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用氨基酸硒肥对梨体内硒含量的影响

2014-04-08姜淑苓欧春青毋永龙王海波李连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果心中硒施肥量

王 斐, 姜淑苓, 欧春青, 毋永龙, 王海波, 李连文, 马 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农业部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辽宁兴城 125100)

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参与人体中多个主要代谢途径,如甲状腺激素代谢、 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1]。缺硒会引起生长迟缓、 损害骨骼代谢,并导致多种疾病[2-3]。相关研究表明,适量补硒可以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4],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硒的生物学意义,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富硒食品也随之出现。人和动物体内的硒主要来自于食物链植物[5],目前富硒大米、 富硒茶、 富硒小麦、 富硒蔬菜等已经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6],富硒果品的研发也逐渐增多。关于小麦、 大豆、 茶、 蔬菜等作物对硒的吸收、 运转及积累特性已有报道[7-10],研究发现小麦籽粒产量、 蔬菜根和茎的生长量及不同器官对硒的吸收随着外源硒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受外源硒浓度和不同价态的影响,外源硒还能够改变硒在各器官的累积和分配。在苹果、 葡萄、 桃、 枣等果树上也开展了相关研究[11-14],施硒可以提高果实含硒量,但不同施肥方式的效果不同,施硒后硒在植株体内的分布及各部位累积顺序发生变化,并明确了苹果、 桃和枣对硒的吸收属于非积聚型。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开展了氨基酸硒肥施用浓度和施用方式的筛选,明确了氨基酸硒肥对梨果实品质、 叶片质量以及不同部位硒含量的影响[15-16],但关于硒在梨体内吸收、 运转及对梨体内硒含量的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喷施和土施氨基酸硒肥,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下氨基酸硒肥对梨体内硒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富硒梨的合理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施肥处理 试验设叶面喷施和土壤施入两种施肥方式,以不施氨基酸硒肥作为对照,每个处理均以2株树为一个小区,3次重复。施肥时期为2013年5月10日(盛花期)。

土壤施肥设每株施入30、 60、 90和120 mL,即900、 1800、 2700、 3600 mg/plant。施肥时,先在树冠下方离主干30 cm等距离挖4个20 cm×20 cm×20 cm的施肥坑,将氨基酸硒肥兑清水,均匀浇于施肥坑中,于盛花期一次性施入。

叶面喷肥设每株喷施300、 400、 600和1000倍,即150.0、 112.5、 75.0和45.0 mg/plant。每株喷施1500 mL,使用手持喷雾器均匀喷布整株树。从盛花期开始喷施,每隔15 d喷施一次,直至果实成熟前15 d左右停止,共喷施7次。

图1 不同施肥处理梨各个部位硒含量的动态变化Fig.1 Dynamics of Se contents of leaves, fruit peel, flesh and core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1.2.2 取样时间和方法 为了研究施用氨基酸硒肥后树体发育过程中硒含量的动态变化,根据前期的试验结果[15-16],选取浓度适中、 施肥效果较好的施肥量进行测定,即土施90 mL/plant(2700 mg/plant)和喷施600倍(75.0 mg/plant)2个处理。2013年分别于花后15 d、 30 d、 45 d、 60 d、 75 d、 90 d(果实成熟期)取样,其他处理均于花后90 d取样。按五点取样法,从树冠外围和内膛各个方位摘取果实20个和叶片30片,用洗涤剂清洗, 自来水冲洗3遍, 去离子水冲洗3遍,晾干水分。

1.3 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单果硒总量的测定:取处理后的果实10个,按照以上方法分别测定果皮、 果肉和果心的硒含量。单果硒总量=(果皮硒含量×果皮干重+果肉硒含量×果肉干重+果心硒含量×果心干重)/10。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2007)作图表,用DP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Duncan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梨各个部位硒含量的动态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对照各个部位的硒含量均极低,而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变化很小;而施硒后,各部位的硒含量均高于对照;同时期喷施处理的各个部位中硒含量均高于土施处理,这表明喷施的效果要好于土施。

喷施氨基酸硒肥对硒含量影响最大,各个时期的硒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随着树体发育,叶片中硒含量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果皮和果肉中硒含量呈现“降—升—降”的趋势,两个高峰期分别为花后15 d和75 d;果心中硒含量在初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至花后45 d时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增加。

2.2 单果硒吸收量的动态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梨单果硒吸收量都是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在果实采收时硒吸收量达到最大,喷施和土施氨基酸硒肥处理分别为454.8、 348.3 ng/个。两种施肥方式单果硒吸收量在果实发育初期均较低,喷施处理的单果硒吸收量从花后30 d开始明显升高,而土施处理则是从花后45 d开始明显升高,这说明喷施处理的果实对硒的吸收早于土施处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喷施处理的单果硒吸收量均明显高于土施处理。

图2 不同施肥处理梨单果硒吸收量的动态变化Fig.2 Dynamics of Se absorption per fruit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2.3 施硒对梨各部位硒含量的影响

2.3.1 施硒对梨果肉和叶片硒含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叶片的硒含量高于果肉,是果肉硒含量的30.6倍;喷施和土施氨基酸硒肥后,果肉和叶片中硒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叶片的硒含量仍然高于果肉,但喷施氨基酸硒肥叶片硒含量是果肉的5.7倍,土施氨基酸硒肥叶片硒含量是果肉的3.7倍;喷施处理叶片和果肉中硒含量分别为对照的3.04倍和16.25倍,土施处理叶片和果肉中硒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43倍和11.88倍,叶片中硒含量提高的倍数较小,而果肉中硒含量提高了10倍以上,说明施硒可以极大地促进果肉对硒的吸收。

表1 花后90天不同施肥方式处理后梨果实各部位及叶片硒含量

2.3.2 施硒对梨果实各部位硒含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果实各个部位的硒含量为果心>果肉>果皮,说明不施硒时果心的硒含量最高,果皮的硒含量最低;而喷施氨基酸硒肥后,果实各个部位硒含量为果皮>果心>果肉,分别是对照的24.29倍、 7.50倍和16.25倍;土施氨基酸硒肥后,果实各个部位的硒含量仍为果心>果肉>果皮,分别是对照的6.94倍、 11.88倍和8.00倍。

施肥后果实各个部位中硒含量较对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但因施肥方式的不同各部位硒含量增加的倍数也不同。喷施氨基酸硒肥可以极大地增加果皮(24.29倍)和果肉(16.25倍)中的硒含量,而土施氨基酸硒肥可以相对均衡地提高各部位中的硒含量;由于喷施处理的施肥量远远低于土施处理,因此,喷施氨基酸硒肥的利用率远远高于土施处理。

2.4 施肥量对梨果肉和叶片中硒含量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出,喷施氨基酸硒肥后,梨果肉和叶片中硒含量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大逐渐升高,两者呈正相关;而土施氨基酸硒肥后,当施肥量低于2700 mg/plant时,梨果肉和叶片中硒含量随着施肥量增加逐渐升高,施肥量2700 mg/plant时,硒含量达到最高,而高于该施肥量时,硒含量反而降低。

对所有处理的施肥量、 叶片和果肉中硒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当施肥量在一定范围内,即低于2700 mg/plant时,梨果肉和叶片中硒含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硒含量逐渐升高,而当施肥量超过2700 mg/plant时,硒含量逐渐降低。

图3 不同施肥量对果肉和叶片中硒含量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amounts on Se contents of pear flesh and leaves

3 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梨叶片的硒含量高于果肉,而且不受施肥的影响,说明在梨体内非食用部分的硒含量高于食用部分,这与呼世斌等[5]的观点一致。梨果实各部位(果皮、 果肉和果心)硒含量的高低顺序与施肥方式有关,这与王海波等[13]在设施葡萄上的研究结果相似。朱丽琴等[12]的研究发现施入外源硒后,硒在葡萄各部位的累积顺序发生改变,而本研究发现土施氨基酸硒肥对梨果实各部位中硒含量的高低顺序没有影响,但喷施硒肥后,梨果实各部位硒含量的高低顺序发生改变。施肥方式的不同导致各部位吸收硒的先后顺序发生改变,土施氨基酸硒肥后梨对硒的吸收与在自然状态下相同,均经过根系吸收然后输送到各个部位,所以硒在各个部位含量的高低顺序没有改变;而喷施完全改变了梨对硒的吸收顺序,是由果皮和叶片直接吸收,因此导致硒在各个部位含量的高低顺序发生改变。

植物对硒的吸收可分为积聚型和非积聚型,前者可大量吸收其周围环境中的硒, 且极少量的硒就能刺激其生长发育,而后者的生长对硒并不十分需要,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还有明显地抑制生长的作用[5]。本研究发现施肥时有效硒含量超过2700 mg/株时,梨果肉和叶片中的硒含量反而会下降,因此认为梨对硒的富集属于后者,即为非积聚型,这与呼世斌等[11]对苹果的研究和朱丽琴等[12]对葡萄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该结果也为富硒梨生产过程中施肥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Rayman M P. The importance of selenium to human health[J]. The Lancet, 2006, 356:233-241.

[2] Contempre B, Duale N L, Dumont J Eetal. Effect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thyroid hormone metabolism in an iodine and selenium deficient population[J]. Clinical Endocrinology, 992, 36:579-583.

[3] Stone R. A medical mystery in middle China[J]. Science, 2009, 324:1378-1381.

[4] 陈君石.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补硒[J]. 药物与人, 2008, (1) :50-51.

Chen J S. Why do Chinese people need selenium supplement[J]. Medicine& People, 2008(1) :50-51.

[5] 呼世斌, 薛澄泽, 李嘉瑞, 冯贵颖. 食物链植物施硒的研究进展[J]. 西北农业学报, 1996, 5(3) :87-90.

Hu S B, Xue C Z, Li J R, Feng G Y. The Advance of the Study in the Application of Se to the Plants in Food China[J].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1996, 5(3) :87-90.

[6] 李丽辉, 林亲录. 我国富硒食品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2):23-25.

Li L H, Lin Q L. Research progress of selenium food in China[J]. 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2007, (2):23-25.

[7] 付冬冬. 不同外源硒对冬小麦硒吸收、 分配和转运的影响[D].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Fu D D.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exogenetic selenite and selenate on selenium uptake, distribution and translocation of winter wheat[D]. Yangling, Shaanxi:Ms thesi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011.

[8] 陈金, 潘根兴, 李正文, 张艳玲. 不同硒水平下两种大豆对土壤中硒吸收积累的生育期动态[J]. 大豆科学, 2003, 22(4):278-282.

Chen J, Pan G X, Li Z W, Zhang Y L. Dynamics of se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in growth period by two soybean cultivars under different Se- levels of soil[J]. Soybean Science, 2003, 22(4):278-282.

[9] 王雅玲. 皖南茶区土壤中铜、 铅、 硒含量及其茶树吸收、 分配与品种差异[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Wang Y L. Status of copper, lead, and selenium in tea garden soils from Jing county,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uptake, partitioning in tea plants and the genotypic difference [D]. Nanjing:Ms thesi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

[10] 段曼莉. 4种蔬菜对不同价态外源硒吸收、 运转和生物有效性差异的研究[D].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Duan M L. The differences of Selenium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four vegetables when selenium applied as selenite and selenate[D]. Yangling, Shaanxi:Ms thesi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011.

[11] 呼世斌, 冯贵颖, 赵晓农, 等. 苹果对硒的吸收及其积聚特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1998, 18(1):110-115.

Hu S B, Feng G Y, Zhao X Netal. Researches on the Se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pple[J].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1998, 18(1):110-115.

[12] 朱丽琴, 魏钦平, 许雪峰, 等. 葡萄对硒的吸收、 分布和积累特性的初步研究[J]. 园艺学报, 2007, 34(2):325-328.

Zhu L Q, Wei Q P, Xu X Fetal. Selenium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grapevine[J].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7, 34(2):325-328.

[13] 王海波, 王孝娣, 毋应龙, 等. 设施葡萄对硒的吸收运转及积累特性[J]. 果树学报2011, 28(6):972-976.

Wang H B, Wang X D, Wu Y Letal. Selenium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protected cultivated grapevine[J].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11, 28(6):972-976.

[14] 张海英, 韩涛, 田磊, 等. 桃、 枣和草莓对硒的吸收及富集特性研究[J]. 果树学报2010, 27(5):802-806.

Zhang H Y, Han T, Tian Letal. Accumulation of Se in peach, jujube and strawberry after spraying Se-fertilizer on leaves[J].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10, 27(5):802-806.

[15] 王斐, 姜淑苓, 李铁凤, 等. 氨基酸硒叶面肥在梨树上的应用试验[J].中国果树, 2012, (2):41-43.

Wang F, Jiang S L, Li T Fetal. Application test of amino acids selenium fertilizer on pear[J].China Fruits, 2012, (2):41-43.

[16] 王斐, 姜淑苓, 欧春青, 等. 不同时期和方式施用氨基酸硒肥对梨树的影响[J]. 中国南方果树, 2013, 42(6):89-91.

Wang F, Jiang S L, Ou C Qetal. The effect of amino acids selenium fertilizer on pear at different time and by different methods[J]. South China Fruit, 2013, 42(6):89-91.

[17] 姜芝萍, 黄宪文, 杨俊衡, 廖莹莹. 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稻米中微量金属元素[J]. 分析仪器, 2009, (4):64-65.

Jiang Z P, Huang X W, Yang J H, Liao Y Y. Determination of trace metal elements in rice with microwave digestion-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Instrumentation, 2009, (4):64-65.

[18] 彭耀湘, 陈正法. 硒的生理功能及富硒水果的开发利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3):381-384.

Peng Y X, Cheng Z 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selenium and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of rich selenium fruit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7, 28(3):381-384.

[19] 刘群龙, 王朵, 吴国良, 等. 硒对酥梨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11, 38(11):2059-2066.

Liu Q L, Wang D, Wu G Letal. Effects of Selenium on leaf senescence and antioxidase system inPyrusbretschneider‘DangshanSuli’[J].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11, 38(11):2059-2066.

[20] 李敏, 厉恩茂, 李壮, 等. 氨基酸硒叶面肥提高果树抗病性作用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13, 42(5):93-94, 97.

Li M, Li E M, Li Zetal. Effects of amino acids selenium fertilizer on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to diseases of fruit trees[J]. South China Fruit, 2013, 42(5):93-94, 97.

猜你喜欢

果心中硒施肥量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魔法石的指引
宁夏主栽蔬菜对硒元素的富集能力比较试验初报
重庆市江津区含硒稻谷碾减率与硒损失关系探究
光照条件、施肥量和播种时期等对几种野生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漆酶LAC表达与鸭梨果心褐变的关系
采收期对黄金梨果心褐变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浅析安康西部地区土壤硒与地层的关系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总结
故事里的智力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