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2014-04-01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外语教学外语

胡 铂

(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与世界接轨,加强与外部的学术交流,我国大学教育中,特别重视公共外语(主要指英语,下同)教学工作。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生的英语整体水平较之前有了飞速的提高,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外语人才或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各学科专业人才。在不断地推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我国教育者既积累了许多值得肯定的宝贵的先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急需改进的问题。因此,认真进行公共外语教学的合理规划,在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每一个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一、当前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长期以来都是以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我们常说的普通英语或是基础英语)为核心,历年的外语教学大纲都强调学生应在外语学习中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突出阅读能力的中心地位。2007年新修订的《课程要求》中更是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阶段。“一般要求”的教学目标仍是打好语言基础和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这个目标定位相对应的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中心,基础阶段教学跨越大学时期大部分学习阶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大学基础英语教育与高中英语教育出现了重叠:高教司对四年制本科大学毕业生要达到“一般要求”的英语单词词汇量要求是4500个单词,而早在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优秀高中毕业生需达到的九级词汇量也为4500个单词。对比二者发现,二者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内容都为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策略也都是要突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蔡基刚(2010)就说我国的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诸多方面都基本接近”。随着我国中小学基础英语教育力度的加强,2007年新修的《课程要求》中规定的大学生必须达到的第一级别的学习目标在不少地区有望在高中阶段就能够完成大部分或是全部,一些考入重点院校的大学新生甚至不需要经过大学阶段的基础英语学习就能够通过大学生英语水平考试CET4甚至是CET6。当然,正如南北有两极一样,大学中也存在着不少英语底子薄的学生,由于所在考区中小学英语教育的不发达或是学习不得要领,他们的英语水平其实也就只有一般的中学水平,有的甚至只是小学入门水平,比如说艺体生。他们需要接受“一般要求”的阶段学习,但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往往出现开头信心满满,随着时间推移反而坚持不下去的状况。这种状况在后面会有进一步阐述。

正因为当前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不得不让人想起国外知名教育家Cummins(1979)曾提出的“阈值效应”现象:在进行双语教育时,学习者目标语水平若低于阈值,双语教育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或半双语效应;如果学习者目标语水平达到或超越阈值时,由母语所建立和发展的认知、读写能力会成为其在目标语学习时共享的资源,从而帮助和提升学习者认知和学术技能的发展。我国教育研究者曾就中国英语学习者实施双语教学时的阈值进行过计算(韩建侠、俞理明,2007),发现这一阈值大约位于CET4优秀水平或通过CET6之间。虽然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活动已不再与学生通过CET4或CET6的比率高低挂钩,但是正因为阈值效应的存在,当教育者发现学习者英语水平有限时,在进行以目标语为媒介的内容教学时,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同样,学习者的关注点也多在接受语言形式,因而无法应付学科的复杂性,使其非语言类学科的课程受到教学语言的负面影响。长期徘徊在阈值之下,严重影响到学生透过目标语的语言形式欣赏到目标语的内容美,也无法达到通过“由母语所建立和发展的认知、读写能力成为其在目标语学习时共享的资源,从而帮助和提升学习者认知和学术技能的发展”的双语能力共享阶段。而对于外语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阈值的学生而言,过多地进行基础性语言技能训练教育就是在削弱他们的学习机会,浪费时间与精力。他们所需要的是实现将语言技能转化为认知资源,从而提高自我学习效能,获得真实有益的知识、信息,受惠于语言,超越语言形式所带来的卷面成就,实现自我能力的突破与飞跃。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实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在前期研究过程中①,笔者对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实行人文素质培养已从学习时间、学习动力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本文中将结合前文所提到的阈值现象等问题从学生学术成长、公共外语教材设计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从学生学术成长角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我国大学教育是模仿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该模式固有弱点逐渐凸显并暴露出严重弊端,虽然已在进行调整,但是旧有模式的影响非一日之功可以消除。由于传统的“分科教育”思想的指导,在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人文教育出现缺失状况,相应的人文教育理念及课程相对滞后。另外,对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理工科学生的工作状况的研究发现,由于在学习阶段缺乏相应的学科人文意识的培养,理工科毕业生在从事实际工作时对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环节缺乏长远、具有深度的考虑,易造成人力、物力等的浪费。作为有忧患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在学生求学阶段,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知识结构平衡的社会劳动者,从而达到避免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是一门人文性的基础学科,除了可以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程,理应在大学理工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当中,承担起更多的人文知识普及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这也有助于学生平衡知识架构,有利于学生的学术成长。

目前大部分公共外语教学课堂,不论是采用多媒体还是传统黑板模式,依旧是“注入式”——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应考,这一套教育模式只达到做学问的第一阶段——吸收前人或他人的知识,尚未进入到第二阶段——发现未知的知识或是创造新的知识。根据阈值效应现象可知,如果没有进入到第二阶段,即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于外语的学习程度尚未达到运用阶段,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是靠积极的智力活动。根据对景德镇学院生化系三个班做的采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人文知识方面的知识需求及提高自我人文素质的要求还是非常渴望的。像问到自身学科知识结构是否平衡时,59.70%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文理学科知识结构不太平衡”;53.73%的学生认为“目前公共外语教学中人文相关知识较少,需要增加”;40.30%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加入人文知识教育内容对自身视野的拓展有较大帮助”;71.64%的学生认为“在公外教学中加入人文知识教育内容对形成更加健康科学的三观,帮助提高专业素养有一定的帮助”;67.17%的学生都认为“在大学中,人文素养与其它技能型知识素养相比,是一项重要的、需要培养的素养”(见表一)。

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实现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升理工科生人文素养的目标,笔者建议可推行“分层式书单阅读”。“书单阅读”是牛津、剑桥乃至整个西方大学教育传统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学生除了上课之外,主要靠大量的阅读和导师辅导(包括讨论、评审),导师会根据课程进度,给学生布置书单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并进行相应的论文写作。阅读是进行知识积淀、消化、吸收、创新的基础,相应的论文写作则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而非囫囵吞枣。这样一种圈定范围的定时阅读,在西方大学教育中已是一种成熟的模式。根据阈值效应反映出的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看,对所有的学生推行“书单阅读”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现状,进行“分层式书单阅读”。笔者所说的“分层式书单阅读”,就是将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设为“语言知识技能层面”、“文化交际层面”、“思维工具表达层面”,根据这几个层面设置,推广阅读,从而实现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实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可行性。

表一 公共外语教学中理工科生人文素养培养调查问卷(节选)——以生物类专业为范例

1、“语言知识技能层面”。虽然许国璋教授曾说过“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但是作为世界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如同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一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与学习,特别是对那些达不到《课程要求》所要求的“一般水平”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继续进行英语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是比较实际的目标。根据语言基础知识学习这个层面的要求,对于学生的书单阅读计划安排就需要将和英语教材课文题材与学生个人的社会需求及个人阅读偏好结合,推荐易懂易读的英文读物,要求定时完成阅读并提交相应的阅读报告。鉴于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英语水平有限,阅读报告字数不要求过多,争取在百字间完整地表达出读后感想即可。

2、“文化交际层面”。虽然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外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交际的工具和应试技能,还没有上升为用来认识和学习某一民族思想和文化的途径,但是在国际知名大学的教育指导思想中,外国文化始终是必修的核心课程,而外语类课程则是通往了解他国文化的必经桥梁。如哈佛大学,提倡通过外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要求学生至少必修一门“对某一民族的形貌和精神,以及对该民族的独特思想文化有所详述说明的科目(外语)”(黄坤锦,2006)。在我国高校中,虽有相当一部分徘徊于阈值效应之下的学生,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积累了较好的英语基础,他们迫切希望能够超越单纯的语言知识技能层面,接触到更多的文化、思想层面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低级阶段的语言学习中,由于词汇量的限制常无法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只能用人造的、缺乏文化内容的纯语言材料代之。鉴于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渴望,书单阅读的制定就不仅仅是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题材,更多的是要为他们推开一扇窗,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外部世界。这样的话,可以推荐已形成学科体系的英文读物,训练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并吸收知识,形成并学会维护自己的观点。

3、“思维工具表达层面”。对于那些英语水平已经超越阈值效应的学生而言,公共外语教学当中的很多内容与他们高中阶段所接受的英语教学内容上存在着重复,大学英语对他们没有太大的挑战,尤其是对通过了CET4考试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内容更是缺乏吸引力。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如果公共外语教学仍以普通基础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学术成长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关系不大,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结合其专业方向进行英语教学。虽然学校会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但是担任公外教学的教师要在其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如何跳出专业英语的工具性认识,要学会透过语言获得用英语进行学术或业务交流的能力及专业探索中所需的人文性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外文阅读书单推荐,就要把握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而对他们所需要完成的阅读报告,则需要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二)从公共外语教材设计角度

依据《课程要求》,各大教育类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及《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等,皆是紧扣《课程要求》的教学性质和目标。从课文内容的选题来看,主要以人文社科性的单元主题为多,科普(专业类)主题较少。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和《大学英语全新版》读写教程、《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见表二):

在以上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材的课文题材选题中,虽然占绝大多数的是人文社科类的,但是选取这些题材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弥补理工科生人文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语言学习的目标,充分体现交际法的教学原则。编写教材的总体还是围绕“语言”本身,以语言为工具平台,学生通过听力、阅读(此阅读非彼阅读,只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项技能训练)、课后练习等方式手段,在输入语言的过程中,了解西方知识与文化,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依旧偏重语言的“工具性”而非实现“由母语所建立和发展的认知、读写能力会成为其在目标语学习时共享的资源,从而帮助和提升学习者认知和学术技能的发展”。而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关注学生日后是否能成器,即关注其作为一个能负起社会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关注其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关注其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专业和社会责任心的和谐发展等。但在当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和消费文化盛行的大环境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未被调和的矛盾。在人才培养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读书不如打工的观点热嚣尘上。这样的社会心态反映在教育当中就是功利心太强:从学生方面来说,选专业要选将来能赚钱多的专业(即便将来是否会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另说),选修课要选容易得学分的,学英语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而从学校课程设计上来说,在学生的“成器”教育方面是存在缺憾的。本课题组根据多年的本科及大专的教学经验,深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公共外语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的不足之处,如没有专门配套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外语教学内容;理工科专业公共外语课程如何顺利与其专业外语课程接轨等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在学习全国统一的通用教材之外,完全可以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校学生情况编写地方性教材,按照学生的学时,进行两套教材的交叉教学。对于编写和推行“第二套”教材,目的宗旨在于与通用的、偏重于考试的教材区分开,通过语言的“工具性”进入到语言的“文化性”,就像在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体系当中,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语文课”的设置,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语言本身,更多的是透过语言去接触、了解、明白本国本民族、他国他民族的文化、文明及一些普世的道理、哲思。通过对于文化、文明、普世价值等的接触、了解,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发散性学术思维,重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当然,同时进行两套教材的教学,对于学校和学生双方而言,教育成本是相当大的,且不提其中的经济成本,光是师生双方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就极大,但是本着教育的宗旨,不论学生出自何种家庭、考入大学之前受到的综合教育如何,进入大学之后教育者便要将其看做可在同一环境中进行不同变化的因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器”,付出这样的成本也是应当的。至于如何去进行两套甚至是多套教材的教学实践,则需根据各地、各校实际情况而定。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发展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要想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并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传播得更广,要求理工科专业人才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翻译、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文献,并能够用外文(尤其是英文)进行论文写作和国际交流。在对外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还需要信息获取者具备一定的学科人文意识来对信息进行甄别,不能将不利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引进。所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作为学科专业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除了要提供基本的语言技能培训之外,还要尽量让有志于深入专业研究的学生的英文水平达到阈值,担任公外教学的教师要在其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如何跳出专业英语的工具性认识,要学会透过语言获得用英语进行学术或业务交流的能力及专业探索中所需的人文性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到专业英语学习阶段之前就逐渐培养出一定的专业人文意识,以便学生在日后的专业知识的外文资料阅读及国际交流中会进行相应的人文思考,有助于其将来的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具体如何在大学公共教学领域当中弥补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学科人文意识淡薄的现状,相关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规划及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解决、完善和创新。

注 释:

①见《当前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与提升理工科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一文.

[1]杨枫,吴诗玉.大学英语教学通识化转向的“逻各斯”[J].外语电化教学,2013,(1):11-12.

[2]赵林静,刘华妮.基于整体教育观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教材建设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5):69-70.

[3]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2006,(4).

[4]蔡基刚,廖雷朝.E L E还是E 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

[5]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A].甘阳、陈来、苏力著《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C].北京:三联书店,2007.

[6]郭齐勇.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J].读书,2006,(4).

[7]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8]连淑能.再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J].当代外语研究,2013,(3):3.

[9]李正栓,天会敏.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文学教育意识[J].当代外语研究,2013,(3).

[10]李四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2).

[11]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12]张西平.外语教育本质上人文主义的教育[A].孙有中,等.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理工科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