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生态班级的特性与构建原则

2014-04-07张欣由沙丘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共生班级生命

张欣,由沙丘

(1.哈尔滨市闽江小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0)

浅析生态班级的特性与构建原则

张欣1,由沙丘2

(1.哈尔滨市闽江小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0)

本文通过对“生态”和“生态体验教育”的理解,提出“生态班级”的概念。提出生态班级的五个特性,即生命共同体、生命多样性、共生共荣、生态位、开放系统。从树立三重生态观,凸显体验,回归生活世界,感动生命、震撼心灵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生态班级的原则。

生态;生态体验教育;生态班级

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生态管理”“生态教育”等理念受到更多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的关注。探索“生态班级”将为班级管理打开一个新的视窗。

一、生态班级的涵义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存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生态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与其生活环境及其它生命体休戚与共,共生共荣,构成了复杂、多元、开放的生态系统。“生态”在刘惊铎的《道德体验论》中领悟和提升到“三重生态”的境界,即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类生态(人与人)和内生态(人与自我)的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发展与建设必然受到“三重生态”的影响。尊重生物的多样性;适宜发展的生态位;生物间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等重要的生态学理念,对重构班级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启示。

“生态班级”可以理解为由教师和学生具有鲜活的、多样的生命个体组成,在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相互作用下,以开放系统的姿态,凸显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为所有的学生创设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路径,激发生命潜能、陶养健全人格,开启生命个体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师生和谐永续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二、生态班级的特性

1.生命共同体

生态班级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具有融洽的“生态”关系,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生命场”。实现生命信息的相互传递、观点的交流与沟通、情感的激荡及共鸣,不断整合场内资源和能量,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控制,不断地完成自我更新以及与共同体的融合,保持时时对外开放,充满生命活力。

2.生命的多样性

生命多样性是生态班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班级里的生命多样性就是充分尊重和认同每个成员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以个性的充分发挥为关键,充分认识到先天素质在学生发展中的前提作用,把握学生先天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多样性”的人才,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各美其美,美美不同。

3.共生共荣

共生共荣意指自然界万千物种集结、混生在一起,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才能生机蓬勃,旺盛葱茏。如果由于偏爱使某一物种与其他物种分离,它就会失去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生物条件而死亡。生态班级里,必须实现师生、生生关系共生,亲子关系共生,人境关系共生等诸多生态因子整体和谐发展,相簇而茂,共同成长。

4.生态位

生态班级关注师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位”。生态学家在关于生物竞争中提出“生态位”的概念,即在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中,生物物种的需要、空间位置和所具有的功能不一样且相互关联。物种之间为了减少生存竞争,都各自占有自己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之间生存竞争的结果,一个生物群落中如果没有竞争,群落就不会发展,如果竞争过于激烈,就会导致群落的衰退。生态班级依据生态位理论,既要建立良性竞争的机制,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引导和帮助他们在班级内部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5.开放系统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开放系统,班级亦是一个开放系统。班级的发展建设与学校、社会、家庭密切关联,彼此影响又互相渗透。生物学开放系统理论提出,生物体与周围环境是共存关系,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持续的能量和信息流动,在此支持下,生物体的功能和结构会多样化的得以维持。班级作为开放系统,既要使内部各个因素统一协调和相互依赖;还要使班级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以应付班级管理中许多无法预料和控制的突发事件和情况。开放系统的观点使原来班级管理封闭的、独立的、割裂的旧系统形象难以再现。

三、构建生态班级的原则

1.树立三重生态观

构建生态班级要树立“三重生态观”。即人与自然(自然生态)、人与人(类生态)和人与自我(内生态)的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在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体验到三重生态的和谐存在,共同认知和感受、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继而诱发和生成师生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

2.凸显体验

构建生态班级要注重凸显“体验”。体验是教育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教育的本体,没有体验就没有学习,没有体验就没有教育。体验具有穿越时空,唤醒人们过去的生活阅历和对未来的梦想的力量,从而提升精神境界。亚里士多德指出青年人学习道德和善的课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而道理却是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的”。因此,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生态班级”建设,既注重做人的基础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又注意学业成绩的提升,以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进路,反思和建构班集体,融通班级、家庭和社区教育,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学业水平。追求由约束性班级管理向发展性班级管理转变,由单向式班级管理向双向互动式班级管理转变,由封闭式班级向开放式班级管理转变,由单一教育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

3.回归生活

生态班级构建要重返生活世界。教育发生的源头是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而不在书本之中。生态班级建设要将学生从主体性泯灭、任人摆布的“傀儡”中解放出来,从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进行纯粹的知性教育形式中冲破出来,回归到仪态万千、色彩斑斓、鲜活的生活世界中,在价值观多元、生命样态多样的开放系统中,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体验的价值,肯定生命间的对话和交流,使每一个人可以自由呼吸,从生活世界中获取丰厚的滋养,茁壮成长。

4.感动生命

构建生态班级要感动生命,震撼心灵。可以通过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的实践模式,引领学生全息体验、互动陶养、群集共生。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分享生命故事,真诚诉说,情感涌流,从根本上超越枯燥说教,彰显教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使教育震撼心灵,感动生命,澄明生活,生成意义。

[1]刘惊铎.生态体验:一种道德境界[J].成才导报,2002,2-6.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3]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1.

[4]王学军.走向班级生命共同体:从传统班级管理向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转变的研究——以竹园中学为个案[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编辑∕高伟

张欣(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哈尔滨市闽江小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共生班级生命
班级“四小怪”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称心的新班级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