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和防制对策

2014-04-06孙钦霞山东省莒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766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3期
关键词:母源猪群猪瘟

孙钦霞 (山东省莒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76600)

猪瘟(HogCholera.HC)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病。根据临床过程分为急性、慢性、迟发型三种。急性猪瘟是由强毒力猪瘟病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慢性猪瘟和亚临床型猪瘟是低毒力猪瘟病毒株感染引起,统称为非典型猪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急性猪瘟相比,表现为多样性,而且特征很不明显,病程一般较长,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依靠常规方法很难确诊,必须经实验室诊断。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近年来因多种疾病死亡生猪占养猪总数的8%~10%,其中1/3由猪瘟至死,每年的经济损失巨大。

1 当前猪瘟流行的主要特征

1954年,我国研制成功猪瘟兔化弱毒苗,数十年来在“预防为主”控制猪瘟的工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我国猪瘟尤其是急性猪瘟大面积流行得到根本性的控制。由于多年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流行的形式转为地方性散发,疫性减少,病程有急性转为慢性,临床由典型向非典型转变,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多表现为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较轻或可耐过,病理变化也无明显特征。近年来,我国养猪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个体养猪。活猪及其产品自由贸易频繁,种猪管理不严,造成隐性感染猪在当地或更大地方流转,致使疫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频繁发生。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道两侧养猪集中的地区多发,城郊喂泔水的地区多发,从市场上收购猪与原猪群混养的猪场多发,生猪及其产品交易集中的地区多发。

2 免疫失败的原因

2.1 机体状况

2.1.1 母源抗体存在干扰 母猪在配种前或分娩前进行免疫,可将母源抗体通过初乳传给仔猪,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的效价有关。当母源抗体效价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2.1.2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有些传染病如圆环病毒Ⅱ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等的发生,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减弱,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反应能力会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原体如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Ⅱ型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菌)和农药(杀虫剂)等中毒病和线虫、捻虫、弓形虫等寄生虫病都可引起免疫抑制。

2.1.3 胎盘感染及免疫耐受 母猪在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瘟病毒而发生先天感染,这些先天感染的胎儿出生后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有的因先天感染产生了免疫耐受,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日后的疫苗注射却不产生免疫应答,一旦环境条件恶化,就可发生猪瘟。

2.1.4 潜伏感染 当接种疫苗时,可能已经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此时接种疫苗后往往会在短期内发病。在没有完成整个免疫程序前,幼年易感的仔猪生长在猪传染性病毒污染环境中,则会很容易感染发病。

2.1.5 应激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聚变(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噪音、环境突然改变、转群、运输、断奶、去势、拥挤、捕捉、惊吓、饲料突然改变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这些激素可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并促进IgG的分解代谢。应激反应敏感期猪的免疫力会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而疫苗接种作为另一种应激会加重机体的负面反应,进一步增加免疫失败的几率。

2.2 免疫程序不合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实施有效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使猪群达到并维持高度免疫水平和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十分重要。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才能使有效的疫苗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疫苗种类、首次免疫年龄、接种次数、接种时间间隔等。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当地的疫情和疾病状况、猪的用途、饲养管理条件、母源抗体水平和疫苗的质量等因素,其中母源抗体的水平最为重要。如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首免过早或过迟、两次免疫间隔的时间过长或过短、接种次数过多或过少等等,均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2.3 免疫操作技术的影响

消毒应注意碘酊浓度的高低,使用碘酊浓度为5%~ 6%时,对猪瘟疫苗效价有明显影响;但用2%~3%碘酚消毒则无明显影响。在猪瘟疫区注射时,由于消毒不严格,带毒注射造成免疫失败,疫情扩散。疫苗稀释液的酸碱度不当。猪瘟疫苗稀释液的pH值应在6.8~7.4,实际操作时,由于对稀释液pH值的测试不严格,使用过酸过碱的稀释液稀释疫苗,造成病毒蛋白质变性而失其抗原性。针头选择不当。在防疫注射时,为了注射方便常常选用短而粗的针头进行防疫注射,注射针孔大而浅,疫苗注射在皮下脂肪层中,影响机体对疫苗的吸收速度,同时容易造成疫苗从针孔中向外流失,减少了有效免疫剂量。

2.4 疫苗方面的原因

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疫苗本身的质量。疫苗质量不合格;使用过期疫苗;疫苗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能保证低温条件,使疫苗滴度降低;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导致疫苗活性降低;冻干疫苗未使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从而造成疫苗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免疫接种部位不正确、接种剂量不足等等,均可影响疫苗的效价及免疫效果,甚至导致免疫失效。

2.5 药物因素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影响淋巴因子和免疫抗体的生成,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进而削弱机体的免疫力,此时进行免疫接种将会导致免疫失败。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因此,在防疫前后,要注意不能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特别是抗病毒药物。

2.6 饲养管理和饲料质量的影响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使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免疫应答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失败。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A 和锌、铁、硒等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均会影响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数量而导致免疫滞后。霉变饲料对机体的影响更大,由于其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形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以及饲喂高质量的饲料对提高免疫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7 与猪瘟病毒变异的关系

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致病力有强弱之分。从慢性猪瘟病例中分离出来的低毒力毒株,在易感猪体经过连续传代后,可使其毒力恢复到强毒。有报道,现在的猪瘟疫苗与目前的流行毒株不一致。至于猪瘟病毒是否存在变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防制措施

3.1 加强猪瘟诊断和免疫监测

典型猪瘟可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实验室诊断为辅。一般,临床诊断慢性猪瘟的主要依据,有体温身高,呈滞留热等急性猪瘟症状,后有体温正常,消瘦,皮肤有出血点,有的末梢发绀,呼吸困难,有的先便秘,后腹泻,二者交替发生。剖检可见脾梗死,回肠、结肠溃疡,形成扣状肿块,脾有梗死灶,肾有出血点、贫血、死亡率低。非典型猪瘟症状不明显,缺少特异性特征,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通常采用实验室诊断。对猪群进行定期免疫监测,为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提供依据。

3.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在任何猪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制定出一个通用的免疫程序。一般在猪瘟控制区实行1月龄一次免疫或2月龄二次免疫。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在受到猪瘟威胁的地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以28日龄首免4头份疫苗,50日龄二免2头份疫苗的免疫程序效果较为可靠。为了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使仔猪获得较强的免疫力,可对出生仔猪进行超前免疫。一般认为在超前免疫后,应在70日龄前后进行二次免疫,才能保证绝大多数猪具有抵抗猪瘟病毒感染的抗体水平。

3.3 加强管理,提高猪群免疫应答率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和处于各种外界因素而引起应激猪群,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在免疫注射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力都很差。因此,在猪群饲养密度、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饲料的质量等方面都需采取优化措施,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促进猪群免疫应答率。并坚持自繁自养,重视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传入。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疫、检疫措施。其次,建立和完善可备查的防疫档案及生猪出生档案。技术人员应担当起防疫工作的重任,及时做好各项免疫工作,并作好记录,归档保存。分阶段饲养的猪场,每头猪应有从仔猪出生到肉猪出售整个生产过程每一环节的系谱,以便于生产 责任制的落实。平时对饲养员要加强防疫知识辅导,提高其对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心,配合做好防疫工作。猪场技术人员应及时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当发现免疫失败时,应及时找出免疫程序实施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3.4 杜绝使用霉变饲料

由于霉变饲料、原料中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对机体有巨大的危害,因此严禁将发霉饲料用于喂猪,同时还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在阴雨天气和炎热的夏天,加工饲料时应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减少因霉菌毒素的危害而导致猪瘟免疫失败。

3.5 规范使用药物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抗菌素中的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注射猪瘟疫苗前2d和后3d严禁使用抗病毒及治疗量的抗生素类药物。猪瘟疫苗接种要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间隔15d以上使用,与其他病毒病疫苗间隔7~10d为宜,以免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3.6 扑杀与净化

建立完善严格的猪瘟疫情上报体系,一旦发现病猪,立刻扑杀,同时对猪场的母猪进行普查。

猜你喜欢

母源猪群猪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母源抗体仔猪疾病防治作用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