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反刍兽疫浅谈

2014-04-05郭久力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7期
关键词:兽疫病理变化坏死性

郭久力

(山东省鄄城县大埝镇畜牧兽医站 274600)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定为A类疫病,本病主要发生于西非,2007年7月首次传入我国,2008年12月农业部将该病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毒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

1 流行病学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牛、猪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诊经过。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形感染者,出于亚临诊状态的羊尤为危险,通过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经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染。在易感动物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时致死率为100%,中度暴发时致死率达50%。但是在该病的老疫区,常常为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

2 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症状 患病动物发热急剧、高热41℃以上,稽留3~5d;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腔流黏脓性分泌物,呼出恶臭气体。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随后黏膜出现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坏死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其乳头、舌等处。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并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的表现。死前体温下降。

2.2 病理变化 尸体病变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皱胃则常出现糜烂病灶,其创面出血呈红色。肠道有出血或糜烂变化,特别在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常常能发现特征性的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小反刍兽疫病毒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引起免疫抑制,造成继发感染,导致动物死亡。

3 诊断

(1)根据本病的流行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诊断通常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病毒分离鉴定可用棉试子采集活体动物的眼结膜分泌物、鼻腔分泌物、颊及直肠黏膜,或病死动物的脏器如肠膜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脾脏、大肠和肺脏等病料接种适当的细胞,如绵羊或山羊胎肾,BHK21、Vero细胞等。当细胞培养物出现病变或形成合胞体时,表明病件样品中存在病毒,然后用血清学方法如病毒中和试验、竞争ELISA或间接ELISA检测抗体,采用琼脂扩散实验、夹心ELISA或间接免疫莹光试验检测抗原。也可采用RT-PCR技术检测病毒RNA。(2)鉴别诊断:该病应与牛瘟进行区别,小反刍兽疫可引起山羊和绵羊临诊症状,但被感染的牛不表现症状,因此仅限绵羊和山羊发病时应首先怀疑为小反刍兽疫。

4 防控

该病的危害相当严重,是OIE及我国规定的重大传染疾病之一。本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生,立即扑杀,销毁处理。受威胁地区可通过接种牛瘟毒疫苗建立免疫带,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猜你喜欢

兽疫病理变化坏死性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浅析小反刍兽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CD45、CD72表达分析
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组织病理变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