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六丛话》创作时间小考

2014-04-08陈志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刊刻四库四库全书

陈志平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四六丛话》创作时间小考

陈志平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清人孙梅的《四六丛话》是一部重要的骈文理论著作。关于此书的创作时间说法不一,今根据书中对《金楼子》的引用,考证其创作时间在1783年至1790年间。

孙梅;《四六丛话》;《金楼子》创作时间

《四六丛话》是清人孙梅(1739-1790)撰写的一部“较为系统的集大成式的骈文理论批评著作”。①周中孚《郑堂札记》称是书“分门别类,博采群书,洋洋乎大观哉!”《四六丛话》在清代有嘉庆二年、三年吴兴旧言堂刻本和光绪七年许氏刻本。其中嘉庆三年(1798)书前有乾隆庚戌(1790)秦潮序、乾隆己酉(1789)程杲序以及乾隆五十四年(1789)作者自序,书后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阮元序。书后有受业门生陈广宁和孙梅弟孙宁衷跋。

秦潮序中说:“余齐年友乌程松友孙公,辑《四六丛话》三十三卷,……刺取浩博,积数十年始成。”②程杲序中说:“夫子为世名宿,乡、会制义,久传播士林,而尤邃于古学。自为中翰,以迄分守鸠江,虽严寒酷暑,手执一编,偶有所得,即振笔书之。尝谓杲曰:‘予于此书,数十年心血矣。’”②孙宁衷《四六丛话》跋也说:“闻兄于是书致力数十年。”并明确交代了此书的完成时间:“于庚戌春季,甫脱稿,即以是秋捐馆。”②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年《四六丛话》基本完成,作者孙梅就去世了,以至于书没来得及修改,所以,“时代次序之间,微有先后,偨傂者尚未诠次。”陈广宁跋更明确地记载:《四六丛话》是“此吾师三十年精力所瘁也。至今日而观厥成乎?”②所有这些记载都说明《四六丛话》是作者孙梅长时间搜集资料撰写而成。然而作者在自序却说:“三余罔辍,六稔相仍。”似乎此书的写作只花了六年时间。作者自序和亲朋、门生之间的叙述存在巨大差距,那么,到底谁的说法真实可信呢?

笔者近阅该书,发现书中的一些线索透漏出该书的创作时间,故撰此小文以就正于方家。

一、《四六丛话》与《金楼子》

《四六丛话》前有凡例九条,其中第九条说:

恭读《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书,于前代文集,存佚评鉴,无不详备。集千古之大成,树艺林之标准。

查《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撰写和刊刻,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即孙梅要读到此书,必须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后。亦即《四六丛话》的撰写当在《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刊刻之后。(《总目》的刊刻是在1790年,是年春孙梅去世,是根本读不到《总目》的,这也是他为什么只提《简目》的原因)《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刊刻的1784年距离孙梅去世的1790年只有七年,所以所谓《四六丛话》撰写花了二三十余年时间的说法存在问题。也许有人说,书前《凡例》可以是全书完成后再由作者去写,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如果我们顺着以作者孙梅可能见到的书的刊刻时间,来推测《四六丛话》的创作时间的思路进行考证,就会有进一步的收获,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四六丛话》对《金楼子》的引用,考证出该书的具体创作时间。

《四六丛话》在体例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采撷前人成文,其凡例第五说:

各体文有正史内载全篇者,并不录,以是编取诸丛话,非选集也。其说部内间值全篇,则录之,以徵逸也。

所谓说部,就是指小说以及关于逸闻、琐事之类的著作。六朝梁元帝萧绎擅长骈文创作,其《金楼子·著书篇》中收有大量自己作品的序,这些序多由骈文写成,而《金楼子》又属于“说部”,故《四六丛话》中多处采录了六朝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中的原文。如在卷二十“序”中作者孙梅共引用到《金楼子·著书篇》中的《〈忠臣传〉序》、《忠臣传·谏争篇序》、《忠臣传·死节篇序》、《〈丹阳尹传〉序》、《〈全德志〉序》、《〈怀旧志〉序》等九条文字,同时卷二十二“论”中还引用到《金楼子·著书篇》中的《〈全德志〉论》。孙梅似乎对《金楼子》是非常熟悉的,不仅直接指出引用来源为《金楼子》(作者在每篇引文下均标有资料来源),还偶和其它书籍进行了文字对勘,如:

(1)夫安亲扬名,陈乎三德;立身行道,备乎六行。孝无优劣,能使甘泉自涌,邻火不焚。地出兼金,天降神女。腾麏自扰,啸虎遵仁。陈弇黄雀之祥,禽兼赤石之瑞。孟仁之笋出林,中华之梓生屋,感通之至,良有可称。按:“甘泉自涌”四语,与《艺文类聚》载梁元帝《孝德传序》同。《金楼子》

(笔者注:此为作者孙梅原按。下同)

(2)余中年承乏,摄牧神州。戚里英贤,南冠俊髦。车如流水,俱踵许掾之门;人同连璧,咸登乐尹之馆。按:与《艺文类聚》所载梁元帝《怀旧志序》同。(同上)

可见,作者引用的资料并不是转抄自《艺文类聚》等类书,而是直接从《金楼子》原书中撷取的,说明孙梅见到过刊刻本的《金楼子》。

二、《金楼子》的版本流传

笔者特别强调孙梅见到过刊刻本的《金楼子》,是因为众所周知,《金楼子》在明代已经亡佚,今流行的六卷本乃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孙梅的时代正是《金楼子》被辑出的时代。如果孙梅想读到《金楼子》,有三种可能的方式,一是阅读《永乐大典》,其中的《金楼子》是散于各卷的;其二是从以前的其它类书中读到,但内容基本是零星的;其三就是读到《四库全书》本《金楼子》。

《四库全书》本《金楼子》藏于宫廷,一般人不得见。而孙梅曾经为内阁中书舍人,有可能见到宫廷内的《金楼子》。但据对《四六丛话》中引录《金楼子》的比对,其并非来自《四库全书》本,论述详后。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四库馆臣辑出的《金楼子》如何流入民间,使普通读书人得以见到《金楼子》的。

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金楼子》后,当时著名藏书家鲍廷博得到了一部,遂将之刻入《知不足斋丛书》。知不足斋本《金楼子》后附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汪辉祖③的“书《金楼子》后”,明确交代了这部六卷本《金楼子》的来源:汪辉祖曾通过邵晋涵和罗有高让周永年太史④给自己生母徐氏和父妾王氏写“双节诗”,周永年诗写成后交邵晋涵,又辗转多人,汪辉祖才得到装有该诗的包裹,包裹中同时还附有一部《金楼子》:

盖二年以来,辗转付托,阅十有余人。题缄之字,已磨灭殆尽,不可辨识,而缄封且半敝矣。启而读之,不惟“双节”赠言无恙也。太史从《永乐大典》辑录《金楼子》六卷,命致鲍君以文者亦俨然在焉。

周永年曾为四库馆臣,故有机会钞出《金楼子》。至此,民间才有《金楼子》流传。孙梅想要看到刊刻本的《金楼子》,时间得在1781年后。《四六丛话》能采撷《金楼子》中文字,说明其创作必然在知不足斋本《金楼子》流行之后。

1783年,鲍廷博重新刊刻了《金楼子》,此次刊刻,并没有纳入《知不足斋丛书》,而是以单行本的形式流传,同时此本在文字上与1781年的初刻本区别也较大,且书的第六卷末有“乾隆癸卯仲春重校一过,知不足斋记”的标识。乾隆癸卯即是1783年。

三、《四六丛话》所引《金楼子》为知不足斋重校本

从1781年《金楼子》刊刻至1790年孙梅去世间,六卷本《金楼子》有三种版本流传,一是藏于宫廷的四库本;二是1781年的知不足斋初刻本(简称“知不足斋本”),三是1783年的知不足斋重校本(简称“重校本”)。将《四六丛话》所引《金楼子》文字与此三本比较,可以发现其同于重校本,如:

1.《孝德传序》:腾麏自扰,啸虎还仁。

扰,知不足斋本作“犪”,《四库全书》本、重校本作“扰。自扰,犹自驯。《文选》卷六左太冲《魏都赋》:“莫赤匪狐,九尾而自扰。”李善注引应劭曰:“《汉书》曰:扰,驯也。”《梁书》卷三○《裴子野传》:“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四六丛话》同于重校本。

2.《忠臣传序》曰:且孝子、列女、逸民,咸有列传,至于忠臣,曾无述制。

列女,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作“烈女”,重校本作“列女”。又,列传,知不足斋本、四库本作“别传”,重校本作“列传”。《四六丛话》同于重校本。

3.《丹阳尹传序》曰:……实难斯授。……求瘼余晨,颇多暇景。

实难斯授,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作“实难授受”,重校本作“实难斯授”。又,暇,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作“夏”,重校本作“暇”。二者《四六丛话》同于重校本。

4.《全德志序》曰:……中山听乐,悲不自禁。

此用西汉中山王刘胜听乐的典故,见《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中山靖王刘胜传》。乐,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作“息”,重校本作“乐”。《四六丛话》同于重校本。

5.《怀旧志序》曰:……长安群公,为其延誉。

此用王粲事。《三国志》卷二一《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群公,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作“郡公”,重校本作“郡公”。《四六丛话》同于重校本。

6.《全德志论》曰:……虽坐三槐,不妨家有三径;但接五侯,不妨门垂五柳。使良园广宅,面水带山,饶甘果而足花卉,葆筠篁而玩鱼鸟。

“但接五侯”,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接”上脱“但”字,重校本有“但”字。又,“使良园广宅”,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使”上有“但”字,重校本脱。《四六丛话》同于重校本。

《四六丛话》所引《金楼子》与1783年知不足斋刊刻本《金楼子》完全一致。据此,可以肯定《四六丛话》所引《金楼子》实为知不足斋重校本。孙梅见到的就是1783年刊刻的《金楼子》版本。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四六丛话》的创作的时间当在1783年后,即《金楼子》重校本流传之后。孙梅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自序中称其创作《四六丛话》:“三余罔辍,六稔相仍。”所谓“六稔相仍”,当是实情。因为从乾隆五十四年往前推六年,时间亦在乾隆四十八年,此时《金楼子》重校本出现。所以《四六丛话》的创作时间应该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至乾隆五十三年(1790)间。⑤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众多亲朋、门生以为此书创作花费了二三十年时间的误会呢?从作者的自序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点答案:

乙丑座主,为嘉定曹习庵先生,盖代龙门,洽闻麟阁。辱品题于月旦,与考订于丹铅。自佐郡江城,于役都下,每复从容请益,邂逅开襟。谓古来骈俪之文,多前辈阳秋之论。妄欲仿本事之体,成一家之言。先生如月印川,固无隐尔,若金在冶,屡叹“起予”。尽繙插架之签,俾继焚膏之晷。并期重见,为叙《三都》。梅感知己于寸心,忆前言之再耳。②

孙梅拜在曹习庵先生门下,“从容请益,邂逅开襟”,激发了对古来骈俪之文的兴趣,想仿照本事体,写一本评论骈文的书,于是就有了“三余罔辍,六稔相仍”的创作。可知,孙梅创作《四六丛话》是受到座师曹习庵先的影响,时间是在乾隆乙丑年(1769),如果从此时算起,《四六丛话》的从缘起到准备再到完成,确实花费了作者三十余年的心血,但其最后的动笔完成,却是在1783年至1790年间,此前只是准备工作罢了。

注释:

①《四六丛话》前言,李金松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本文所引《四六丛话》文字均出自此书。该书所用底本为嘉庆三年(1798)吴兴旧言堂刻本。

②李金松校点《四六丛话》,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汪辉祖:幼名鳌,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清浙江萧山人。乾隆四十年进士,任湖南宁远知县,调署道州知州,旋被劾去官。生平详阮元《揅经室集二集》卷三《循吏汪辉祖传》、瞿兑之《汪辉祖传述》。另《清史稿》卷四七七有传。

④周永年(1730-1791),字书昌,别号林汲山人,山东历城人,清代图书馆学理论家、藏书家,曾入四库馆校书。《金楼子》后序作“书仓”。

⑤孙梅弟孙宁衷《四六丛话》跋说《四六丛话》“于庚戌春季,甫脱稿”,庚戌即1790年。

责任编辑 张吉兵

I206.2

A

1003-8078(2014)04-0065-03

2013-11-08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19

陈志平(1976-),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A751008。

猜你喜欢

刊刻四库四库全书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四库学研究专辑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