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盐城市职教园区职业院校建筑专业为例

2014-04-08孙永龙单春明

职教通讯 2014年29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孙永龙,单春明

关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要求“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当前“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职业院校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等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的,着重突出“技能、实用”,是提升生产力,服务产业建设,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解决功能性文盲的历史使命。为适应社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开展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1]因此,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彰显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但是,目前,盐城市建筑专业职业院校师生比近1∶26,实践知识和操作水平偏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造成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职业技能方面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师资兴则学校兴”,专业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严峻地挑战,专任教师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关注专业发展动态意识不强,专业发展能力提升不快,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具备“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比例明显偏低。《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到2015年,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分别达78%、68%以上;到2020年,分别达85%、75%以上”。经笔者调查,盐城市职教园区院校建筑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32%。可见,建筑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与市场发展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不高

盐城市职教园区院校教师队伍主要有三个来源:(1)本校教师进修(为主要来源);(2)高校毕业生(为新进人员主体);(3)从企业或其他学校调进。盐城市职教园区教师大多数是在中专校层次教学,如盐城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专任教师中第一学历上多数是专科。对照《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指标(见表1)和江苏省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指标(见表2),对“既要具备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工程师所具备的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还有相当距离。

表1 盐城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指标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表2 江苏省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指标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二)专任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偏低

由于职业院校在职的“双师型”教师多数是在中专校层次教学,多是学校学科教育、具有企业经历的少,多是理论教学、胜任实践教学的少,通过短期培训获得“双师”资格证书的多(比如建造师)、真正取得“双能双证”的少,这些名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根本无法胜任实践课的教学需要,对现行施工现场的设备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熟练操作和使用。在新进教师的时候,又受人事编制要求限制,学校很难招聘到在学历、职称、企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兼顾的新进人员。许多新进人员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运作方式等实际情况的了解,难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动手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示范和导,无法满足职业院校的实践实训需求。同时,由于学校的培训和实践机制的缺失,导致大多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象。

(三)教师的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是在中专办学的基础上升格重新组合而成,多数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理论教学,照本宣科、缺乏知识拓展能力,专业狭窄、缺乏综合应用能力。[2]在职业教育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和创新教育教学等方面,难以满足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尽管学校不断地更新职业教育的改革,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加强进修和学习的意识不够,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现行的政策和制度不足以激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接受学习培训、实践锻炼,专业教师缺乏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自身技术水平的积极性。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20世纪末,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天津模式”、“象山模式”、“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证明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3]但以上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中,因双方利益共享等方面缺少保障机制,特别是缺少相应政策对企业利益的保障,造成职业院校无法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很多企业并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锻炼,关键技术、岗位和生产过程不愿对教师开放,教师缺少全程实践,使得产教结合不紧,难以及时与岗位对接。

(五)兼职教师缺乏管理

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需要从企业引进一些既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生产实践经验或管理经验、熟悉本行业情况的专业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实训等工作。采用这种“请进来”的办法,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但许多职业院校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培养、轻管理”的现象,一般兼职教师只参与学校的常规教学实训工作,对建筑热门专业的兼职教师引进难、流失快,影响了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不利对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考核和评价。

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策略

面对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严峻挑战,“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劲动力,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着职业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实现。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今后职业院校专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加强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针对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毋庸置疑,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在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就业岗位的提供,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应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增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可以盘活企业人才资源存量,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可以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通过与学校合作办学,既可以履行社会责任,也能借此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社会声望,赢得社会美誉度。

从学校方面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接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深化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信息,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在企业实习、见习、调研等机会,不仅能够切实体验企业的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熟悉与所教专业工种相关的操作规范,了解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性能和特点,掌握所教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4]

2000年以来,江苏省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解决了行业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问题,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化的质量,缩短学生社会化的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和教师培训的效益。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双师”素质得到提升,企业在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社会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了校企双方“互溶双赢”。总之,只有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切实改革办学体制,才能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创建氛围,提供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要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为教师创造利于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技能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是教师得以个性化成长的前提条件。

1.精神文化。以省市每年的“两课”教学比赛、信息化大赛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契机,优秀选手的示范,让青年教师迅速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成长起来,成为能够肩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在校园营造一种和睦、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投入工作,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超越”机制。

2.制度文化。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建立完善的双师教师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系统设计其培训内容和项目,展现每一位教师的特长。通过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拘一格的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物质文化。通过完善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图书馆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名师工作室建设等硬件条件,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教学团队为主体,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项目、科研与开发技术等,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通过开发和与企业的横向技术应用课题,促进教师了解和掌握了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

(三)完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5]

1.聘用机制。严把入口关,实现灵活的人事编制政策,为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制度保障。(1)凡应聘进入职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应具备技能证书,且须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至少半年以上经历;(2)实现灵活的人事编制政策,允许学校自主选聘专兼职教师,逐步实现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3)引进具有双师潜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来校任教,有计划地组织 “传帮带”,使其尽快具备“双师”素质,成为教学的中心力量。

2.分配机制。完善教师薪酬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应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鼓励学术带头人、名师多渠道为教师的发展筹集经费,争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切实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在年终评先进、评优秀的过程中,可根据与企业合作项目、为学校创造的效益折算成课时数,提高教师在校企合作、精品课程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

3.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检验“双师型”素质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结果及时了解培养方式是否有效。[6]目前职业院校考核评价仍按照传统,侧重于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班主任管理工作等指标以及督导听课反馈、听课说课等授课技能评价,缺少“双师型”评价指标。“双师型”素质的评价指标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定量指标用于评价教师对“双师型”培训的积极性,考查参加“双师型”培训的次数、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间、参与企业项目的数量等。定性指标可用于评价教师“双师型”实践效果,如企业实践效果、所参与技术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等。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途径是使其在专业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4.激励机制。为鼓励教师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应将“双师型”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根据学校情况,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制度,在制定教师称晋升、教师竞聘岗位、教师工作考核、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工作中,把“双师型”教师实践的情况作为重要的指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停滞是死亡的前奏,教师应有本领恐慌意识,彻底改变那种“积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陈旧观念,积极参加各种在职培训进修,接受专业技能的熏陶,及时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特点,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使自身得以持续的发展。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5.实践制度。借鉴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重视职业教师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培养。职业院校要求教师每隔两年必须返回企业进行实践,进行知识更新以防技术知识老化。可以在政府的政策指引和协调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到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教师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熟悉企业生产管理的过程,更新理论知识,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最新信息,把握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实践技能,更有利于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定期让教师“下”到企业,这种“下”到企业的方式能够快速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获得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形成。

(四)健全制度,优化聘用环境

优化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环境,健全兼职教师聘用的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但要重视学校的自身培养,而且要从企业等一线引进技能型人才,这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对于应用性强的课程,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一线生产、管理实践的经验。因此,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面向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或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等方面带来生机,他们的参与将对在校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从而形成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氛围。可以说,建立一支专业技能高、数量合理的兼职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优势,可以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长期发展,也是职业学校在当前人才市场背景下的一种有效的战略选择。

一流的师资才会有一流的教育。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就是大师。职业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只有正确地分析目前建筑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大胆创新,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营造适合“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的环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使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晓波,孙伟国.关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7):75-77.

[2]孙翠香.“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背景、理念及内容架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8):126-129.

[3]张宇,马振华.中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与新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3-27.

[4]刘红委.高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87-89.

[5]谭立新.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法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4):56-59.

[6]刘莱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13(11):72-73.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