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关照下的中国宗教文化英译与传播
——以《浮生六记》三个英译本为例

2014-03-30李庆明南娜娜

关键词:浮生六记模因译本

李庆明,方 燕,南娜娜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模因论关照下的中国宗教文化英译与传播
——以《浮生六记》三个英译本为例

李庆明,方 燕,南娜娜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了其宗教文化英译和传播的过程及原则;通过对不同时期三个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文化模因的英译应首选异化法,以期更全面真实地向西方读者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思想信仰,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进一步推进翻译模因论的实践研究。

模因论;《浮生六记》;宗教文化;翻译;传播

一、引 言

(一)《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一部水平极高、影响巨大的自传体散文,文学界称之为“小《红楼梦》”。本书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间相濡以沫、闲云野鹤般的夫妻生活及其对世事沧桑的体悟。该书文辞朴素率真、情深心挚、不拘俗套,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现已有英、德、法、俄、日语等多种译本。可查的英译本就有三个,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林语堂简称为林;下文所选的1999年再版本,简称林译本),随后在1960年和1983年,又相继出现了Shirley M. Black(Black简称布;译书简称为布译本)以及Leonard Pratt和 Chiang Suhui的英译本(作者简称为白;下文所选的2004年再版本,简称白译本)。

(二)模因和模因论

模因论 (memetics) 是一种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而模因的核心概念是模仿。模因(meme),即模仿基因,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首先提出[1]。他认为,凡是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而得到传播和发展的文化信息单位,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模因[1]。模因现象无处不在,它可以是任何一种想法、说法或做法,那些通过不断复制而得到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Dawkins的学生——心理学家Susan Blackmore,在《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肯定并完善了Dawkins关于模因研究的观点,并且指出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同基因的代代相传一样,也具有选择性和竞争性[2]。该书初步确立了模因论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模因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芬兰学者Andrew Chesterman和德国翻译理论家Hans Vermeer将“模因”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理论研究。Chesterman认为,翻译是一种对源语语义的模仿,而翻译活动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模因通过不断复制、变异从而得到传播和发展的过程[3]。

模因论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试用模因的相关理论来探讨《浮生六记》中宗教文化的英译和传播,以期更丰满、鲜活地再现书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世界观和认知价值观,加强模因论对中国典籍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英译的指导,并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在世界的输出。

二、模因论对宗教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我们知道,语言在交际中可以通过模仿不断地得到复制和传播,所以,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模因,又是传递模因的载体之一。现今社会的一些新潮语,如“高大上”、“XXX的节奏”、“且行且珍惜”等等在人际交往中相当活跃,并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4]150。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2]58。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通过模仿将一些思想或观点加以传播,并代代相传下来。可见,模因与文化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4]166。

翻译是文化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根据模因论,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5]179。因此,模因与翻译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模因的传播与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首先,原作者的作品是一个模因综合体的载体,负载着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理念是核心模因,存在于作品中的还有体现文化背景的各种模因。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和原作者的理念和文化模因,然后再用新的语言对其进行编码,最大限度地复制原语模因,使其被译文读者所接受[5]175。因此,宗教文化的英译,实质上就是将中国宗教文化的模因传播到英语国家的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换言之,翻译是文化模因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进行传播的载体,将模因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自然也是无可非议的。

Nida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6]91。其中,宗教文化是由宗教传说和宗教信仰两部分组成。宗教,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及思想意识都有重大的影响。《浮生六记》虽行文间处处折射出“老庄”及“孔孟”之处世哲学,但书中所述人物身上也体现着浓厚的宗教思想并深深地反映在他们的伦理道德、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并内化成一种文化心理和个性。良好的文化沟通是成功文化交流的关键,在跨语言的文化交际过程中,模因论可以更好地解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现象。此外,模因论为传统的翻译规范和翻译伦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对翻译评估和翻译策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示。通过具体译本来研究模因论与翻译,可以加深我们对翻译模因现象的认识,加强翻译模因论在实践过程中对翻译标准界定和策略选择的指导作用。

三、宗教文化模因的英译和传播

(一)宗教文化模因的英译和传播过程

将模因的概念引入中国宗教文化的研究就可以发现,宗教文化也可以被视为一个模因库,在这个巨大的模因复合体里,包含着道教文化、儒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以及伊斯兰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模因,等等。这些单个的文化模因互相依存,组成关系密切、牢不可破的中国宗教文化模因并千古流传下来。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因此宗教文化的英译过程就可视为宗教文化模因通过英语语言向英语国家传播的过程。

Francis Heylighen探讨了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7]。首先,译者要理解、接受源文化模因并被其感染成为宿主,然后对该宗教文化模因进行解码,使解码后的信息停留在自己的大脑里。译者则用英语对该信息进行重新整合、编码,最大限度地将源文化模因信息复制到英语变异模因中去。在整个编码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及读者的认知水平、对异质文化的接受能力选择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达形式。在此阶段,译者的转述能力要受自身翻译能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源文化模因的信息复制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发生变异,这便是译者主体性的模因论解读。因此我们说,模因的复制既不是等价也不是转移,模因的传播则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最后,也就是宗教文化模因的传播阶段。英语读者被译文所感染,运用自己的思维体系对译者笔下的模因复合体进行解码并成为该模因的新宿主。成功的英译应该是译文(宗教文化模因的新载体)使英语读者(新宿主)通过英语(目标语)被其所涵盖的模因复合体感染并能成功地解码该模因信息,使源文化模因在英语(目标语)中不断地得到复制和传播并产生等效或等值的语用功能。

(二)宗教文化模因的英译和传播原则

我们用模因论来研究宗教文化的英译是为了使宗教文化在英语文化环境中成为强势模因,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以期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进而渗透到英语文化中去。根据Dawkins的观点,成功模因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特点[8]194。长寿性是指模因在模因库内存留很久,如宗教律法、风俗习惯、唐诗宋词等。模因存在的时间越长,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多产性是指模因的复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复制忠实性是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往往会保留原有模因的核心或精髓,而不是“原原本本,毫不走样”。一般来说,模因复制越忠实,原版就越能得到保留。成功模因的这些特点相互交叉、相互制约[4]131-133。

英译作为宗教文化模因的传播方式,是“模因的生存机器”,应该遵循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的是佛教、道教和儒教。汉语中随处可见它们的痕迹,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君子理想”等等。它们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离开了佛教和道教就不可能有完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西方,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相关的英语习语有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God bless you”、“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bear one’s cross”,等等。《圣经》被教徒们奉为圭臬,它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并与希腊、罗马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对于更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译者应结合文本背景和时代信息,遵循三大原则,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做到从汉语到英语复制的高度保真,感染英语读者,这也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模因在英语世界里成功传播的关键。

四、模因论下《浮生六记》中宗教文化的英译策略和传播

提到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从模因论来看,归化和异化的最大区别在于模因复制过程中信息因子传递的多寡;从翻译模因论来看,归化和异化同属策略模因。当一文化模因的宿主、社会文化环境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该模因不得不通过变异组成新的集合来复制和传播。保留源语文本的核心模因、用目标语中的相似或相近模因来替代附属文化模因,这就是归化;同时,完全复制核心和附属模因则属于异化。策略的选择受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译者的文化身份和时代背景、文本类型、翻译动机和文化取向等。下面是笔者根据模因论,结合不同历史和文化环境下的译本,从历时的角度,详细探讨《浮生六记》中宗教文化的英译和传播问题。

例1: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10]2。

林译本:I should be ungrateful to the gods if I did not try to put my life down on record[10]3.

布译本:By setting down this story of my life, then, I hope to show my gratitude for Heaven’s many favours[11]1.

白译本:If I did not make a record of that time, I should be ungrateful for the blessing of heaven[12]18.

“(苍)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浓郁的道教及佛教色彩,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西方人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为了感染更多的读者,把“天”这一模因替换为极具基督色彩的“God”,同样把“天之厚我”[10]2中的“天”也译为“God”[10](3)。林译该书时,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处于弱势地位,迫于文化模因的生存需要采用了“文化过滤”的语用策略。这一归化法虽然遵守了期待规范和交际规范,但是“天”和“God”这两个模因的宗教文化形象并不是完全对等的。Chesterman认为,翻译策略是译者遵守翻译规范的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林的翻译行为受着规范的限制。布译本和白译本则突破了规范的制约,直接异化翻译成“heaven”。汉语文化要在强势英语文化中生存,模因的复制必须高度保真成为强势模因,这也是模因传播的本质。当目标语存在与源语相似或相近的模因时,译者常进行替换翻译,但从模因论考虑,为了最佳地传播宗教文化这一特殊文化模因体,笔者认为异化法是上策。

例2:七月望,俗谓之鬼节[10]28。

林译本:The fifteenth of the seventh moon was All Soul’s Day[10]29.

布译本:For the Festival of Hungry Ghosts, on the fifteenth night of the seven month[11]21.

白译本:The 15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when the moon is full,is the day called the Ghost Festival[12]26.

中国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民间称为“鬼节”,中国的道教叫法是“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每逢这天,民间都会焚香烧纸拜祭亡灵。林译本把“鬼节”替换译成万灵节会让读者误以为沈复也信奉天主教。从模因论来看,布译本和白译本更好,直译加释义的异化对文化缺省的补偿使译文成为模因传播的忠实载体。译者如能在文内或文外增加解释道明什么是鬼节,笔者认为模因的复制程度会更高。

例3:今冥路已近[10]172。

林译本:But now death is approaching...[10]173

布译本:But I know my dark journey to the Underworld is near...[11]96

白译本:But the road to the next world is near...[12]72

例4:夫人即或魂归,业阴阳有间[10]176。

林译本:Even if your wife’s spirit should return, she is living in a world different from ours[10]177.

布译本:Even if the spirit of your wife does come back to you, she is no longer a human being but has already become part of the nether world of Hades[11]99.

白译本:Even if your wife’s spirit does come home, there will be a gulf between the dead and the living[12]74.

“冥路”和“阴阳有间”都是佛教用语,“冥路”意即“死亡之路(去往阴间之路)”;“阴阳”一说发源于道教的自然观,后被佛教发展,借指事物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分为一阴一阳,如太阳和月亮、男人和女人等。信佛的中国人把活着的世界称为“阳间”,死后的世界称为“阴间”。林译本简洁直白地意译了“冥路”。在例4中,林译本采用释义法委婉地表达了陈芸已死,虽易于读者理解,但是宗教文化信息全失,原著的宗教文化模因丢失了,复制的高保真度保证不了,模因的多产性和长寿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布译本借用希腊神话中的“Underworld”和“Hades”来代替“冥路”和“阴阳”,作为西方人,受强势英语文化的规范,注重读者的可接受性而惯用归化法。但这种译法会误导读者,以为清朝人信奉西方神话。Venuti认为,一切归化翻译都是对源语文化的暴力,它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著的历史感。因此,Venuti呼吁译者显形,呼吁采用陈旧的术语和独特的词语顺序来保存原文的“外来特性”[9]596-597。虽然同是归化翻译,林译本和布译本的表达却不尽相同。上文叙论过译者首先是原模因的读者,受感染后成为宿主对该模因进行解码。两位译者基于各自的环境背景和翻译动机对原模因信息进行重新编码,选择自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复制原文信息。比较而言,笔者认为白译本的“冥路”在传播模因信息上译得最为成功,而例4“阴阳有间”的译法虽与原文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等,但抹杀了其宗教色彩,模因传播中断。

笔者认为,要想保留佛教文化模因并成功地进行复制,最好的方法应是直接音译宗教术语“阴”和“阳”为“yin”和“yang”,同时在文内或以脚注的形式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

例5:寺僧安置予于大悲阁。阁南向,向东设神像。阁西首一间,设月窗,紧对佛龛,本为作佛事者斋食之地,余即设塌其中[10]190。

林译本:The monk put me up at the Tower of Great Mercy. The tower faced south and on its east was a Buddha,I occupied the western room which had a moon window exactly opposite the Buddha,this being the room where pilgrims used to have their meals[10]191.

布译本:At the temple, a monk arranged for me to stay in the Pavillion of Great Compassion.The building faced south and near it, on the east,stood an image of the Buddha.I set up my bed in a western room of the pavilion,one which was used as a dining-room by pilgrims to the temple.One wall of this room had a moon window exactly opposite the Buddha[11]107.

白译本:The monks at the temple settled me in the Pavilion of Great Mercy.The pavilion faced south,and to its east was a Buddha.I occupied the pavilion’s westernmost room,which had a moon window and was directly opposite the shrine,the room where pilgrims would normally have had their vegetarian meals[12]78.

寺僧、阁、神像、佛龛,这些都是佛教文化意象的典型代表,绝大多数信奉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人有“前生来世”和“因果报应”,凡遇困苦或有所诉求都会去寺庙虔诚地烧香拜佛,以求菩萨护佑。与此处一样,在“岂知命薄者,佛亦不能发慈悲也”[10]136一句里,三个译本都采用异化法把“佛”译为“Buddha”,忠实而高保真度地复制了源文化模因,使佛这一意象渗透到英语文化中去,既传播了宗教文化信息,也丰富了英语语言。

例6:土人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10](218)。

林译本:The peasants of this place learnt that we were looking for a lot,and,thinking that we were trying to find a propitious place for burial,came and told us about a good spot[10]219.

布译本:省去没译[11]。

白译本:The local people knew we had come looking for some land and mistakenly thought we wanted a grave site, so they told us which places had good feng-shui9[12]88.

Note 9:Literally ‘wind and water’,the Chinese concept of geomantic suitability,according to which,sites are chosen for houses, graves, and other things[12](139).

“风水”,古又称“堪舆术”,是指对住宅、建筑或墓地环境进行选择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中国的“风水”讲究“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包含着道教和玄学思想。此处林译本同样采用归化法并加以解释,使宗教文化模因亏损,不但阻碍了文化交流,也失去了介绍和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机会。布译本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人开始想要了解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为了方便西方人阅读,Black对原著重新编译,将原章节打乱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把原书6章改成了12章,删除了原书第2章有关园艺描写的部分和第4章有关庙宇和景点的章节,所以此处没有相应译文。此举虽使译本更受欢迎,但由于过多注重情节,破坏了原散文的风格。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文化日星月异、发展迅速,西方期待更多地了解中国。因此,Pratt和 Chiang按原书章节进行了重译并附上217处注解,文章前后还加入了相关的大事年表、中西方度量衡的换算表、地图等相应背景知识介绍。此处他们直接音译“风水”,但加以尾注解释补偿文化空缺,努力忠实而高保真度地复制该模因,使其寄生在新宿主(英语)里,并得以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生存和传播。

林译本把“果邀神鉴耶”[10]2中的“神”替换成西方的神“God”[10](3),白译本则译为“the Old Man”[12]33。林译本把“因果报应”[10]54简单转换成“retribution”[10]55,抹杀了佛教文化意象;白译本译成了“sin and retribution”[12]35,但在书后添加尾注,解释了前世善恶业因与今生来世果报的信仰,努力复制了这一佛教文化模因信息。产生于不同年代的译本,是基于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文化取向以及文化身份。对于宗教文化模因的英译,林译本和布译本更多的是采用归化法,白译本则倾向于异化翻译。归化和异化在《浮生六记》英译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撇开社会历史文化的大环境简单地评判哪个更好。上文只是笔者从模因传播的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的。

现有不少学者建议在文化交流的初级阶段,为了使目标语读者理解源语模因,使其受感染并成功解码,应采用归化翻译。笔者认为,鉴于模因传播的本质特性,宗教文化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特殊文化心理的存在,其英译策略首推异化法以保证模因复制的信度、速度和长度。而且随着东西方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他们解码宗教文化模因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期待接触原汁原味的异质文化。现今英语文化强势席卷全球,如果用英语中的相似模因替代汉语文化模因,那么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会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且永远得不到最忠实的传播,西方人也永远不会了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对中西方而言,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和悲哀。

五、结 语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信仰已经内化成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式和格物方式。模因论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解释了宗教文化的英译过程就是宗教文化模因通过英语向英语国家动态传播的过程。不同时期的译文为了生存,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从模因传播的本质特性来看,也为了将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模因及其完整要义成功地传播到英语世界中去,应采用异化翻译法。在当今时代环境下,不仅仅是宗教文化,汉语典籍的英译或重译都应以异化为主。

[1]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4] 何自然. 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 莫爱屏. 语用与翻译[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 NIDA EUGENE A.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 Dell Hymes: Allied Publishers pvt, Ltd. 1964.

[7] HEYLIGHEN 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C]//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1998.

[8]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9] 陈刚. 翻译学入门[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0] 沈复. 浮生六记[M]. 林语堂,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11] 沈复.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M]. Black Shirley M, 译.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12] 沈复.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M]. PRATT L, CHIANG S, 译. New York: Penguin Publishing, 2004.

[责任编辑 杨玉东]

TheTranslationandTransmissionofChineseReligiousCulturefromtheMemetics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n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FuShengLiuJi

LIQing-ming,FANGYan,NANNa-na

(SchoolofHumanitiesandInternationalStudies,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710054,Shanxi,China)

FuShengLiuJiis a Chinese classical work of important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on the proces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ts religious culture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hrough analysis of its three English version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foreignization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so as to show the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ical beliefs under specific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to the western readers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uthentic way, achieve a better output of sp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practic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memetics.

memetics;FuShengLiuJi; religious culture; translation; transmission

2014-07-21

李庆明(1963—),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

E-mail:dingxiang715@qq.com

F592.3

:A

:1673-9779(2014)04-0426-06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模因译本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