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言
——进一步提高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认识

2014-04-04

实用老年医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脉络膜变性黄斑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种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导致中心视力下降的疾病,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西方国家老龄人群的首位致盲眼病。

1 进一步提高对AMD的认知迫在眉睫

根据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推算,我国>50岁AMD患者接近400万,致盲者达20万之多,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MD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公众对AMD的认知尚较少,常将该病笼统概括为“黄斑”;对AMD的高危诱因认识尚不足,仅1/3人群对吸烟可以增加患AMD的危险性有所知晓,眼科医师对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也不尽如人意;诊断治疗时医生时常迷茫,病人更是不知所措。可见进一步提高对AMD的认知,规范和优化AMD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迫在眉睫。

2 进一步研究AMD发病机制,才能开发更加有效的治疗

AMD 是一种环境因素与遗传基因共同作用的退行性、进展性、复杂性眼底病变。氧化应激、遗传基因、表观遗传、免疫和炎症、脉络膜血流动力学、脂褐素沉积等均参与了AMD的病变过程。多个机制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相似的病理变化,但是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才有可能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包括新药开发、治疗技术和手术技术的进步。

3 进一步明确AMD的病变部位,有助于辨识AMD特殊亚型

AMD主要分为干性(地图样萎缩)及湿性(新生血管性)2类,晚期AMD常导致不可逆的严重中心视力损害甚至丧失。目前认为其病变部位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感光细胞层和脉络膜多层组织,《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简称《路径》)开篇首先对AMD规范了定义,并指出“其共同特点是黄斑部视网膜及其下的营养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发生病变”,定义上囊括了现在还存在争议的脉络膜息肉样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和视网膜瘤样增生(retinalangiomatousproliferation,RAP)。这有助于AMD临床鉴别诊断和AMD特殊亚型的辨识。

4 进一步认识AMD致病危险因素,以拓展其研究思路和指导临床工作

AMD致病危险因素纷繁复杂,可分为可修正(可控)因素和不可修正(不可控)因素,前者如种族、年龄、性别、遗传、虹膜颜色,后者如吸烟、饮酒、阳光暴露、营养、脂肪摄入、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充分认识AMD致病危险因素可加强眼科医师对AMD高危人群的警惕,提高诊断率,尤其是可修正危险因素更是我们进行AMD临床防控的重点。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目前对AMD基因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及AMD的基因治疗,可能将遗传因素也变为可修正因素。

5 依据《路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AMD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AMD在中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规范及推动我国AMD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制定了《路径》。该《路径》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简单明了;其观点来自大量的文献,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对AMD的诊断、治疗及随访进行了系统阐述。《路径》推荐新生血管性AMD首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治疗,每月1次,连续3次,再次治疗方法依据每月临床随访结果按需选择;PCV可首选光动加疗法(PDT)治疗或联合治疗;RAP推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期待对各级眼科医生有所帮助。

需要关注的是,现有AMD指南多基于国外人群的临床试验结果,在国内还缺少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A级证据。所以中国迫切需要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并据此验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AMD诊疗指南,帮助规范和提升眼科医师在AMD诊疗中的能力,以挽救更多的AMD患者,造福于社会和人类。

猜你喜欢

脉络膜变性黄斑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值得关注的肥厚型脉络膜病变△
裂孔在黄斑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征兵“惊艳”
眼前突然一片黑?可能是它出了问题……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