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
——以监利县尺八镇冯王村为例①

2014-04-07郭秀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区儿童

郭秀

(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
——以监利县尺八镇冯王村为例①

郭秀

(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随着外出打工父母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也不容小视。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次数少,方式单一;亲子关系内容肤浅,范围狭窄;外出父母不重视亲子关系,缺乏沟通意识;父母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小,浅薄的亲子感情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很多问题。本文从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作为切入点,为缓解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提出有效措施。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社会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两亿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在这些农民工中,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父母,他们因各种原因,把孩子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数量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监护人或亲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1]父母与孩子天各一方,缺少联系,这种隔离的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心理、安全等方面产生了很多不良问题,甚至有可能难以完成学业,重复父母四处奔波的命运。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持久的一种社会关系。[2]

本文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文献法为辅。笔者在监利县尺八镇冯王村选取了4个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与被研究者监护人及父母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了冯王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情况。笔者查阅与留守儿童教育、亲子关系、社会工作等有关文献,对本文的撰写富有建设性和启发性。本文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进行介入,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改善提出有效措施,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个案基本介绍

小云(化名):男,14岁,正读初三。在他不到2岁时,父母便外出打工,每隔一两年回来一次。小云一直由奶奶照顾,正处于青春期的他非常叛逆,和父母关系不好。

小丽(化名):女,8岁,目前就读三年级。小丽4岁时,父亲便去宁波打工,每年春节时回家。母亲在家在照顾小丽的同时还忙于农活。

小林(化名):男,15岁,正读初二。10岁时父母离异,小林跟随母亲,不到半年母亲外出打工,由外公代为监管。

小文(化名):男,9岁,小林的弟弟,读四年级。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一年后父亲外出,小文由爷爷奶奶照顾。性格比较孤僻,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

二、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父母与孩子沟通次数少,方式单一

农村的父母们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在外地打工,孩子在家乡就学,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严重缺乏。由于路途遥远,来回花销大,即使有现代的便利交通工具,父母们也舍不得花钱来来往往,除了春节或重要的事情一年最多回家一两次,甚至有的家长两三年才回一次。春节回家父母们不是把心事放在和孩子的交流上,而是走亲访友或打麻将。如果孩子不犯错,父母一般都不会和孩子过多的交谈,都是各玩各的。值得注意的是:打电话的主导者是父母,一般都是父母问一些关于生活费和学习的问题,孩子回答,然后把重要的事情作一些安排和了解。这种单向的交流不能使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想法,父母也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情况。非面对面的间接互动无形间疏远了亲子关系。显然电话交流没有达到有效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效果。[3]写信虽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父母工作的地方流动性大,并且孩子要去镇上寄信交通不方便,所以这种沟通渠道并不现实。

小云:我现在读初三,每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可爸爸妈妈不知道我是哪个星期放假,所以我很少能接到他们的电话,有时候可能一个月一次,有时候可能两三个月,每次都是妈妈给我打电话,爸爸总不找我说话。

小文父亲:没和他妈妈离婚时和他兄弟两个打电话次数还多了点,现在基本上打电话少,没什么说的,给他寄点钱过去读书就有了。

(二)亲子关系内容肤浅,范围狭窄

正常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儿童能真实地向监护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监护人也能将自己对孩子的情感传递给孩子,二者能换位思考,能从彼此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体力活繁重,并且正处于体力与精神衰退时期,对孩子的教养身不由己,而且很难与孙辈交流沟通。很多祖辈与都把孩子当作掌中宝,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农村的交流很多都是在监护人与孩子共同劳动时进行的,这种溺爱也减少了亲子共处的机会。此外,祖辈文盲率远远高于青年一代,且代沟分明,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情感交流。[4]即便祖辈与外出打工父母意识到自己应管教孩子的责任,但教养也多集中在生活方面,如孩子生活费够不够,是否有衣服穿等;学习方面,作业是否完成,成绩在班上第几名等;而很少涉及到儿童心理、情绪、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交流和引导。[5]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内容肤浅,范围狭窄。

小林外公:他妈妈给他买了台电脑,放假回来他就整天呆在电脑前,什么事都不做,话也懒得和你说,我要他做什么他还对我发火,从来没看到他写过作业。

(三)外出父母不重视亲子关系,缺乏沟通意识

品川孝子曾经说过:“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待人接物态度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6]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尤其是农村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始终扮演者不被喜欢的管教者和惩罚者的角色,并且农村外出打工父母接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一般只有初中小学文凭,甚至是文盲。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家庭收入开支,孩子的生活费、学习成绩,缺乏和孩子心灵交流和思想沟通的意识。父母认为孩子小,没有思想,也就没有思想沟通的必要。原本疏远的亲子关系使父母不便直接问孩子一些敏感性问题。此外,外出打工的父母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迫使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健康发展。

小丽父亲:小娃儿还小,她不懂事,跟他说什么她又不懂,小娃儿都不想事,多给点钱她买吃的她就高兴了。

小云:我不想他们,爸爸看到我做错事了总打我,我不想和他说话,有点恨他。

(四)父母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小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以得出我们的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而毋需通过行为主义设想的那种沉闷的尝试错误逐渐形成这些行为。”[7]对于儿童而言,家庭是社会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那么父母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周围的环境等刺激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是孩子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8]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缺位,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观察模仿榜样。当孩子们处于无知状态时,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种不健全的社会化阶段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小林:现在对爸爸没什么印象了。妈妈回来只知道打麻将,她不管我。

小文:不记得妈妈长什么样了,她隔很久给我打一次电话。

三、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应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9]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是家庭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父母与孩子的隔离,使孩子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陌生”父母与孩子疏远的亲子关系使留守儿童感到更加孤独。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会给亲子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技巧和工作理念,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家庭进行适当介入,能够帮助父母与孩子重新审视亲子关系,改善不良的沟通模式,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工作的入手点,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工作关系,运用特定的知识与方法,帮助个人调动内在和外在的资源,解决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使个人的社会生活更完美。[10]针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可以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中萨提亚模式。该模式可以向案主澄清家庭的重要性、个人与家庭成员互动的重要性,并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萨提亚模式认为人与家庭成员的正常的健康的互动能帮助人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和行为模式。社会工作者担任鼓励者、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外出打工父母重视亲子互动及其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并积极行动起来,使家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休养生息,而且提供机会让家庭成员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家庭重塑,使家庭成员能看到彼此的真实面目,澄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误会,增进亲子感情。

(二)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是小组工作中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的通过小组过程和动力去影响小组成员的态度与行为,使其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问题的解决的实务过程。[11]

小组工作介入亲子关系的理论依据有社会系统论、场域论、互动论及交换论。小组工作中的互惠模式强调组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社会工作者扮演组织者、倡导者、协调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提供组员间彼此认同和表达自己的机会,运用游戏治疗方法,通过团体游戏,加强留守儿童的沟通、理解和成长,让组员感受到小组带来的温暖和归属感。此外,对于外出打工父母,可以在春节期间组织一次“相亲相爱”的小组活动。鼓励父母针对亲子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互相交流经验。社会工作者为组员教授心理学和亲子沟通等方面的知识,真正让父母重视亲子关系,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三)社区工作方法

专业社区工作是社区工作者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方法、理论、按照一定的模式,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12]亲子关系问题适用于社区工作模式中的地区发展模式。社会工作者扮演谈判者、协调者、发言人的角色。为了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方便联系,社区工作者在农村社区建立亲情交流站等机构,规定父母每周至少与住校学生联系一次,与居家儿童至少联系两次,不管采用采取电话、信件、网络或其他联络方式。并对交流过程进行引导,建议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多鼓励多关爱,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与责怪;鼓励孩子多向父母吐露真实感情。此外,社区工作者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整合,由村委会牵头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农民工,积极帮助留守家庭改善亲子关系。

(注: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项目)

[1]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http:// www.ce.cn/xwzx/gnsz/gdxw/2013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2]刘亮.农村家庭功能的婚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武海鸣,吴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面临的问题及调适[J].今日论坛,2001-11.31.

[4][5]方建华.心灵深处的刺痛——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J].当代学前教育.2009-10-15.4-7.

[6]品川孝子.亲子手册[Z].小畅书房,1989.121.

[7]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77.12.

[8]林碧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榜样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9]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10]隋玉杰.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11]李翠娥.小组工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8.

[12]徐永祥主编.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区儿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