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他山之玉,攻作文之石

2014-04-04钟山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币误会悬念

钟山英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小小说以其短小的篇幅,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重视: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小小说,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观察社会、解读社会的能力,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小小说的创作,主要突出一个“变”字,在小篇幅里制造大变化和大反差,营造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作为一个初中生,社会阅历尚浅,对事件的认识也欠深刻,如何在作文中制造变化和反差呢?本文主要介绍三种比较常见的创作方法,以增强记叙文的表达效果。

方法一:悬念层叠,扣人心弦

巧设悬念,能让文章的情节变得曲折,变得波澜起伏。此法是小小说写作中较多使用的一种结构技巧。所谓的“悬念”,就是在情节的关键之处突然打住,有意穿插其他内容,或抽取记叙的某一个精彩场面,先不交代其前因后果,故意布下疑团,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的心理。小说中,巧设悬念有三个步骤:

一、营造氛围,制造悬念

小说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背景描写,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渲染,或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或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或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强烈的悬念,让读者手不释卷。如美国作家查宁·波洛克写的《一枚古金币》。其开头交代:一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过得很好,而雷勃因中过毒气,“丧失了劳动力,生活很是贫苦”,但他自尊心强,“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有一年,这些老战士在格兰汀家聚会。席间,格兰汀突然发现他的一枚昂贵的古金币不见了。为表示清白,有人提出搜身,雷勃坚决“反对”。难道是他偷了这枚古金币?不可能,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怎么会偷?既然没偷,他又为何会“反对搜身”?他与那枚古金币又有何联系呢?这样的疑惑,把读者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张本蓄势,发展悬念

在制造悬念之后,小说紧扣悬念,通过描述人物的多边活动,具体地描述矛盾,使其展开和难以解决。接着,再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做有力的铺垫,以收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果,让好奇心与求知欲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并指向矛盾冲突。《一枚古金币》就是如此:除雷勃反对外,其余人员一致同意。于是搜身开始了。“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但“始终不见金币”,大家怀疑雷勃,而雷勃却默不作声,“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这增加了我们的肯定,雷勃一定偷了那枚古金币,从开始的“反对”,到后来的“退出”,都成了他“心虚”的证据。这就让读者以为雷勃的确是一个贼,他真的偷了古金币。这一系列疑团似乎解开了,可结果并非如此。

三、水到渠成,消除悬念

水到渠成,使文章中的矛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得到圆满解决。一开始就制造情节悬念,让读者顺着这个悬念导引的方向做某个猜测,然后通过重复强化悬念,把读者引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最后通过一句话或一个细节来释消悬念,使谜底和读者的猜测刚好相反。这样的结果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一枚古金币》的结尾就是这样的让人意想不到:格兰汀在修房时,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古金币。真相大白,雷勃并没有偷那枚古金币。既然没有偷,那他又为何拒绝搜身呢?原来,几个星期以来,雷勃“全家老小实在饿坏了”,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的尊严,真正地做了一回贼——偷食物。这个结尾,既是对这枚古金币的去向的释疑,又是情节的再一次迭起。至此,读者如走出迷雾般顿悟,收获一种“柳暗花明”之美感。

方法二:误会曲解,引人联想

误会曲解,是指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象,引起矛盾的冲突,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误会曲解的形式有一方误会另一方,也有双方互相误会;有一个误会,也有多个误会;有悲剧色彩的误会,也有喜剧效果的误会。例如林双不先生的《枪》,其情节就是由“我”与司机互相的误会来推进的。开篇直入“误会”:“我”担心“上了贼船”,司机也担心遇上了坏人。双方互生曲解后,司机一直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这样,双方的误会进一步加深。正在此时,司机的右手往下伸,“我”认为司机要动手了。于是想“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但他却不想与“我”多说,更狠毒地“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没办法,“我”决计与他拼斗。此时,双方的误会表现到了极点,彼此间的紧张刻画得淋漓尽致。终点到了,“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可司机却惊惶地开着车迅速拐了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我”和司机为何会彼此误会?原来是因为那一截露出旅行袋的玩具枪枪管。至此,忽旋忽紧的情节才终结。文中层层的误会曲解,推动了情节的曲折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方法三:蓄势反转,出人意料

蓄势反转,也是小小说比较常见的创作技巧之一。反转,是指故事情节随着它的发展,突然来个180度的逆转,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种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让叙事曲折有致,又让内容意味深长,深化主题。如莫泊桑《项链》的结尾就是这样。“唉,可怜的马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来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法郎!……”真项链变成了假项链,这一结尾超出了人们的常规思维,不仅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还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再如名篇《河豚子》:男主人“他”养着一家五口,一连三年的灾荒,使他感到再也活不下去了,于是讨来一篮子河豚,准备全家自杀,可是等他日斜归家时,家人却没有死。从准备死发展到死不成,这就是情节的反转。小说中运用反转的技巧,也能让结尾出人意料而又令人信服。

综上所述,小小说具有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其创作技巧为我们的记叙文写作提供了借鉴。翻阅中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设置悬念法的运用越来越多。如:2007年安徽的《我们的心近了》,一考生开篇用“她”起头,给读者设疑:“她”是谁?“她”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接着释疑——原来“她”是我的妈妈。然后巧设悬念:“一年前,我还把她当作敌人,对她恨之入骨。”她是一个好妈妈,为何对她恨之入骨呢?悬念一出,让读者更想探个究竟。原来她是后妈,作者对她怀有恨意。后来,“我更加讨厌她了”。为什么呢?原来她的两个亲生女儿入住了他们家,这更加深了作者对后妈的恨。于是“我”就整天去上网来逃避有后妈的生活,但后妈总是尾随到网吧好言规劝并在网吧遭遇了麻烦,这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突出了中心。又如2010年湖北荆州的《曾经错过的那个春天》,一考生倒叙开篇,引出下文。接着以“当心灵走上了歧路,我也只能一错再错”一句来巧设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再以时间为序,巧妙组接,使得人物内心的矛盾历历在目,把“错过”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再如2013年福建泉州的《近在眼前》,一考生叙述自己浏览圆明园时,层层设置悬念,通篇以“你”代替,直到文末才揭示这个“你”是圆明园。高深的立意,使文章鹤立鸡群。

诸如此类的成功例子,证明了借鉴小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作文训练,必将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巴金先生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相信经过多写多练,同学们的记叙文写作定能达到行云流水的自由天地。

参考文献

张建杰.记叙文写作72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4.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金币误会悬念
误会
一块金币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找金币
小野人
找金币
寻找失踪的少女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你误会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