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能源发展政策亟须明确:大气治理重于二氧化碳减排

2014-04-03王海滨

环境与生活 2014年5期
关键词:煤制气中国政府排放量

◎王海滨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能源消费对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人类每个历史时期、在世界每个角落都存在,只是影响的程度轻重相同。目前,空气污染与全球变暖在我国都很受关注。这决定了中国既要大力治污,又要努力减排,而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必须分清孰轻孰重。

不存在完美的能源选项

在应对能源消费对空气的影响方面,中国的任务十分艰巨。任务的艰巨源自压力的沉重。国际上,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而且排放量还在迅速增长,把第二大排放国美国甩得越来越远,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中国的灰霾、沙尘早已飘散至日本、韩国等东亚邻国,并已招致埋怨,中国也承受着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国际压力。国内方面,民众的怨气因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不断升级。八方承压,决定了中国的应对措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既要治污,又要减排。

可是,一石二鸟的选择并不多见,治污和减排许多时候无法重合。而既能治污,又能减排的措施又常常不经济,或者存在技术风险,难以得到推广。这让中国政府很为难。

比如,核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低,也不排放PM2.5和PM10,但是一旦发生核事故,后果令人胆寒。又如,和煤炭、石油等相比,天然气更洁净,污染物含量更低。但是,和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相比,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得多。所以,发展天然气不能达到减排的最优效果。再如,煤制气是把煤炭经过技术处理后加工成天然气。因为加工涉及脱硫等清洁过程,所以把煤炭转化为气体可以减少煤炭消费的污染。但是,煤制气并不会减少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再如,太阳能发电、风电、电动汽车等既低碳,又低污染,但是因为经济性较差,一些关键的技术突破也尚未实现,所以迄今为止还无法大规模地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因此,目前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存在完美的能源选项。

西方大国没把减排放第一

既然不存在完美能源,无法做到治污和减排两全其美,那么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西方大国的选择或许可以给我国提供启示。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后基本放弃核电,结果不得不消费更多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高碳能源。在2013年的华沙气候变化大会上,日本提出它无法兑现其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不降反升。和1990年相比,日本2020年的排放量将从曾经承诺的减少25%反转为增长3.1%。福岛核事故后,德国逐步关闭其核电站,同时增加煤炭的进口和消费。因此,德国的减排前景也不妙。美国至今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态度消极。而过去几年里奥巴马总统在谈论其能源政绩时,最津津乐道的是美国能源革命的成功。何为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就是页岩气、页岩油等高碳能源的高速发展。加拿大1998年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但后来为了不受束缚地开发油砂,它在201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美国、日本、德国和加拿大是西方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拥有充裕资金和先进技术。其中的日本和德国多年来是全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旗手。然而现在发达国家纷纷放弃减排的雄心壮志,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第一,国内民众的主要诉求指向哪里,政府政策就应该顺应民意,移向哪里。第二,没办法时,一些国际承诺只能暂时搁置。发达国家已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只能如此。

中国在三只杯子上艰难跳舞

目前中国发展经济、减排和治污的担子都很重。一个大国同时承担着脱贫、治污、减排的重任,仿佛在三只杯子上艰难跳舞,哪一只杯子都不能踩破,这需要极精妙的技巧。

中国政府曾对国际社会就减排做出了郑重承诺,如果不能兑现承诺,则是对国际社会的失信。为了突击完成“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中国许多地方在2010年下半年拉闸限电,结果造成大范围电荒。

治污方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恶果终于集中显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度到达临界点。

民众对治污期待更迫切

面对多重压力,政府需要设计并执行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才能实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三重目标的最优政策效果呢?答案:以治污为主,以减排为辅。

理由有二,一是不实行此政策后果的危险程度,二是不实行此政策后果的确定程度。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和所有大国政府一样,中国政府承受的压力和威胁通常主要来自国内。现阶段中国民众对治污的期待更强烈、更迫切,这对政府造成直接、急迫、沉重的压力。如果罔顾民众的呼声,中国政府会在国民满意度、执政信誉等方面付出巨大代价。而减排与否付出的民意成本会小得多。

另外,不治污的恶果是确定的,而如果不奋力减排,恶果会否出现,迄今尚有争议。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人体有危害,这没有争议。而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肇因有什么?人为因素占多大的比例?中国的减排措施会影响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吗?尽管近些年来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议正在减少,但并未完全消失。相应地,如果中国政府不大力减排,严重的后果或许不会出现,即便出现,也不会在近期。

为了避免政策左右摇摆,中国政府应该尽快确定以治污为主、减排为辅的政策路线。目前国内对应否大力发展煤制气等存在较大争议。除了担心煤制气会加剧现有的水危机外,反对者声称煤制气项目并不能减少煤炭消费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与其花费巨额资金发展煤制气,还不如投入低碳能源的发展。赞成者则主张,应该主要看煤制气减少空气污染的优点。可见,赞成者和反对者是分别以治污和减排为主要视角的。如果我们坚定地把治污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在是否积极发展煤制气的问题上左右动摇,而会在有条件的地方坚定地推进。

尽快确定以治污为主的政策路线,还有助于避免把经济性和可行性差的能源作为主打品种去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因为同时具备了低碳和清洁的优点,占据了道德高地,因而成为能源行业的宠儿。但是,因为经济、技术等原因,太阳能发电和风电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如果明确了治污第一、减排第二,我们就会更客观地对太阳能和风能打分,既要打正分,也要打负分,进而会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推进新能源发展,而非盲目追求发展的高速度。

上调地铁票价是筹谋恶政

现阶段中国的能源政策需要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奋力发展天然气和煤制气。目前,中国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开发规模遇到较大限制,而煤制气有望成为国内天然气的主力气种。以治污的名义,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煤制气,使之为治理灰霾出大力,它对减排没有贡献这一缺陷可以押后。当然,在大力发展煤制气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应努力推进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做到各类天然气共同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但对其发展规模持务实态度。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扶持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但是,由于经济性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它们现在不是,今后也很难成为中国的基荷能源。中国政府不能无视这些限制,而应实事求是,以务实的态度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第三,发展公共交通。无论是从治污还是减排的角度,政府都应该继续努力发展公共交通。如果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都会下降。基于此,应该努力增加公共交通对人们的吸引力,包括降低公交票价,以及让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加方便,而非采取相反的政策。最近北京持续严重灰霾,而市政府却计划上调地铁票价,这既与法国巴黎在灰霾天实行免费公交形成鲜明对比,也会同时损害我国的治污和减排事业,因此是筹谋恶政。

当然,不把减排作为首要的环境治理目标,这很可能会招致部分环保主义者的反对和愤懑。但是,以治污为主、减排为辅,并不意味着为了治污,可以接受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另外,长期坚持该政策路线后,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空气污染(以及其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同时中国的减排事业也有明显进步——尽管减排幅度也许不如以减排为主那么大。

猜你喜欢

煤制气中国政府排放量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等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煤制气等风来
KEDA清洁煤制气装置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经济运行数据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十大重要数据
煤制气扩张对中国弊大于利
江苏省火力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