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很差钱的邵逸夫先生

2014-04-03韩松落

北方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差钱邵氏邵逸夫

韩松落

107岁高龄的邵逸夫终告辞世,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又将走出故纸堆,被媒体舆论与坊间大众所关注。

他们的吝啬,给民族资本家以另一种朴素的定义:一分一厘都是辛苦赚来的,在心理上,永远很差钱。

和邵逸夫先生一起生活了17年后,1969年,方逸华小姐加入邵氏兄弟公司,负责物资采购和财务管理工作,立刻以节俭出了名。

她处处省俭,“申请单永远cut半”,所以人称CuttingManager。最经典的事例是,导演李翰祥拍片,要用十个小孩吹肥皂泡,每人需要一支竹筒,单子交上去之后,也被方小姐砍掉一半。

这其实不只是方逸华小姐的做事方法,而是邵氏一贯的风格,邵氏家族当年在上海的“天一”影业公司,就以吝啬出名,时传“不到穷途末路不进邵氏”。邵氏兄弟香港公司成立后,依旧沿袭俭省作风,邵逸夫去马场赌马,通常只下注10元,有次排队,看到前面的人下了500元,定睛一看,是公司里的剧务,回去就开始整顿公司作风。

这种行事方式让邵氏树立了不少敌人,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他们的发展。1970年,时任邵氏兄弟公司首席执行官的邹文怀,因为对公司薪金制度的不满,离职出走,与何冠昌及梁风共同成立嘉禾公司,成了邵氏劲敌。与此同时,李小龙在美国不得志,想回港发展,托人找到邵逸夫,开价片酬6万港元,但邵氏还价每部片酬3000港元至9000港元,李小龙于是转投嘉禾。

至于其他成为段子的省钱轶事,更是数不胜数,某次,一位副导演完成工作后,制作部开出1000元副导演费,可邵逸夫却不肯痛痛快快签支票,甚至找会计部和该导演交涉,让他打点折扣。这位副导演盛怒之下,撕了支票,说:“邵老板多了1000元也富不了多少,我少了1000元也穷不到哪去。”

在岳华、刘德华等邵氏公司或者曾经的TVB艺人的回忆录里,也处处可以看到他的俭省。影人张键,在多年后的回忆录中,也曾笑谈邵氏种种古怪的啬钱往事,称邵氏“刻薄古寒”,“六叔(邵逸夫)古寒天下皆知”。

但“吝啬”是邵氏的全部么?“刻薄古寒”是邵氏的重要标签么?显然不是。1973年开始,邵逸夫以个人财产,成立“邵氏基金”,每年拨款给各大慈善机构,数额都十分巨大。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公益事业。汶川地震,他捐款一亿港元,而行走在国内的大学里,更是可以见到许多由邵逸夫捐建的楼堂,根据不完全统计,他一共捐款34亿港元,建起5000多个医疗和教育项目。

是不是很矛盾?这种矛盾性格,可以在各种版本的邵逸夫传记里找到答案。整个邵氏家族,都是刻苦经营积下的家业,邵氏兄弟在南洋创业初期,常常驾驶流动放映车,辗转在小乡镇放电影。

他们的吝啬,给民族资本家以另一种朴素的定义:一分一厘都是辛苦赚来的,在心理上,永远很差钱。对这种心理上的莫名紧张,我们很愿意理解,也很愿意致以敬意。

那么,我们现在的“民”字号企业家,为什么那么不差钱?他们为什么那样敢于挥霍,在经营中,在个人生活里,在形象塑造上。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和邵逸夫先生的很差钱对照时,那些不差钱的人和事,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谜团。

猜你喜欢

差钱邵氏邵逸夫
画与理
灌水取球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里约奥组委“差钱”想收空调费
邵逸夫:多情人不老
“邵氏”复拍,借电视剧人气
邵逸夫的养生经
世上几人“不差钱”
邵氏影城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