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应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014-04-08金卫斌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职能应用型办学

夏 斐,金卫斌

(黄冈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地方高校应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夏 斐,金卫斌

(黄冈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地方高校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其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而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要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实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努力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地方高校基于自身的办学职能和发展定位,应当通过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路径,积极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努力和贡献。

一、助力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办学的目标任务

首先,地方高校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这类高校履行自身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通常,人们把现代大学的办学职能概括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三个方面。传统的大学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基本宗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服务社会纳入学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是现代大学区别于传统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所以把服务社会作为现代大学的一项基本的、独立的职能,旨在强调大学办学要把服务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和宗旨,以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现代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介入、积极参与现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之中。这也就是说,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既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渠道得以实现,也需要一些与社会沟通与合作的方式加以体现。特别是当代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教育的这一特征更为明显、突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社会成为了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的办学职能,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必然也只有通过其服务社会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而得以体现。地方高校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学校履行办学职能、体现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三项职能的侧重点和具体内涵都会有所不同,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院校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把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作为发展的首要选择,努力拓宽社会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并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1]特别是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目标定位,都应该注重突出应用性的特征,即地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作为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同时,地方高校作为这一种区域性大学,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是这类学校基本的办学定位。正是这样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地方高校更应注重凸显服务社会的功能,并力争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其次,地方高校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也是这类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展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明智选择。毫无疑问,在高等教培育大众化背景下,各个层次和类别的高校展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发展,都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点进行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选择助力新农村建设作为自我发展展现价值的方向和路径,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抉择。一方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学技术研究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有着内在的契合;相对于国家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便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当下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一些地方高校瞄准并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在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必然会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同时也会在人才和科学技术方面提出一些新的需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及其在人才科技方面的新的需求,必将进一步激发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成为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新的机遇和引擎。由此可见,地方高校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只是这类高校基于自身办学职能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更是学校从自身办学及发展定位出发做出的一种明智的、必然的选择。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地方大学还远未认识到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仍按照原有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追求规模、层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在科学研究上不面向实际、不联系实际,只关注课题数量、论文数量,学校与区域社会互动很少。”[2]这种现状必须彻底改变,才能够使地方高校助力新农村建设真正得到推进并取得实效。

二、地方高校助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于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和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回顾反思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人们一致认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短缺,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加快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毫无疑问,地方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责任。然而,在实践中,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各类人才缺口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找不到出路,大学生就业难严重困扰着地方高校办学。这其中固然还有一些社会机制方面的因素,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固有的一些弊端,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为此,地方高校要以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契机,就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的改革形成倒逼机制。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性,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二是要密切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及其变化,适时地进行专业方向和结构的调整;三是根据新农村建设所需要人才的特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近年来,我们黄冈师范学院,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片面地突出学科教育, 而忽视现实的社会发展要求、忽视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的倾向,通过新型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把学校确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地方高校教育与社会相融,学校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适应。

(二)推进科技创新实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兴科学技术 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通过推进应用型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急需的新兴科学技术,是地方高校基于新农村建设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新兴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按照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含量的要求更高。实现新农村建设既定的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任务目标,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特别是需要那些切合特定地域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适用性科学技术。地方高校作为办在地方的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这样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对于多种新兴科学技术的现实需求,积极促进应用性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更加契合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目标内涵,更容易凸显学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无论是基于整个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还是就地方高校的科技实力和层次特征而言,地方高校都应该自觉地坚持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而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新兴科学技术,正好符合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所追求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新农村建设中的科学技术的需求,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现实的科研课题,也为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机制。同时,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有着深切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和积累,这是一种难得的相对优势。从实施的方法和路径看,主要是在学校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以及特色和优势与地方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之间寻找一致性和共同点,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学校自身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和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地方高校教育和科技工作者既要认真分析自身的科学研究的目标定位和特色优势,充分利用各种便利条件深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找准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同时又要注意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迫切的科技创新需求,调整和凝练自身的科学研究方向,努力形成特色优势。

(三)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地方高校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断得以强化,高等学校服务社会也应该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形式。在助力新农村建设方面,地方高校履行服务职能首先还是要立足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方面的中心工作,通过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机制,来实现学校服务助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其次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人文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地共建”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把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主阵地部分地向农村转移,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青年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适应性。在科学研究与创新方面,一些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设计科研课题,同时把自身的科学研究活动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做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尤其是一些地方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案例。黄冈市所辖英山、团风、麻城、武穴、罗田等县市盛产茶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茶叶专家分别指导其建立了名优茶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名优茶推广示范工程建设。主创的英山“千峰碧雪”获黄冈市第四届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团风县“龙王寒剑”名扬四野,麻城“龟山松萝”获第五届“中茶杯”特等奖,独创的“春缈”茶叶多次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2007年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2008年获国家商标局注册、2009年获“世界绿茶评比会”金奖。学校先后派出几十名专业教师走上科技开发扶贫第一线,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甚至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教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乡村教授”、“土专家”、“制茶能手”。先后有几十名“制茶能手”制作的茶叶获省、市各种大奖,绿屏公司总经理叶雪平荣获2005年全国“五一”劳动模范。[3]这些做法和成效广受社会赞誉。为高校服务社会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社会服务 地方高校的边界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3,09,18.

[3]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频道,2010-11-29.

责任编辑 周觅

G646

A

1003-8078(2014)04-0134-03

2014-03-20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40

夏斐(1989-),男,湖北浠水人,黄冈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金卫斌(1961-),男,湖北洪湖人,黄冈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职能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职能与功能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