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工厂外管廊设计浅析

2014-04-03

化工设计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管架净距补偿器

, , ,

(北京众联盛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1)

化工企业的物料大多为易燃易爆、腐蚀、有毒、高温等危险化学品,外管廊作为输送这些危化品的管道集中敷设的场所,是化工装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轻视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中常存在一些不符合规范之处,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现对外管廊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作一探讨和总结,供业内参考。

1 管架边缘与相邻设施的水平距离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年版)]中有相关规定如下:

(1)至铁路轨外侧≥3.0 m;

(2)至道路边缘≥1.0 m(GB50160-2008之4.3.8条为≥0.5 m;化工装备布置设计规定之4.4.4条为≥1.0 m),特殊情况下可取0.5 m;

(3)至人行道边缘≥0.5 m;

(4)至厂区围墙中心≥1.0 m;

(5)至有门窗的建筑物外墙≥3.0 m(钢铁厂总图运输设计手册中规定燃气管道距房屋≥5.0 m,设计时在条件允许且合理的情况下可只留足5 m);

(6)至无门窗的建筑物外墙≥1.5 m。

一般地,管架分混凝土和钢结构两种,焦化厂、甲醇厂等化工装置管架上的大管道较多,一般最大的混凝土柱为500×500 mm,型钢柱则不超过500×500 mm,故在设计时,相邻设施距管架轴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应为以上规定数值加上0.3 m。

2 管架的高度、层高、宽度及跨度

2.1 管架的高度

管架高度的设定,是据管道安装及通行的便利考虑的,GB50160-2008之7.1.2条、HG/T20546-2009(31页)以及《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之8.1.5条,对不同用途的通道上的管架净空都有要求,在设计管廊跨越道路时,管架净空取5.0 m;在焦化厂及化工厂设计跨度较大时,纵梁高可达700 mm,故管架顶距地面一般设计为5.7 m以上。在其他不考虑管廊下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区域,管架高度可根据需要确定;管架分高低设计有利于热力管道自然补偿,但管架高差2 m时,跨越道路所形成的Π形弯不能满足DN≥150 mm的蒸汽管道的应力补偿要求。

2.2 管廊的层高

《管廊配管设计规定》(SEPD0121-2001)中规定管廊的层高为1.2~2.0 m。其他设计参考书中也有相关内容,在焦化厂、甲醇厂的管廊层高设计中,有时取2.5 m,首先因管径比较大,如煤气管道(直径约1 000 mm),纵梁也在400~700 mm不等,再加上150 mm的管托高度,管道进出管廊时,净空为650 mm,可见层高2.5 m还是合理的;另外,小横梁高度按300 mm计,假设敷设在管廊上有一排DN≤300 mm的不保温管道,则上层小横梁底至下层管道顶面为1.9 m,一个身高1.7 m左右的工人戴上安全帽还是容易通行的。当然了,在一些精细化工如氟化工等企业,管径都比较小,故层高控制在1.2~2.0 m之间,可相对节省土建及钢结构的投资,只不过在安装及检修时不如层高2.5 m的方便。此外,《装置外部管道设计规定》(SEST03032-2002)中规定,设计走向相交叉的管带时,应考虑管道通过或连接的要求,两管带宜有适当的标高差,取600~800 mm,不过也应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比如φ400 mm的中压蒸汽管,两弯头高度为610 mm×2=1 220 mm(为了减少热应力的影响,尽量选取长半径弯头),而管径大于400 mm的管道,即便使用短半径弯头都不够。

2.3 管架的宽度

管架的宽度视管架上管道的数量、管道的大小、电气仪表桥架所需空间、设计余量、设计管架层数(一般不多于三层)决定,同时要考虑总图留给外管廊空间的大小,考虑到地上地下管道的分配,不能一味地减少层数而加宽管架,在设计时,如果管架宽度超过4m时,就应考虑增加层数。

2.4 管廊的跨度

管廊的跨度视管道本身跨度、场地局限、配管需要、土建结构等因素分为<18 m、≥18 m不等。在设计中如果最上层全部敷设的是大跨度煤气管(DN300以上),管道自身跨度为12~15 m,最上层就可以不设纵梁,以节省投资。跨度≥18 m的管廊,纵梁很高,应设计为桁架。一些精细化工企业全部设计为大跨度(30 m左右)桁架,从钢材使用量和管架美观度上讲非常合理,只是比纵梁式管架的结构更为复杂。

3 管廊上管道及电气仪表桥架的布置

管廊上管道的布置原则在很多手册及规定中都有介绍,如《装置外部管道设计规定》(SEST0303-2002)等,不过有以下内容值得注意。

(1)《装置外部管道设计规定》中要求去装置的分支管道较多的热力管道宜敷设在上层,但我们所设计的管架全为刚性管架,高温管道设置在管架的下层或中间层,可减少管道推力对管架结构的影响——在《化工管路手册(下册)》中(第159页)也是这样要求的,故我们所设计的热力管道设在管架的底层或中间层。况且分支管较多,放在上层进出管廊时,由于两边通常设置有电气仪表桥架,不易通过。

(2)《装置外部管道设计规定》中要求电气与仪表电信电缆桥架上层两侧布置,无屏蔽时净距最小为1 m,而在《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中规定仪表汇线桥架与电气桥架平行敷设时的间距不宜小于600 mm。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常放置于顶层的两侧,如设有检修通道,就以检修通道相隔;如不设检修通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净距留足1 m。

(3)电缆桥架与管架上管道的间距要求,《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中规定仪表线路与工艺设备、管道绝热层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 mm,与其他工艺设备、管道表面的距离应大于150 mm;而在《石油化工自动控制手册》(第3版)中的要求是,仪表汇线槽与工艺设备、管道隔热层间的距离应大于400 mm,与其他工艺设备、管道表面的距离应大于330 mm。《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第8.1.27条B类流体(易燃易爆气/液体)管道与仪表及电气电缆相邻敷设时,平行净距不宜小于1 m;电缆在下方敷设时,交叉净距不应小于0.5 m;当管道采用焊接连接结构且无阀门时,其平行净距可取上述净距的5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中规定,架空明敷的电缆不宜平行敷设在热力管道的上部,电力电缆与热力管道平行净距为1 m,与其他管道平行净距为0.15 m;控制和信号电缆与热力管道平行净距为0.5 m,与其他管道平行净距为0.1 m。

电缆与管道之间的影响主要为,电缆为带电体,易燃易爆介质管道泄漏,可能引起爆炸;腐蚀介质管道、高温介质管道泄漏,可能对电缆造成危害。在化工设计中,管道连接大都采用焊接方式,所以保证仪表及电气桥架距常温管道0.5 m是比较合理的,另外应尽量远离热力管道,并对热力管道采取相应的隔热措施,以减小对电缆的影响。

如果公用工程出入管廊的支管不多,电气、仪表电缆桥架也可分别放置在管架的两侧,视具体情况而定。

4 管架上应力管线的补偿

外管廊同装置内管廊一样,最好利用管道的自然补偿消除热应力效应;一般蒸汽管线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采取两端固定,中间做方形补偿器予以补偿——固定点间的热伸长量应小于250 mm,补偿器的高度一般不小于2 m,补偿器应位于两固定端的中间部位,当不能满足时,补偿器与固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两固定点间距的1/3;此外,不宜在方形补偿器附近设支管,固定点应位于支管处,在外管廊设计时应合理设计固定点。

管廊上由于空间受限,不能设置方形补偿器时,可设置管道热补偿器。目前可供选用的管道热补偿器有多种类型,考虑到大多数管道热补偿器对管架产生的推力会影响土建结构设计,故我们在设计时选用无推力型补偿器。

5 其他方面

5.1 管托的设置原则

保温、保冷管道设置管托;衬里管道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置管托;直径大于400 mm的不保温管道设置管托[依据《管架设置和选用规定》(SESA0202-2002)],而《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之第10.5.1条规定,DN≥600 mm的不保温气体管和DN≥500 mm的不保温液体管应设置管托。在实际应用中,DN<600 mm的不保温气体管和DN<500 mm的不保温液体管可以不加管托。

5.2 检修通道的设置

《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安装设计手册》中介绍,必要时沿管廊走向也应设操作检修通道(平台)。在设计中,考虑到电气仪表与电缆之间必须留有一定的安全间距,故在管廊上加设平台,平台宽1 m。

5.3 静电接地

《动力管道设计手册》中规定,所有可燃液体、气体的配管应接地;管廊上的配管,每隔80 m连接一个接地线。

6 结 语

考虑水平距离时,在满足规范、施工及操作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缩小间距,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同时,应使管廊设计经济美观实用,如有后期工程,应预留30%左右的空位,并考虑后期管架加层发展的空间。

管廊上管道和电缆的布置是否合理,影响土建结构设计和管架宽度设计。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易燃易爆、腐蚀、高温介质对电缆的影响,留有足够的距离。

配管时合理设置固定点,将整个热力管道分成若干段,优先利用自然补偿,需设补偿器时在两固定点中间加设∏形弯。

参考文献:

[1]施振球.动力管道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张德姜.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安装设计手册——第一篇 设计与计算(第三版)[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3]林瑜筠编.化工管路手册(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管架净距补偿器
500kV并网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电压支撑能力及处置方案
埋地燃气管道净距不足时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管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与探讨
浅析TBBW智能无功补偿器在农村配网中的应用
纵梁式管架荷载计算及受力分析
静止无功补偿器稳定电压的仿真研究
浅埋小净距隧道下穿多股铁路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小净距盾构隧道开挖相互影响分析
独立式管支架的设计
城市复杂隧道群中超小净距夹岩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