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论治失眠症308例回顾性总结

2014-04-01陆伟珍王翘楚

中成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失眠症肝郁服用

陆伟珍, 王翘楚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240)

王翘楚教授擅于从肝论治失眠症[1],临床上效果显著,主张“五脏皆有不寐,当从肝论治”[2]。笔者师从王翘楚教授一年余,记录病例308例,现回顾性总结如下:

1 基本资料

1.1 观察对象 上海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特诊部2012年7月—2013年7月就诊于王翘楚教授失眠症专家门诊患者308例。

诊断标准均按照《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3]第二版修订版(CCMD-2-R)失眠症的标准,即:(1)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其它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睡眠障碍每周至少3次,持续一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活动功能。(4)无躯体疾病或器质性精神疾病。

病例排除标准为: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者;对相关药物有过敏者;未按规定服用药物或擅自加用相关其它药物、保健品等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评价研究方法,以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原因、辩证分型、服用西药情况、疗效、复诊率8个方面进行分析。

1.3 辩证分型 根据《中医失眠症临床诊疗方案》(2010年版)[4]的辩证标准,临床分为肝郁阳亢、瘀热交阻[5];肝郁阳亢、胃失和降;肝郁阳亢、肾气不足;肝郁阳亢、心脉闭阻[6];肝郁阳亢、肺失清肃;肝郁阳亢、脾失健运;肝郁阳亢、肝阳化风;肝郁阳亢、湿热下注八型:

1.3.1 肝郁阳亢、瘀热交阻 多为单纯性失眠,主要由于情绪原因引起,表现入睡困难或者早醒,多醒多梦,郁闷不舒,头晕头疼,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1.3.2 肝郁阳亢、胃失和降 失眠多梦,焦虑不安,胃脘噪杂反酸,胀痛不适,嗳气频作,舌红苔厚腻,脉弦或数。

1.3.3 肝郁阳亢、肾气不足 失眠易醒,潮热汗多,腰酸腿软,脚后跟疼痛,夜尿频数,舌红苔薄,脉细弦。

1.3.4 肝郁阳亢、心脉闭阻 失眠严重,甚则通宵不眠,胸闷胸痛不适,心慌心悸,恶梦频发,口苦咽干,舌暗有瘀斑,脉弦数或结代。

1.3.5 肝郁阳亢、肺失清肃 夜卧难寐,咽痛绵绵,咳嗽气急,痰多胸闷,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或弦。

1.3.6 肝郁阳亢、脾失健运 失眠或早醒,乏力头晕,大便溏薄,腹胀腹痛,胃纳不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3.7 肝郁阳亢、肝阳化风 失眠多梦,头晕恶心,甚则视物旋转,肢体抖动抽搐,烦躁不安,坐立不宁,舌红苔薄,脉弦细。

1.3.8 肝郁阳亢、湿热下注 夜卧不寐,口干舌燥,白带量多色黄,小便混浊不清,腰酸腹胀,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1.4 治疗药物 采用王翘楚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症基本方[7](天麻、钩藤、葛根、川芎、柴胡、煅龙骨、赤白芍、焦山栀、黄芩、合欢皮、夜交藤、淮小麦、苦参、僵蚕、蝉衣、甘草)加减,根据病情合用落花安神合剂、落花安神颗粒以及解郁2号冲剂[8]。具体分型用药如下[9]:

1.4.1 肝郁阳亢、瘀热交阻 基本方加赤白芍、丹参、桃仁、红花、广郁金等。

1.4.2 肝郁阳亢、胃失和降 基本方加八月札、蒲公英、瓦楞子、乌贼骨、苏梗等。

1.4.3 肝郁阳亢、肾气不足 基本方加熟地,仙灵脾、地骨皮、菟丝子、补骨脂等。

1.4.4 肝郁阳亢、心脉闭阻 基本方加全瓜蒌、薤白、延胡索、麦冬、五味子等。

1.4.5 肝郁阳亢、肺失清肃 基本方加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等。

1.4.6 肝郁阳亢、脾失健运 基本方加党参、茯苓、白术、葛根、干姜、麦芽等。

1.4.7 肝郁阳亢、肝阳化风 基本方加桑叶、菊花、羚羊角粉、石决明、白蒺藜等。

1.4.8 肝郁阳亢、湿热下注 基本方加红藤、败酱草、萹蓄、紫花地丁、川萆藓等。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和国际通用SPIEGEL量表为标准[11],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夜醒次数、做梦情况、醒后状态6个方面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分,分为四级[12]:

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SPIEGEL量表减分率≥80%。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SPIEGEL量表减分率≥50%。

有效:症状有改善或部分消失,SPIEGEL量表减分率≥30%。

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SPIEGEL量表减分率<30%。

注: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

2 结果分析

2.1 发病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总病例308例,平均年龄53.21岁。

其中男性94例,占30.52%,10岁以下患者1例;11~20岁患者1例;21~30岁患者6例;31~40岁患者15例;41~50岁患者17例;51~60岁患者24例;61~70岁患者26例;71~80岁患者4例。

其中女性214例,占69.48%,10岁以下患者0例;11~20岁患者3例;21~30岁患者30例;31~40岁患者35例;41~50岁患者80例;51~60岁患者40例;61~70岁患者23例;71~80岁患者3例。

男女两性患者的发病高峰出现在不同的年龄段,女性患者在41~50岁之间,而男性患者在61~70岁之间,这与两性的生理特点及社会角色有关。(图1)

2.2 发病与职业的关系分析 男性发病以经商者为主要人群,其次为在职者,而女性患者则以家务者(无职业全职家务)为主要人群,其次为在职者及退休人群。分析原因这与两性的社会角色和性格特点有关。(见表1)

图1 发病者年龄分布

表1 发病者职业特点[例(%)]

2.3 发病与发病原因的分析 男女两性的发病诱因均以情绪紧张及情绪不悦为主,但男性以习惯不佳为其次,女性则以绝经前后为其次。这与男女生理特点有关。(见表2)

表2 发病诱因 [例(%)]

2.4 发病与兼有病关系的分析 兼有其他疾病的病例216人,占70.13%。

主要兼有疾病有7类(高血压、胃病、糖尿病、肝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颈椎病),还有尿路感染、子宫疾病、乳腺疾病、胆道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其它兼有病。在兼有病方面,男女均以高血压、胃病及颈椎病为主,两者无明显差别。(见表3)

表3 兼有疾病 (例)

2.5 发病后服用镇静药物的情况分析 从临床表现看出,女性更容易服用西药,而且用药时间长,男性与女性有明显不同。(见表4)

表4 服用安眠药或抗焦虑抑郁药物 [例(%)]

以上列举主要服用的几种药物,还有氯氮平片、阿普唑仑片、地西泮片、黛立新片、阿米替林片等其它药物的使用。

2.6 发病者临床辩证分析 临床分型主要以肝郁阳亢、瘀热交阻;肝郁阳亢、胃失和降;肝郁阳亢、肾气不足为主要,男女无明显差别。(见表5)

表5 辨证分型 [例(%)]

2.7 就诊者复诊率分析 复诊率均超过50%,但是无兼有病、未服西药、病程一年内的患者复诊率均比较低,考虑这些患者服用中药效果较好,患者两周用药后症状改善明显,故复诊率较低。(见表6)

表6 复诊分析

2.8 就诊者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效果针对复诊者分析,均为两次及两次以上就诊者。(见表7)

表7 治疗效果 [例(%)]

3 讨论

失眠症表现在中医的“不寐”、“郁证”、“脏躁”等证中,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发病率日益升高。王翘楚教授主张“五脏皆有失眠,从肝论治”的观点,为临床治疗失眠症及其与失眠相关的疾病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失眠症大多因为情志不悦、精神过劳、惊吓、疾病、药物等因素引起,而每个人由于身体素质、环境因素等的差异,表现各有特点[13]。308例失眠症患者中,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发病诱因均有直接关系,女性发病高峰主要在41岁到50岁之间,以专职家务者为多,这主要是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男性发病高峰主要在61岁到70岁之间,以经商或在职职员居多,这由于男性的社会角色决定。而在兼有病、辩证分型方面男女无明显差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以肝郁阳亢、瘀热交阻;肝郁阳亢、胃失和降;肝郁阳亢、肾气不足3种证型为主,常见兼有病的发生率相等同。从总结中可以看出,女性患者更易依赖安眠药及抗焦虑抗抑郁药,与男性患者相比较,更易服用安眠类药物,男性患者则相对排斥安眠类药物。从复诊率可以得出无兼有病、未服西药、病程一年内的患者复诊率均比较低,这些患者服用中药效果较好,患者用药两周后症状改善明显,故复诊率降低。治疗效果则取决于病程的长短及服用西药情况,与兼有病无明显关系,未服西药、病程一年内的患者疗效显著,而兼有病的有无则不影响疗效。

王翘楚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症疗效显著,有效率平均在87.33%[14],说明从肝论治失眠症理论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为临床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依据,也为失眠症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方法。然而,本文作为临床治疗的回顾总结,对于有些患者因为疗效未达到预期而转诊等因素不能完全估算,希望以后能够通过大标本、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方法,为从肝论治失眠症提供更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翘楚. 创从肝论治失眠症的[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1(11):34-35

[2] 许 红,徐 建,王慧茹,等.王翘楚辨治失眠症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1):1-4.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4]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中医失眠症临床诊疗方案[M].3版.上海: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

[5] 许 良. 平肝活血法临床运用举隅[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5(2):59.

[6] 严晓丽,王翘楚.从肝论治失眠症334例临床总结[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29.

[7] 徐 建,施 明.从肝论治失眠症──王翘楚教授学术思想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29(7):1-3.

[8] 严晓丽. 从肝论治失眠症295例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11,29(1):87-88.

[9] 蒲华春.王翘楚教授治疗173例失眠症经验总结[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4):32-3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33:186.

[11] 王惠茹,王翘楚. 中医从肝论治失眠症临床证候疗效评价量表设计和应用[J]. 中医文献杂志,2008,26(2):32-34.

[12] 陈丽芬,施 明. 王翘楚从肝论治失眠症经验──附85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文献杂志,1996,45(2):29-31.

[13] 于立恒,王翘楚. 王翘楚从肝论治失眠医案举隅[J]. 吉林中医药,2012,32(6):571-572.

[14] 李林艳. 王翘楚从肝论治失眠症371例总结[J]. 河北中医,2012,34(11):1605-1607.

猜你喜欢

失眠症肝郁服用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服用二甲双胍 谨防维生素B12 缺乏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