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
——以方回《瀛奎律髓》选本为例

2014-04-07任永刚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两联叠字律诗

任永刚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试论“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
——以方回《瀛奎律髓》选本为例

任永刚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有两种艺术特征非常明显,即叠字和对仗。理解了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将有助于我们对“登览类”律诗的鉴赏,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瀛奎律髓》这一著名唐宋律诗选本的理解。

“登览类”律诗;叠字;对仗

“登览类”律诗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类作品。在宋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诗人方回编选的唐宋五言、七言律诗著名选本《瀛奎律髓》中,“登览类”律诗被安排了在第一类。该书收录五七言律诗凡3 014首,除去重录的22首,实际录入2 992首。其中所收录的律诗分为49类,而“登览类”被编排在最前面,似乎显示出方回对“登览类”律诗十分重视,这是为什么呢?显见的原因就是名山大川,登高望远,这一活动本身容易使得诗人忘却日常追求之小我,并能够激起诗人创作之激情,从而展示自己的胸襟怀抱。细细品鉴“登览类”律诗,又可见出方回本人对叠字和对仗是有所偏好的。因此,本文试以《瀛奎律髓》这一选本考查“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两种艺术特征。

一、《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概说

“登览”一词,有登至高处一览胜景之意。所登之高处不同,胜景也就不同。方回编选的《瀛奎律髓》中的“登览类”律诗共收录40首,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各20首。在这40首律诗中,从诗人的角度而言,入选诗人共22位。其中,杜甫的诗最多,占了6首。从诗作的角度来说,描写登楼所见为最多,占12首,达到登览类律诗总数的3/10。从具体所登之地点来看,关于金山寺的诗作最多,共计4篇。

从题目来看,多数都可以明确诗人的登览地点。主要包括如下几类:所登高处为楼,如《登岳阳楼》;所登高处为山,如《登鹊山》;所登高处为寺,如《胜果寺》;所登高处为亭,如《登快哉亭》;所登高处为台,如《登金陵凤凰台》;所登高处为阁,如《登快阁》;所登高处为岩,如《登蒲涧寺后二岩》;所登高处为洲,如《鹦鹉洲》;所登高处为堂,如《平山堂》。还有一类比较特殊,就是登览之处为江河之上,如《汉江临眺》。

特别须要指出的是,在艺术特征方面,这40首“登览类”律诗尽管彼此都有所不同,但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共性,比如叠字和对仗的艺术特征非常明显。下面对叠字和对仗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具体阐述。

二、“登览类”律诗中的叠字

叠字,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中的叠字是指把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起来使用,这种艺术手法最早可追溯至先秦的《诗经》。在《桃夭》[1]篇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叠字诗句;如在《蒹葭》[2]篇中有“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等运用叠字的诗句;在《采薇》[3]篇中,有“忧心烈烈”“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叠字诗句。这样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我们可以说,运用叠字是《诗经》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手法在后世也一直被沿用。在《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中,这种手法是比较显著的,其中的《度荆门望楚》等9首律诗里都加以使用。下面就具体加以分析。

在陈子昂《度荆门望楚》[4]中的叠字位于首联:“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遥”字即有遥远之意,“遥遥”这组叠字则更加强调远而又远。“遥遥去巫峡”就是说离开巫峡越来越远,离开家乡也就越来越远;“望”就是向远处看,组成叠字“望望”则是向远处看了又看,强调了心情之迫切。这一句的叠字运用就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渴望一览楚地风光的意愿。此处叠字的作用是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陈师道的《登鹊山》[5]在颔联中使用了叠字:“微微交济泺,历历数青徐”。“微微”是隐隐约约,“历历”则是清清楚楚,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此联是说诗人登上了鹊山之顶,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济水和泺水相交于远方的泺口。当眼光渐渐收回往近处看的时候,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青州和徐州两地的各种景物风光。两组叠字,表达了一远一近两种不同的视觉感受,形象而又生动。

晁端友的《登多景楼》[6]是一首排律,诗人在第九联使用了叠字:“浩浩群流会,沉沉百怪依”。“浩浩”用来形容长江水之大,“沉沉”用来形容长江水之深。叠字的运用,更进一步展示出多景楼上所观长江水之壮美。

王安石的《登大茅山顶》[7]尾联中说:“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前人修仙的经历已经证明这是必然失败的,但世俗中人还是纷纷想要学修成仙。“纷纷”这一叠字的运用,形象地写出了想要修仙的人是如何之多,也暗含了对这一愚昧行为的批评。

杨蟠的《甘露上方》[8]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尾联“今古冥冥谁借问,且持玉爵破愁颜”是说现今和古时都是幽深不见、昏暗不明的,也没有谁关心过问。暂且手持酒杯一饮解千愁吧。其中有一组叠字“冥冥”,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也写出了诗人由此产生的无奈和落寞之情。

可见,不需要更多来举例说明,方回对运用叠字的律诗有所偏好已经可见一斑了。笔者认为,律诗讲究平仄,叠字本身易于实现这一要求;叠字作为同一声调的延长,本身就有强调、回环、加深的意境。叠字本身作为重复,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中间有停顿,有意蕴和声调的接续,在此过程中使人的情愫得以酝酿和发酵,无论吟者还是听者,情感都得到适度的驻留和宣泄。这种艺术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也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许就是方回对叠字偏好的原因吧。

三、“登览类”律诗中的对仗

对仗是律诗的主要特征之一,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概要》中说:“对仗,指的是出句与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拿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9]律诗中的对仗一般位置是在颔联和颈联,即中间的四句。“登览类”律诗根据对仗情况可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也是最常见的一类,中间两联对仗。包括:《临洞庭湖》等27首。第二类,一首诗中有三联对仗。这几首诗都属于前三联对仗,包括:《度荆门望楚》等6首。第三类,一首诗中有四联对仗。包括:《登牛头山亭子》等4首。另外,比较特殊的三首:《鹦鹉洲》是首联和颈联两两对仗;《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得风字》是一首排律,前七联是两两对仗的;《登多景楼》也是一首排律,最后九联是两两对仗的。

在《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常用数词来构成对仗,即一种特殊的对仗——数目对。在40首登览类律诗中,这样的律诗多达17首,将近一半。比如《登襄阳城》[10]首联:“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过扬子江》[11]颈联:“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等等。

数目对在登览类律诗中得到充分运用,一方面是由于数词和其他多种词类都可以联用来构成对仗,这样就更容易形成对仗,降低对仗构成的难度;另一方面,登览类律诗常常涉及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数目对的使用,既起到了应有的概括作用,又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诗句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对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才能的基本技巧,得到方回的青睐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方面的一个有力证据,即方回所编选的《瀛奎律髓》是律诗选本,选入的每一首诗都是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的。他本人认为律诗是诗歌之精髓,而律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间两联对仗。另外,该书所选律诗有许多又是除了中间两联外的诗句中还有对仗艺术手法的运用,从中可见方回对对仗之偏好。

总而言之,在古代诗歌中,“登览类”律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寄托着古代诗人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多方面诉求。那么,理解了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共同的艺术特征——叠字和对仗,将有助于我们对“登览类”律诗的鉴赏,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瀛奎律髓》这一著名唐宋五言、七言律诗选本的理解。

[1][2][3]梁锡锋注说.诗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75,169,204.

[4][5][6][7][8]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5,23,30,37.

[9]王力著.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96.

[10][11][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44.

编辑∕岳凤

任永刚(1975-),男,汉族,吉林松原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两联叠字律诗
黄海蓉作品选
奇特的叠字联
王玉岭艺术作品欣赏
颈康细粒剂配合两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
叠字话趣
律诗园地
律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