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建民访谈

2014-04-06

世界建筑 2014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本原梁思成

孟建民访谈

Interview with MENG Jianmin

2014年11月26日,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在深圳举行。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获得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郭明卓、梅洪元获第七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梁思成建筑奖是为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提高我国建筑设计水平,经国务院批准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该奖2000年进行了首届评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主要是授予建国50年来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0名建筑师(实际评出9名)。自2001年起,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为梁思成建筑奖1~2名,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4名。每位梁思成建筑奖获得人员,将从梁思成奖励基金中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同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获得梁思成建筑提名奖的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

本刊对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人孟建民进行了专访。

WA:恭喜您获得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能否请您谈谈感想?

孟建民:梁思成建筑奖对建筑师而言是一份崇高的荣誉。对像我这一年龄段的中青年建筑师而言,梁思成建筑奖更意味着鞭策和激励,要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回报业内对我的鼓励与肯定!梁思成建筑奖虽然只表彰个人,但更是表彰我们团队和集体的,荣誉归于大家,归于我们整个创作集体!

WA: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上,您的报告着重介绍了“本原设计”的理念,强调“健康、高效、人文”这3个要素,能否给《世界建筑》的读者简要介绍下“本原设计”的核心观点?

孟建民:本原设计思想,主要是针对我国建筑界长期以来存在偏离设计“本原”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而提出的,比如对建筑形式的过于偏好而忽略建筑功能的合理需求;比如过分追求建筑表象,而忽视建筑的内部空间品质;比如只重视建筑的建造而轻视未来的管理和运营。有些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为建筑而建筑”,却忽略了“建筑服务于人”的原始本意等等。在观察、研究和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酝酿并形成了本原设计的理念与思想。

“本原设计”核心思想即在于:建筑服务于人,建筑创作应体现对人的“全方位人文关怀”。以人类学生物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三大层面为基础,我们建构了本原设计的三要素:健康、高效、人文。以这三大要素为支撑点,落实“建筑服务于人”的理念和思想。10多年前,在我带领设计团队研究并创作现代新型医院过程中,提出了对医院中患者、医务工作者、探视者、后勤管理人员等“全方位的关怀”这一设计理念,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和社会认可。经过10多年的创作实践,我们将这一设计理念和思想扩展到了整个创作领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探求并形成了“本原设计”这一基本思想。

WA:您的设计有比较强的形式感,您也曾说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功能主义者”,能否概括一下您的设计过程与方法?

孟建民:在业内看来,我比较注重建筑形式的处理,但实际上我是一个功能主义者。我认为,作为建筑师解决好建筑的功能问题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但这与创作有特点的建筑造型并不矛盾,建筑师不应当将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对立起来,它们应是建筑的和谐两面。

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有人曾问我:你是从形式出发,还是从功能出发?你是从建筑的内部开始,还是从建筑的外部开始?我的回答是:设计的切入点可以从圆周的任何一个切点介入,因为建筑创作是考虑各种设计因素之间的关联与平衡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推敲的过程,建筑创作不应当受到固化或僵化的方法和程序之约束,机动的建筑创作切入点是保持创作活力的最好方法。

根据“本原设计”思想,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全过程统合法”与“全专业协同法”等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尝试,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地去丰富和完善他们。

WA:您迄今为止完成的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个,为什么?

孟建民:我认为用“较满意”比用“最满意”要好很多。“较满意”还有进步空间,“最满意”就故步自封了。最近我做的较满意的作品是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这是中国建筑学会组织的一次集群设计,有何镜堂院士、崔愷院士、庄惟敏院长、张利教授等知名建筑师参加。

我们承接这一设计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理解和表达藏地文化的内涵意义,如何做当

地藏民能接受的纪念场所。在藏地文化中,生死轮回的观念是十分突出的,当地藏民誓死如生,并不把死亡作为一件很悲切的事情。我们从藏地文化中汲取了玛尼石、酥油灯、转经筒等文化要素,将纪念空间营造成祈福的场所,赢得了当地藏民的认同感。

WA:您做了相当多的医疗建筑设计,您认为我国目前的医疗建筑中,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孟建民:我认为当今中国医疗建筑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高大上”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和现象。大型医疗建筑迅猛发展但缺乏深入思考与前瞻,很多仅从当下的需求为着眼点,方案全凭设计师经验,造成很多新院刚刚建成就需改造。从未来的角度讲,这可能造成模式单一、重复浪费、效率降低、转型困难等诸多问题。未来社会的发展及需求千变万化,特别是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以及老龄社会的到来,都对未来医疗建筑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是颠覆,这种前瞻性的研究在我国设计领域十分缺乏的,建筑师不应局限在专业圈子里做研究与设计,而应跨界整合其他相关专业对未来的需求与发展趋势做研究,特别是互联网医疗建筑的影响更应该有超前的预期与思考。

WA:您如何看待建筑的现代性问题,以及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问题?

孟建民: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是3个既不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现代”是描述时间阶段,“现代性”是描述事物的属性,“现代主义”是一种主张和思想。

建筑的现代性是在特殊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反思传统、指向明确、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建筑现象与属性。

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是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展现出来的当下中国建筑的一种状态。它不是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简单重复,而是受中国本土文脉和现代科技及人文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现代性状态。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是发展不可抗拒的一种必然,但又有的反思空间。

WA:您认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面临着哪些问题?孟建民:当下中国建筑设计可以说存在许多问题,但我认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发生在设计的起点与终点两个端头。所谓的设计起点,正如庄惟敏教授不断强调的那样,策划的薄弱与偏差导致设计的建筑效率与品质都可能降低。

所谓设计的终点,即设计的目标与本原出现偏差。往往会出现“为建筑而建筑”,或者成为部分建筑师造就自己的途径与工具。而“建筑服务于人”这一建筑学的原始本义被忽略或丢掉了,从而导致有些建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象的产生,对那些问题多多但仍被将就使用的建筑我称之为“亚健康建筑”,这类建筑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

WA:中国建筑设计未来的前景如何?

孟建民:虽然中国的建筑创作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虽然中国建筑粗糙、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但从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趋势来看,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当中国城市化的速度逐步放缓,当中国建筑师的实践经验累积逐渐增厚,当中国建筑师开始有时间、有意识反思和追问建筑的本源问题,那么中国建筑师在理论层面上的提升与成就只是时间问题。崔愷院士说得好,当下的建筑创作不在于技术与技巧问题,而在于态度问题,“文化的态度”对建筑创作的导向起着至关重要和定性的作用。建筑师在文化与思想方面的修养,是提升建筑品质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建筑师站在当下应顾盼传统与未来之两端。特别是未来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对建筑创作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这种颠覆也许先从技术路径上开始,然后延伸影响到创作的思想观念,这是我的个人预判,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本原梁思成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设计手稿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今日聚集让新闻回归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