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评介

2014-04-06王希亮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遗孤养父母回国

王希亮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2012年8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杜颖女士所著《跨越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一书,读来耳目一新,发人深省,不失为一部关于日本遗孤问题研究的力作。

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台了向中国东北大批移民的计划,梦想通过日本人口数量的增长,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当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当局却将大批移民弃之不管,造成大批日本遗孤及残留妇人流落东北。可是,当年饱受日本侵略、杀戮和蹂躏之苦的东北民众,抛却国家、民族和个人恩怨,以博大的胸怀安置和收养了大批日本遗孤及残留妇人,彰显了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高风亮节。

该书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以“超越时空”的笔法,揭示了日本遗孤产生的历史原因,披露了日本遗孤在中国养父母养育下的生存状况,反映了日本遗孤回国后的社会阅历及其波折,同时对日本遗孤以法律为武器提起“国赔诉讼”进行了评述。概言之,其优点如下:

第一,跨国采访,史料翔实。应该说,近年来有关日本遗孤问题的研究,东北学界已经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有些成果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是,由于语言、国界等方面的限制,一部分研究该领域的学者难以跨国进行采访或收集资料。有幸的是,作者不仅具有较好的日语基础,还获得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得以用一年多的时间赴日进行专题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这无疑是该书独到新颖、史料充实的要因之一。

第二,问题意识突出。作者通过大量的对象采访、录音录像、问卷调查等手段,紧紧围绕日本遗孤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展开了“跨越时空”的梳理。在历史问题上,既涉及大背景的陈述,又直触每位遗孤的个案经纬,从而透彻地揭示了日本遗孤产生的历史原因。在现实问题上,不拘泥于仅仅记述每位遗孤的养父母状况、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回国波折等“琐事”,而是把日本遗孤作为一个整体,以更高的视角,统览日本遗孤与养父母的关系、遗孤回国后带有的普遍性“心结”以及为争取自身权益的诉讼活动等问题。这样的写作手法,自然提升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研究方法独特。在书中,作者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生活全史”的研究方法,将日本遗孤的整个人生作为考察对象。同时,不仅关注采访对象“说什么”,还有效利用自己与日本遗孤共有的中国文化体验,在和采访对象行为互动的基础上对采访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这种处理,使本书在方法论上有别于以往的一般性研究,独具特色。

第四,层次及逻辑关系清晰合理。该书由“日本遗孤的产生”“日本遗孤在中国的生活”“日本遗孤回国后的生活”“日本遗孤回国后中国养父母的生活”“日本遗孤的生活现状及课题”五部分组成。从学术层面看,日本遗孤是个带有明显特殊性的群体,个案纷纭复杂,差异性较大。该书通过合理清晰的结构,一以贯之的脉络,使读者一目了然,增强了可读性,使本来纷纭复杂的日本遗孤问题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第五,建设性的思考和探索。该书第五部分论述了“日本遗孤问题的发展和演变”,并对遗孤第一代、第二代及其配偶,以及中国养父母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阐述;同时指出,日本遗孤问题已经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纽带之一,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和重视。

战后以来,除少数日本遗孤随同养父母迁往关内或其他地区外,绝大多数遗孤归国前一直生活在中国东北,因此,日本遗孤问题的研究似应囊括整个东北的遗孤群体。或许由于资料收集的困难,该书主要以黑龙江省境内的日本遗孤为研究对象。今后,作者该项研究的范围如果能够扩大到东北全境,我想当是学界至为期待的。

猜你喜欢

遗孤养父母回国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法律咨询:被收养后,对生父母是否还有赡养义务
中日媒体将联合拍摄“日本遗孤”题材纪录片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富养父母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