”,没有人认为“比较不合理”和“完全不合理”,这体现出学生总体上认同现有课程模块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对于现有的三个课程模块,认为最应当强化的是“CAT软件操作”(61.90%),而“本地化行业和翻译行业概况”和“翻译技术理论与实践”分别占23.81%和14.29%,这说明学生更加渴望加强对于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而最希望增加的模块,依次为字幕翻译技术(71.43%)、翻译项目管理(66.67%)、语料库与CAT(61.90%)、(传神、雅信、雪人等)国产CAT软件操作(38.10%)、分组课堂演示(19.05%)、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史(14.29%),数据显示,学生对于实用型翻译技术较为青睐;利用CAT进行翻译项目管理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也占据较高比例,说明学生希望把CAT与日后工作和读研相结合的动机颇为强烈。

(五)使用教材 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4.76%和42.86%的调查对象分别认为“非常有用,是学习本课程的指南”和“比较有用,理论阐述清晰,实践操作讲解明了”,但也有19.05%、19.05%和14.29%的人认为“作用一般,有些内容不够实用”、“作用较小,有些内容已经略为陈旧,有些内容难度偏大”和“完全没用,不知道为什么列为这门课的教材”。学生评价不一,反映出选用教材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在难易度和时效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六)教学评价方式 对于现有的考试形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认为“非常合理”和“比较合理”的比例分别为19.05%和80.95%,没有人认为“完全不合理”、“ 比较不合理”和“说不清”,这说明学生较为认可现有教学评价方式。调查对象最希望增加的成绩评定方式模块是“分组课堂展演”(76.19%),“翻译项目汇报”(23.81%)次之,没有人选择“课程论文”,这反映出学生渴望将所学付诸实践,而不是将其以论文形式体现出来。

(七)教学效果 在正式开始学习CAT课程之前,对CAT基本原理,9.52%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未听说”,80.95%“不太了解”,仅有9.52%选择“基本了解”,没有人选择“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在经过一学期CAT课程系统学习之后,比例依次为0.00%、4.76%、52.38%、28.57%和14.29%,说明除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已经了解了CAT基本原理。在正式开始学习CAT课程之前,对CAT软件基本操作,52.38%的调查对象表示“完全不会”,38.10%“不太熟悉”,仅有9.52%选择“基本熟悉”,没有人选择“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在经过一学期CAT课程系统学习之后,比例依次为0.00%、9.52%、61.90%、28.57%和0.00%,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CAT软件的基本操作,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八)课外学习情况 每周课前,33.33%的调查对象“有时”预习与该节课相关内容,57.14%“偶尔”预习,还有9.52%“从未”预习,没有人“每次”和“经常”预习;每周课后,有14.29%的调查对象“经常”复习与该节课相关内容,28.57%“有时”复习,47.62%“偶尔”复习,还有9.52%“从未”复习,没有人“每次”复习。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在课外学习CAT课程还不够,这会影响每次新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每次所学新内容的及时巩固。

(九)学习本课程的收获、难点、存在问题与建议 综合调查对象的问卷反馈,收获主要是对CAT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有了总体认识,并且产生了兴趣;难点集中表现为软件操作不熟悉,步骤复杂易忘记,实践运用机会少;存在问题主要是课时所限,使得教师讲解不够深入,一对一辅导不够,同时由于权限设置,学生在课下练习时无法登录服务器记忆库和术语库;不少学生建议多开放自主学习中心,多布置练习,多增加翻译项目实战机会。

三、对课程设计的建议与启示

通过近两年的CAT课程教学实践,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拟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优化课程设计有所启示:

(一)明确课程定位,体现课程特点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协作组[12](P4-8)建议将CAT课程列为“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并将翻译工具能力列为本科翻译专业翻译能力基本要求之一,这一方面凸显了CAT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课程性质与特点。因此,应当明确CAT课程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可考虑在制定《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CAT课程列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同时,还应体现其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突出翻译技术相关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优化师资配备,改进教学方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化师资配备,加强校企合作,由高校教师和翻译公司从业人员共同授课,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二者相得益彰。在教学方法上,以翻译项目案例教学为驱动,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练习的机会交还给学生;授课语言可中英结合,不必强求全英文授课,遇到学生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可适当用母语加以解释;同时,利用云网盘和课程网站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预习、复习与交流资源。

(三)丰富课程模块,重视教材建设 本科层面的CAT教学,在保持本地化行业和翻译行业概况、翻译技术理论与实践、CAT软件操作等模块的基础上,应凸显“CAT软件操作”课程模块的核心地位,除了介绍国外主流CAT软件外,可适当介绍国产CAT软件操作;同时,适当增加实用型翻译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等模块,使得课程教学与翻译行业和翻译市场接轨更为紧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在教材选用上注意把握难易度和时效性,同时呼唤业内专家编写出更多适合本科生接受程度的教材。

(四)完善评价方式,强化自主学习 考试形式实行机考,成绩评定方式为加权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平时测验、期中测试成绩)和加权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可考虑加上分组课堂展演和翻译项目汇报。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开放自主学习中心,或者适当开放权限,使学生能远程登录服务器记忆库和术语库,加大模拟翻译项目练习力度,让学生体验翻译项目管理完整流程。

本科翻译专业作为一个发展势头良好的新专业,已成为国内高校新的学科增长点;与此同时,国内翻译市场的新变化又对翻译人才培养带来了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认清翻译行业发展趋势,结合翻译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开展CAT课程设计研究正是顺应这一形势要求,为此,我们需要明确课程定位,体现课程特点,优化师资配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模块,重视教材建设,完善评价方式,强化自主学习,不断推进本科翻译专业CAT课程建设。

[1]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上海翻译,2010,(4).

[3]苗天顺.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探索与创新[J].大学英语,2010,(9).

[4]俞敬松、王华树.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J].中国翻译,2010,(3).

[5]谭思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校企合作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11,(10).

[6]于红、张政.项目化教学: 理论与实践——MTI的CAT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翻译,2013,(3).

[7]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外语界,2007,(3).

[8]钱多秀.“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翻译,2009,(4).

[9]左立.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10]朱玉彬.技以载道,道器并举——对地方高校MTI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2,(3).

[11]周兴华.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 方法与资源[J].中国翻译,2013,(4).

[12]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付友华

H319

A

1003-8078(2014)04-0163-04

2014-03-17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50

吕奇(1980-),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

湖北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040-013554。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软件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禅宗软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软件对对碰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