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进课堂途径探析

2014-04-04雷艳平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文明

雷艳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南 衡阳421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 因此,推进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进课堂,通过专业的环境、资源、生态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观、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生态文明道德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1 高校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要文明之一,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建设者,这一群体是否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对大学生群体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能,同时,通过发挥大学生群体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道德的科学知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2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职责

高校德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之责,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必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行为能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可行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新模式,培养一批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强、生态文明道德素质高、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能力卓越、生态文明道德习惯良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增强大学生投身生态文明道德建设的自觉性.

1.3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高校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新任务,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较高的生态文明道德修养;不仅要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应把生态文明道德修养作为21世纪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通过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促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自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倡导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保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通过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促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意识,注重全人类的长远发展,注重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关怀,使其道德认知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2 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受学科划分局限和对生态学认识不足的影响,许多高校只重视专业教育,没有把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直到20世纪70年代,高校才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专业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有关生态学的公共基础课,截止目前,根据相关统计,高校在非生态环境类专业开设生态环境相关课程的约占10%,每年招收生态环境专业类学生约占招生总人数的5%.尽管高校在设立生态环境课程、将生态学教育类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上有一些进步和突破,但由于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加上师资力量匮乏等原因,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在高校中的状况并不乐观,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还十分薄弱,推进生态文明道德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普遍不强.

2.2 教学内容不成体系

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文明是一些系或专业的专业教育内容,二是在思政课中或多或少地增加一些基本的生态文明道德知识. 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看,目前还只是处在一个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有关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很不完善,体系还不完整;从思政课来看,其中有关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在部分章节甚至是部分段落上,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距离培养“生态人”差距太远.[2]总而言之,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零散,没有形成上下贯通的完整体系.

2.3 教育效率相对较低

与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比,国内高校公共教学中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手段、方法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没有渗透到整个教育理念中,在环境保护事业队伍中师资力量匮乏,缺乏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人才.教育效率低下,使得许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生态文明道德文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奢侈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忽视人对自然的义务与责任,淡忘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3 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进课堂的主要途径

3.1 建立和完善教学体系

高校应建立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针对性较强、相对完整的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不仅要包括专门的生态文明道德知识,还要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与其他一些课程相结合,特别是与技能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学到基本知识及技能,又能对生态系统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并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内容,形成全校育人的良好氛围.这一教学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既要明确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又要明确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上以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为主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整体认识水平,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3]二是丰富教学内容. 按照普及生态文明道德理念、唤醒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增强生态文明道德素质、培养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充实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理性生态人的目标,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培养他们生态文明道德修养,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道德实践能力.三是明晰分阶段教育的思路. 以强意识、树理想为重点,加强对大一新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以増知识、强素质为重点,加强对大二学生的教育;以重实践、提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大三、大四学生的教育.通过建立分对象、分层次的教育新模式,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确定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生态文明基本知识》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生态道德观,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来设计个人的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培养目标. 其二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以“如何提高道德素质、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学生转变成理性生态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道德修养》、《生态文明道德拓展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提升生态文明道德修养的方法,了解培养生态文明道德修养的一般步骤和途径.[4]

3.2 渗透进课堂教学

高校应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新模式.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改变过去课堂教学忽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状况,立足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把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及时纳入课堂教学. 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社团活动等途径,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现状和生态知识水平,相应制定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计划,选择适宜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知识和技能、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教师了解世界和中国的生态实际,了解生态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最新成果,主动研究生态理论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生态难题,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促使学生对生态文明道德的认识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得到升华. 二是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有机纳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按照总体把握、资源整合、增加内容的要求,增加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分量和比重. 总体把握,就是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懂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理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资源整合,就是通过教师的全面梳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蕴含的、相对零散的生态教学资源挖掘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道德渗透. 增加内容,就是积极推进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指导下,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基本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价值观等的内容,包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增加生态文明道德专题、环保法规专题等,提高思政课中有关于生态环境学的比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生态学知识,努力让他们成为具备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念的理性生态人.[5]三是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渗透进学科教学.教师应将学科专业知识与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相结合,适时适度地向学生展示专业知识在解决当前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在凸显专业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道德修养.

3.3 创新教学方法

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三项基本要求.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灌输轻情感激发、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作法,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方法:一是案例分析法.收集有关生态文明道德建设的典型事例,包括国际国内推进生态文明道德建设的成功事例,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被自然惩罚的反面典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保护自然的平凡人物、小事情等,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学校时养成好的道德习惯,具备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 二是情境教学法. 主要特点是变理论灌输式教法为情感激发式教法,主要作法是设置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可以围绕山体水体气体污染、生活垃圾分类、秸秆焚烧等问题,围绕多地出现的雾霾现象,围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问题设置情境,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是活动教学法. 主要特点是变封闭式教法为开放式教法.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环境和生态问题,采取座谈、讨论、演讲、辩论、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活动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是声图电导学法.主要特点是变单一性教法为综合性教法,变单向式教法为多向式教法. 广泛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围绕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运用视频、声频、幻灯片、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将国内外的一些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破坏等事实,用声图电方式直观地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

3.4 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课堂. 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道德修养. 一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校内实践活动. 一方面,经常性组织开展美化校园活动,包括植树种草、维护校园整洁等,培养大学生热爱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另一方面,经常性组织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座谈会、研讨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危机感和生态文明道德观念. 二是积极开展校外实践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身边的自然环境,调查本地环境污染、资源粗放利用等情况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对应对策措施,形成调研报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活动.抓住植树节、保护母亲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戒烟日等重大节日的良好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包括主题宣讲、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四是广泛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寒暑假这个开展社会实践的最佳时期,全面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包括确定调研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开展调研;抓住“三下乡”契机,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生态环保调研,让学生在亲力亲为中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2]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8(1):58-60.

[3]朱蕴丽,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98-100.

[4]丁贞权,丁忠甫.试论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32-35.

[5]李永兴,魏延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3):76-78.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文明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请文明演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漫说文明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文明歌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