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伦春族民居的发展与演变分析

2014-04-06赵俊学

山西建筑 2014年34期
关键词:桦树皮鄂伦春鄂伦春族

傅 学 赵俊学 马 俊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鄂伦春族民居的发展与演变分析

傅 学 赵俊学 马 俊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介绍了鄂伦春族的主要分布地区、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着重对该民族的建筑艺术形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包括斜仁柱、木刻楞、土窑子、布棚等独特的建筑形式,总结了鄂伦春族民居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建筑,文化,生活方式

1 鄂伦春族概述

鄂伦春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北部[1]。“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人民的生活方式在民国之前一直以游猎为主,同时也有部分居民过着类似内蒙古的游牧生活。游猎对象多为穿梭在林间的豺狼虎豹,动物的肉是鄂伦春人民的食物的主要来源,而且他们的衣服也同样是使用动物皮毛手工缝制而成。鄂伦春人民除了日常的游猎外,部分居民还会在自己房屋近处开场种谷,主要种植耐寒早熟作物,如甘薯,玉米等。建立在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民族建筑,鄂伦春族的居住建筑也同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阶段[2]。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猎民实现了定居。现在已经改变单一狩猎经济,发展多种经营。现有农、牧、乡镇企业、手工业等。2013年为庆祝鄂伦春下山60周年,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鄂伦春住宅进行了新建,并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院对鄂伦春景区做了规划。当国家充分认识到文化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更需要回过头认真审视土生土长的“鄂伦春”文化。

2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

鄂伦春族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居住方式。建筑形式不同,因为各建筑多为临时居住,等过游猎期之后,多数居民会有一定的迁徙活动。频繁的迁徙,鄂伦春的建筑多从功能出发,采取便于实现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随着四季更迭而变化多样。不仅适合季节和气候,还适应游猎的生活。主要建筑形式有斜仁柱、恩克那力住哈汗、木刻楞、土窑子、桦皮棚、祜米汗、布棚、奥伦等独特的居住方式。

1)“斜仁柱”即撮罗子,是一种非常简陋的圆锥形的小木屋。建造地点一般会选择依山傍水、日照充足、干柴多而且打猎方便的地方。“斜仁柱”的架构形式是用三十根左右,五六米长的木杆搭盖而成。首先将六七根顶端带杈的杆子互相咬合竖立起来,呈圆锥形,倾斜约70°。其余木杆则架在这六七根木杆之间,这样便形成了“斜仁柱”的骨架[3]。斜仁柱的覆盖物随季节的变换而不断更迭。寒冷的冬季用狍皮缝制而成的三块扇形围住。春天来临的时候,气温回升,便可以把皮围子揭开,重做一个桦树皮围住。炎炎夏日为了通风和纳凉,通长把围子的下部去掉一节,留出半尺左右的缝隙。保证通风和私密性要换上用柳条或者其他材料编织而成的门帘。小木屋建造比较随意,夏天会重新盖在地势较高,而且通风的地方。

2)“奥伦”即鄂伦春族人们存放东西的仓库。搭建地点通常选择在游猎场附近或者道路交通的核心地段。其建造是在森林茂密的山中,充分利用自然生长的树木悬空而建,距离地面有2 m多高,为的是防止野兽糟蹋东西。搭建方法:先将四根三四米高、顶端带杈的柱子竖立好,两个平行的横木放在其上面。最好铺上排木杆作为底座,顶部是八字形,覆以桦树皮或松树皮,一侧要留一进出的小门,人若想上去,附近就能够找到备用的梯子,用的时候将梯子竖起来,不用的时候放到一边。仓库通常是储存换季的衣物、干粮、野果子、肉干等。“奥伦”是一种固定的空间,不会随意拆掉,有时候“斜仁柱”搬家了,但是还得到“奥伦”取食物。有时距离达到2 d~3 d的路程。外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也可以到别人家的仓库中找取食物,过后,在如数还上,是无人看守的仓库。

3)“恩克那力住哈汗”即鄂伦春族妇女的产房,这种是专为妇女生孩子而搭建的临时性住所,其搭建方式和“斜仁柱”一样,只是体积略小、装饰较为简单。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产房覆盖草帘子,加盖鹿皮狍皮。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只覆盖桦树皮或者草帘子。产房的设施较为简单,仅仅有洗漱用的水盆和床铺、火盆等等。这种临时性的产房在做月子期间,男人是绝对不能进出产房的。产房的位置通常距离“斜仁柱”较近。待产妇满月,产房的使用功能随之结束,接下来就是拆除了,等下次做月子重新搭盖。

4)“桦皮棚”鄂伦春语叫“林盘”,是避暑纳凉的简易棚子。建造地点选择干燥、地势平坦、视线宽阔、能通风纳凉、取水方便而且草地肥沃的地方。搭盖桦皮棚时,先在四个角竖立四根1 m多高的柱子,间距4 m。两对柱子的中间竖立一个3 m左右的柱子,再加上木头梁和椽子。棚子上面加盖桦树皮,棚子内部搭盖简单的床铺,一个乘风纳凉兼具休养生息的桦树棚子就算大功告成了。由此可见,桦树皮是当地居民使用最为多见的建筑材料之一。

5)“祜米汗”是鄂伦春人春秋户外狩猎的临时敞篷。建筑材料首选比拇指稍粗一些的树条子和大张的桦树皮。场地选择在地势平坦的林间空地上,两排树条相距2 m远,每根之间距离30 cm。两排的树条分别向对方弯曲,中间系好,形成半圆形的拱形框架。顶部同样覆盖整张的桦树皮,框架一端留出门窗的位置,另外一端用树皮封住。

6)木刻楞房。这种房子是为越冬避寒而建造的。这样的房子使用年限一般达三五年之久,不适宜频繁搬迁。特别是定居经营农业的人们,都有盖这样的房子。盖的时候必须选择山水充足、场地开阔和频临狩猎场的地方。鄂伦春族人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惠,就地取材,将森林中的树木伐倒,截成统一规格长度的圆木,把圆木的端部削平整,加工成统一的凹凸结构,然后把木头层层叠加,通过凹凸结构固定,类似于家中的榫卯结构。用木板搭盖上房盖,安上门窗,所有的缝隙再用泥巴封严实,就成了深山丛林中别出心裁的小木屋。

3 结语

当前的鄂伦春族人们都已经下山定居,从事农产品养殖等职业,一改往昔狩猎的游牧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建筑形式的更迭。下山定居后搬进了政府建造的瓦房、砖房。而传统的建筑形式,只能在纪念馆或者鄂伦春族风情村作为旅游观光。纵然鄂伦春族的建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种粗糙的形制,但同样体现着其细腻的信仰,建筑材料取材于山间,吃在森林、住在森林、穿森林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是鄂伦春族人民立足在自我生活基础之上的建筑形式创新,浓缩了更多的民族精神。

[1] 乌 云.哈木尔图案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2] 王丙珍.鄂伦春族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J].前沿,2013(5):11.

[3] 胡卫军.东北萨满艺术与相关民俗[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On development of Oronchon civil buildings and its evolution analysis

FU Xue ZHAO Jun-xue MA Jun

(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College,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s, lifestyles, and national cultures of Oronchon people, mainly explores the architectural artistic forms, including the inclined columns, mukeden, earth kiln houses, and trellis, and sums up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

architecture, culture, lifestyle

1009-6825(2014)34-0005-02

2014-09-28

傅 学(1990- ),女,在读硕士; 赵俊学(1969- ),男,副教授; 马 俊(1990- ),女,在读硕士

TU241

A

猜你喜欢

桦树皮鄂伦春鄂伦春族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桦树皮画为例
桦树皮制作技艺
亲亲的鄂伦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品的形式功能及传承意义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桦树皮艺术文化传承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居建筑文化探析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鄂伦春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