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思考

2014-03-30赵振华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农村

赵振华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北京100091)

关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思考

赵振华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北京100091)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过去城市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未来城市化依然是一个渐进过程。城市化不是目的,城市化率也不是越高越好,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化的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城市化需要开发房地产,但不是房地产化,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堆积;我国既要积极推进城市化,也要建设新农村,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消灭城乡差距。

城市化;自然过程;城市化率;房地产;新农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协调推进”。《决定》指明了未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据统计,世界城市化率在2008年时达到了50%[1]116,这就意味着自有人类以来,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开始进入城市带动农村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据统计,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17.92%,到2012年则提高到52.57%,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为1.7245亿人,到2012年底则增长到7.1182亿人,年均增加1586.4万人。[2]40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市居主导地位的时代。

一、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必然结果。城市产生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政治原因,即伴随着政治中心的形成而产生的城池,如国家的首都和地区政治中心。另一个就是经济原因,即随着经济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客观上要求对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交换地点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流和物流,自然就产生餐饮、住宿等需求,形成了集镇。在农耕社会,城市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发展速度比较慢。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也只有3%,1900年上升到13.6%,[3]由此可以看出,在20世纪之前,城市化基本上处于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并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最初的城市只有一些原始功能,狭窄的街道两旁,散落着一些商铺,有下水道的城市非常少。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布局和基础设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有了比较复杂的下水设施,在当时大多数城市是没有的。要说世界各国古代城市所共有的,就是城墙或护城河,不仅中国古代有城墙,古希腊人“它们已经住在有城墙保护的城市里”,[4]这是出于城市安全考虑的。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实际上是20世纪之后的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促进了整个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之所以城市化是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一是因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而且,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得益彰,经济越发展,则城市越发达;城市越发达,则自然促进经济发展。从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来看,从来不存在经济发达而城市落后,也不存在城市发达而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产业发达,进一步讲,城市是伴随着产业演进而发展的。没有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就不会产生交易市场,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围绕市场而兴起的其他产业,自然也就不会有城市。与农耕社会相伴随的是古代城市;与传统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是近代工业城市;与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就是现代大都市。二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伴随产业集聚而形成人口集聚,到目前为止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特别是在农耕社会,这一过程极其缓慢,根本原因是产业发展缓慢。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首都长安在公元2年时有80800户,246200万人,[5]这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是特大城市了。十八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发生之后,才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即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世界城市人口呈现所谓的爆炸式增长,也不是一夜之间(人口)就转移到城市的,只不过是转移速度加快而已。三是由于产业演进和发展是渐进的,城市化自然也是渐进的。四是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增加,更多需要依赖于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各种要素的聚集,而城市功能的完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受制于生产力水平、技术进步、人们的理念等各种因素。过去城市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未来城市化依然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不能寄希望像吹糖人或变戏法似的一下子吹出来或从地下呼唤出来,需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只能顺应这一规律,而不能代替或取消这一规律。比如有的农民工在城市已经有了稳定工作,却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而不能转化为城市人口,享受城市文明,而要像候鸟式地回农村老家探亲,这是不符合城市化规律的,不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发展也要受到限制;同样,不从实际出发,人为地加速城市化也要遭到规律的惩罚,比如不具备城市化条件,没有产业支撑,人为地造城,误以为建些房子就是城市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鬼城。

二、城市化率不是越高越好

一个时期以来,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城市化率越高越好,似乎实现了城市化就万事大吉、天下太平了。固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但是,不是城市化率越高越好,正如人要长高是必然趋势,但总要有个绝对界限,不可能无限长高,也不是说个子越高越好。城市化也要与基本国情和地区的区情相适应。就不同地区而言,虽然我国城市化还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率要进一步提高,但是,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要同步提高,即使未来城市化完成了,也不意味着要让每个地区的城市化率都达到某个数量界限。2012年底,西藏总人口只有308万人。西藏有广大的牧场和漫长的国境线,不可能把70%抑或80%的人口都集中在城市,必须有适当数量的牧民,当然需要改善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而言,城市化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城市化不能超越工业化,也不能滞后于工业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产值比重高而城市化率低,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将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工业产值比重不会有多大提高,但结构将加快调整,城市化也将由量的扩张进入质的提高阶段。现代城市发展需要与信息化相融合,建设信息城市、智慧城市。只有用信息化武装城市化的各个方面,将信息渗透到城市的神经末梢,这样的城市才是有活力、有效率的城市,市民才能享受更多城市文明。同时,城市越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就越高,不仅要求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更要求高质量的绿色环保农产品,因此,对农业现代化就提出了迫切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既有城市化率和文明程度都高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城市化率已经达到100%,是全世界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是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也都在80%以上,应该说文明程度也非常高。同时,也不乏城市化率高但城市病也严重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拉美一些国家城市化率接近于发达国家,但是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更加突出。例如阿根廷和巴西的城市化率在2010年时分别达到92.4%和86.5%,超过了美国的82.3%,[1]116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文明程度超过了美国,相反产生了很多城市病。正如个子高并不意味着身体健壮和健康一样,城市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如果是这样恐怕就太简单了。过去一个时期,有的地方简单地出卖城市户口,有的地方通过行政手段宣布城市郊区的农村人口全部转为城市户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表面看城市人口一夜之间增加了,城市化率一夜之间提高了,但这些“被”城市化的人口并没有享受到城市文明和城市居民应有的福利待遇,人口素质并没有相应提高,只是表面上换了个称谓而已。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加的过程,是城市容纳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释放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能力的过程,也是老市民接纳新市民、融合新市民的过程,是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融合的过程。

到201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2.6%,[2]38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未来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会进一步提高,大约每年仍将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到2030年前后,中国城市化率基本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产业发展和人口自然流动的必然结果。我们不用担心是否有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来,城市无论是物质生活条件还是文化条件都是农村无法企及的,自然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事非农产业,转化为城市人口,特别是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问题在于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既要提高所有城市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产品;更要注重城市制度设计,让城市活力竞相迸发,让每一个城市居民都能够自由地发展。

因此,城市化不是目的,城市化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不能揠苗助长。当生产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为地造城,为城市化而城市化是不可取的;当社会文明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度城镇化也是有害的,重要的是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特别是不能片面地认为城市化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似乎实现了城镇化就可以万事大吉,城市化后的矛盾不一定比城市化之前的矛盾少,恰恰相反,可能会更多,更棘手,管理难度会更大。

三、城市化不等于简单的房地产化

城市化就是把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农民到城市需要居住,自然就产生了对房地产的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开发房地产,因此,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也是房地产迅速成长为一个国家主导产业的过程,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可以说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城市化带动房地产,房地产进一步促进城市化。但是,在实践中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城市化等同于房地产化,全国各地无论是特大城市、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在造城,改造老城、开发新城,不少城市动辄规划数万亿元搞造城运动,不切实际地搞房地产,其结果就是有的地方出现鬼城、空城,城造起来了,但没有人住,浪费了大量的资本。由于过度房地产化,在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一定的前提下,自然就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实,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通过产业发展吸纳人口到城市就业、居住的过程,脱离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如空中楼阁。我认为,除了少数城市可以凭借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特殊地位而做大,个别城市因为有名山大川或历史文化古迹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发展外,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都需要依托现代第二产业以及由第二产业带动的第三产业。工业是城市的脊梁。从我国各个地区发展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大凡发达的城市都有发达的工业。在一定意义上,单纯依靠出卖土地开发房地产是一锤子买卖,吃的是子孙饭,牺牲的是长远利益,是不可持续的。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堆积。由于土地的日益短缺和地价的攀高,绝大多数城市可以说是寸土寸金,高楼越来越多,摩天大楼高耸入云,房地产开发越来越密集,很多城市没有了绿地、公园、湿地等居民休闲场所,没有了遇到自然灾害发生时需要的避难场所,没有了历史文化古迹,没有了一个城市所应具有的自然、地理、民族特点,缺少城市品位。城市的发展犹如人的成长,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如果连续吃一种食品即使再好吃也会导致营养不良。有的地方热衷于搞大广场,有的地级市甚至县城搞的广场比天安门广场都大,这些广场大多分布在市委市政府前面,但是,这些城市却缺少街心公园。这样就造成居民楼下就是马路,呼吸的都是汽车尾气,缺少温馨的休闲去处。与其建造大广场,不如建更多的街心公园更温馨,更和谐,更有利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我们需要的是森林城市、田园城市、人文历史城市而不是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积。如果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城市多种功能的配套,就是一座枯燥乏味的没有品位的城市,这是城市化需要极力避免的。

四、城市化与新农村不矛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不可能消灭农村,即使城镇化率达到90%,由于人口总量庞大,也仍将有1.5亿乃至更多的农村人口,因此,未来我国面临着双重历史任务,这就是既要推进城市化,更要积极建设新农村,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第一,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农村人口相对乃至绝对减少,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必要条件。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吃饱肚子没问题,要让广大农民凭借土地致富却很难。要提高农民收入,根本出路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新农村的文章要到城市去做都是这个意思。城市化越发展,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第二,城市化决不意味着城市孤立发展,而是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未来农民和市民只有生活地点和劳动对象不同,没有地位和福利待遇高下之别,农民就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市民就是居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休闲和旅游,“农家乐”就是适应城市居民需求的必然结果。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一体化,更重要的在于把城市信息和现代文明传递到农村,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第三,城市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农产品,而且需要质量更好的有机农产品,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城市化越发展,就意味着需要少量农民养活更多城市人口,相应地要求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城市化。第一,广大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后花园,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新农村建设得越好,越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之地。城乡巨大反差的二元图景显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城乡共同繁荣。第二,农村越发展,农民收入越高,必将消费更多的由城市生产的各类工业品。长期以来,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其中的短板就在于农民缺乏消费力,只有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提高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力,城市的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才有更广阔的市场。第三,农村越发展,农民文明素质越高,越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新市民。

总之,我们既要积极推进城市化,也要建设新农村,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消灭城乡差距,真正“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6]

[1]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盛朗.世界人口城市化进程[J].人口与经济,1986,(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5]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8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责任编辑:张 旭

F291.1

A

1005-2674(2014)02-018-04

2013-11-20

定稿日期:2013-12-08

赵振华(1966-),男,河南辉县人,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宏观经济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人口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