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内家拳与道教养生文化之现代传承

2014-04-05顾燕冲史传华朱小军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内家道教武术

顾燕冲,史传华,朱小军

GU Yanchong,SHI Chuanhua,ZHU Xiaojun

武术内家拳与道教养生文化之现代传承

顾燕冲,史传华,朱小军

GU Yanchong,SHI Chuanhua,ZHU Xiaojun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内家拳;道教养生;传承

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本土宗教,历经数千年的风雨积淀,至今仍呈现出璀灿的生命力,尤其是道教的养生思想涵盖了精神心态、八卦阴阳、五行经络和健身运动等各个方面。内家拳汲取了天人合一、道、气等理论营养,借鉴了“以柔克刚”、“物极必反”等道教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本文主要是从武术内家拳拳理技法中来领悟道教养生思想,体现内家拳的本质特征。

1 武术内家拳与道教养生的渊源

中国武术按拳种的风格来分,可划为“内家”和“外家”两大类,相对于外家拳来说,内家拳的主要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虚示人,以“无”胜“有”;技法上讲求主于防守,后发制人。内家拳不仅仅是具有技击性,更主要的是在技击性中涵盖了广泛的文化性和养生性,特别是其涵盖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为其在中华武术中树立了一面异彩纷呈的旗帜。

据古书记载,自周朝以来就有养生炼丹家和道士在武当山修炼,元末明初时道人张三丰以道教理论为指导,根据道教的“五禽术中的导引法,参照华佗戏”[1],综合古代各种拳技特点,将道教医学、易学、内丹养生学等知识,用于拳理、拳技的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创造出于技击与健身为一体的武术内家拳,同时使其具有了探求生命本真的寓意。习练此功法者,只要持之以恒,掌握“意”和“气”的原理,就能体会到“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的意境,从而起到“防身保健”,“延年益寿”,“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祛病御疾”的功效。

道教历史悠久,它追求宇宙和谐,世界和平,长生久视,它是武术内家拳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道教对内家拳的影响有着积极推动和发展的方面,尤其是道教养生文化,道教认为生命对人来讲是最珍贵的,通过养生的手段人可以 “得道”,可以长生久视。我们知道人虽然不能长生,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延长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是可做到的,保持生命的健康和延长生命的时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的,同时也是道教养生修炼的宗旨和目的。

道教养生注重现实的存在,重视生命本身,爱气养神。道教养生思想有:①重人贵生;生命高于道德、财富和权位。②元气论;《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③人天观;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论为核心,反映了道教养生家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道家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它们有共同的生成、变化及盛衰规律:“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方相随,而一兴一衰,无有解已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④人体观;道教养生的人体观继承和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人体结构模式,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这种观点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易传》通过阴阳八卦体系,将天人进行了排比对应,如“乾卦在自然为天,在人体为首,其地位为君、为父,其属性为阳、为刚,坤卦在自然为地,在人为腹,其地位为臣、为母,其属性为阴、为柔”[2]等等。道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效用已被证实,因此现代社会研究道教养生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内家拳拳理技法中折射的道教养生观

产生于道教的内家拳,其拳理技法、吐纳导引等无不深受道教养生理论的影响,道教养生有“清静养生、运动养生、性命双修、众术合修”等[3],内家拳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为武术法理,将道教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和性命双修养生观等贯彻在整个锻炼过程的始终,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者的协调统一成为一种全面修复人体身心的武术养生运动。

2.1 从内家拳拳理上来看

内家拳最初是道士们受老子 “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影响,经过长期的练功实践“效法自然”,从动物博击“形如蛇,动如羽”中所受启发,依据“守柔处雌”、“以柔克刚”、“后法制人”等道教思想中而产生的拳法技能。它的“拳法自然”的拳理和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起先伏等动作特点,为内家拳在中国武术中羸得了特殊的地位。内家拳吸收、融入了道家的内丹之法,特别注重“以意导气,以气固形”,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4]。如,内家拳所有预备式都要求,呼吸自然、两眼平视,精神内收,意守丹田,做到“形神如空”达到“静极始动”。讲求意念、呼吸和动作的统一。

2.2 从内家拳技法战术上来看

内家拳技法总体来讲是将对方引来引进落空,随即前往反击对方,屈蓄后随时伸展。技击时,随敌之动而动,敌动我动,如影随形,避敌实处乘虚而入,从而体现出道教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在这些道家养生观念的指导下来练习内家拳,能使人处于一种空明的“无人之境”的心态。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使人忘掉烦恼,抛却浮燥,让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格调、风仪、内在心境颇有裨益从而对养生长寿起一定的作用。

2.3 从太极、形意、八卦各自的拳术特点上来看

内家拳主要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代表,三种拳法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技击理念也极为相似,把“精、气、神”加上“力”和“功”与“手、眼、身、法、步”相对应起来,他们除了具备内家拳的共同特点外,其本身的还有些重要特点,更能体现出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观。1)内家拳中最具代表的太极拳,太极拳理论中自始自终贯穿着道教的观念,阴阳变化,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特别柔中寓刚,如绵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习练时始终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达到“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做势,纯任自然”、“屈伸开合听自由”的境界。2)形意拳的手法是,出手如刀锉回手如刀钩,打直趟,步法用的是半步进退,即后足并前踪的跟步。这反映出的形意拳刚柔相济、内外并修,内有心意、意气、气力之相合;外有手足、肘膝、肩胯之相合,内外相合成六合,所以又叫“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特点是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突出了道教思想的化拙为巧,刚柔相济。重视对内气、内功的培养,体现出以气养功,以气养性,以气养身,从而达到“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的道家练拳境界。3)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它的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扭转,敏捷多变[5]。步法以桩步、行步为基础,常使用走圆圈,用扣、摆和趟泥步等;出手即是圈,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结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运动时分四正、四隅八个方位,来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以达到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功力境界。以上三种拳法都印证出道教及道教养生理论和武术内家拳理论及训练方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方方面面。

2.4 从养生要求上来看

内家拳讲究形神一致,内外兼修,它的“持静”、“内养”的养生特点区别于其他武术,它是一种对思想、意识、精神活动要求极高的修身养性的手段。内家拳的一招一式都能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而道教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获得养生之益。内家拳注重对内脏功能的修炼,练习时强调意识引导动作,交手时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它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疏通经络、调节心身的运动形式,讲究“巧妙”二字,用“随曲就伸”来达到“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战术,体现出内家拳是一种最为经典的养生运动。由此可知武术内家拳处处体现出道教理论和道教养生思想的光辉,作为一种身心技术,在医疗康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陶冶性情、开发智力等方面也发挥了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3 传承武术内家拳与道教养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教中隐含的文化精髓是尊重自然、和谐宽容和关爱生命。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而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6]。”道教中的养生思想,根据易经中的八卦、五行和阴阳学说,经历千百年来的风雨,以无穷的生命力展示在我们现在人面前,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挖掘、利用。

内家拳的道教养生性,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1)养生实际上就是人类想长生久视的愿望,也就是减缓衰老,延年益寿,对于一般人的养生来说,第一是要养心,心理健康是大前提,第二是身体锻炼,第三是食疗,最后才是医疗。2)习练内家拳不仅是一种外部形体的运动方式,它还有些肉眼看不见的更深层次的内部运动方式,可说是精神心理运动,这种养生术与武术的结合,也是拳与道合,人与天合的心悟过程,可以说习练内家拳也符合了人类养生最重要的二个要求即养心和养形,一个滋养身心的过程。3)今天我们借助内家拳的养生实践,在滋养身心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和光大传统武术内家拳的重要特征,领悟其蕴含道教文化,继承和发扬先辈遗留的丰厚文化遗产,以道的思想去参悟人生,力求做到去除浮燥,致虚守静;淡泊自如,实其性命。

内家拳摄养生之精髓,集击技之大成。道教养生思想对内家拳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在道教中修习养生术可谓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道教的养生术,深深植入传统武术的修练当中。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传统武术内家拳按照导引术的基本原理,引术或直接或间接改造,作为其派重要的内功训练法,精神意念与形体运动相融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武术运动特色,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后人探索继承和发展。

[1] 许地山.道教的历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宜峨.中国道教[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 白 奚,王杰著.道法自然老子[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0.

[4]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 刘敬儒.八卦掌[G].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6] (晋)葛洪,张广保.抱朴子内篇[G].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Modern Inheritance of Wushu's Shadowboxing and Taoism Culture

In order to Tai Chi,boxing and the Eight Diagrams Palm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hadowboxing for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nner boxing Taoism and Taoist culture,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shadowboxing and Taoism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establish correct modern health concept and philosophy.

shadowboxing;Taoism culture;inheritance

G80-05

A

1003-983X(2014)01-0005-02

2013-07-16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D890024)

顾燕冲(1964-),男,上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育部,江苏 南通226007

Zil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public education department,Jiangsu Nantong 226007

猜你喜欢

内家道教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松溪内家拳传承路径研究
内家拳呼吸方式之探讨
传统内家拳内劲探讨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谈道家思想对内家拳相融刍议
———以松溪派创始人张松溪为例
武术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