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研究

2014-03-30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师生大学生

王 宏

(文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文山663000)

高校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在高校校园内外的,由学校内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而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威胁到师生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危害的紧急事件。

1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1]

1.1 政治类突发事件

政治类突发事件是指因国际政治危机、国家主权冲突、国家和民族利益受损、社会矛盾激化、重大热点敏感问题等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因素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大学生热情激昂、追求民主、忧国忧民,在从众心理和情感释放的驱动下,能够迅速大规模聚集在一起。比如2008年4月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阻,2012年4月中日钓鱼岛争端等一系列政治事件,都激起中国人民的公愤,爆发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集会、抗议、示威和游行活动。

1.2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容易造成师生健康受到损害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有毒性化学品扩散等事件。例如2003年4月发生在西安科技大学的167 名同学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2006年7月发生在福建农林大学50 多名学生食物中毒事件。

1.3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是指因洪水、台风、泥石流、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师生人身财产受到威胁或伤害,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秩序受到影响的突发事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历来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往往会给灾区的高校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学校和师生蒙受财产损失,造成师生的死亡和伤害,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例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2008年三峡库区湖北兴山山体滑坡,2009年台风“海葵”登陆沿海地区等自然灾害,均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校舍倒塌、人员伤亡、学生停课等突发事件。

1.4 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

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因素而突然引起的、对公共安全和师生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和治安事件。常见的一些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包括:交通意外、建筑倒塌、校园暴力、打架斗殴、盗窃抢劫、过激宣泄、性骚扰、跳楼自杀、实验室爆炸、拥挤踩踏、意外伤亡等。例如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违规使用电器引发火灾并导致4 名女生跳楼身亡,2013年4月山东大学女研究生毕业季精神抑郁跳楼身亡,2013年4月南昌航空大学男生宿舍发现男扮女装的腐尸案等。

1.5 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是指校方在在办学管理过程中,因为专业设置、后勤保障、医疗保险、教学考试、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部管理不善,或者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因待遇、利益、管理问题等引发学生不满而发生的突然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有的是群体性事件,涉及到大多数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群体性的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表现为学生罢餐罢课、集体上访、舍区闹事、破坏公物等对抗性过激行为。

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也具有公共危机事件共同的普遍特征,同时因为高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性[2-3]。高校突发事件的普遍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

2.1 发生的突然性

突发事件虽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的积累最终演变为质变的过程,但是它必然需要通过一定的因素来诱发。而这个诱因和导火线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往往是偶然的,使得高校突发事件在发生上表现出突然性,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规模、起因、走向、形式、破坏程度、持续时间等,往往难以完全预测和准确把握。尽管人们依赖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报,但预测的精确度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2 后果的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和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个体生命、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公私财产、社会秩序、国际关系等都可能受到损害。不论是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往往都会破坏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超越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程度地让学校的财产声誉蒙受破坏与损失。尽管各级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突发事件高度重视,但突发导致学校管理者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方能妥善处置,否则还将使事态进一步扩散升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3 主体的活跃性

高校校园作为对大学生成才成长进行集体教育熏陶的场所,大学生群体高度密集。如果单个的突发状况发生后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和活跃性。他们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正处于形成和确立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思想活跃但年轻易冲动,个人情绪容易受到感染而波动,自我意识强烈但发展不成熟。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大学生群体情绪波动大,极易被煽动。

2.4 发展的易变性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需要对它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是向积极的方面还是向负面发展,取决于内外因素的综合决定。在高校突发性事件演变过程中,因为事件的突发性和高校的特殊性,使得这种两面性和易变性更加凸显。高校的突发事件需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及时做出反应,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给社会和高校正常秩序带来的挑战。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是否得当,将决定着事态发展结果。

3 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呈现的新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除具有以上共同的普遍特征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3.1 诱发因素的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逐步向教育大众化目标过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使得在校生规模日益增长。高校打开校门进行开放性办学,使得校园与社会的交流日趋增多,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当高等教育的内部改革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交织在一起时,社会的各种因素也不可避免地逐步侵染校园。在校大学生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内部小环境的双重影响,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源头多,校园突发事件的不确定诱发因素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市场的多元化、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就业选择的差异性、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管理方式的社会化,都会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有所变化。

3.2 组织行为的隐蔽性

传统的召集方式包括张贴海报、悬挂条幅、散发传单、呼喊口号、流动串联等组织行为,能让高校管理者清晰地看到大学生群体的诉求和事态的发展脉络,具有可监控性。随着手机通讯、互联网信息等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信息网络成为高校重要的信息传播、舆论导向等的新载体。从手机电话的语音联络到文字信息的群发,到QQ(群)、博客、微博、微信、空间、论坛、贴吧的出现,为舆论导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3 群体行为的过激性

如果说以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基本上所采取的都是静坐、绝食、罢课、对话等手段,那么近年来高校的突发事件过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大学生群体情绪波动大,极易被煽动而盲目从众,导致情感冲动、行为偏激而且不计后果。伤人毁物、打架斗殴、自残自杀、打砸哄抢、校园暴力、堵塞交通、游行示威等过激行为事件时有发生。

3.4 事态发展的扩散性

高校作为特殊的公共区域,是高层次人才高度聚集的地方。高校师生是精英群体,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大都具有敏感性,往往在瞬间就能造成较强的破坏力,其影响力向校外扩张迅速,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随着高校开放式办学与外界联系广泛,加之现代通讯工具使用率和网络普及率高,突发事件传播与演变的速度非常快,使得突发事件容易引起社会的反响。

3.5 事件处理的复杂性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是各种矛盾混合激化的结果,呈现出一果多因和互相关联的复杂状态。突发事件发生的源头多,不确定诱发因素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多变性。例如面对学生的处分时,无形中面临着是否应该处分、该如何处分、是宽容学生还是正视损害后果、法不责众还是杀一儆百等一系列现实的复杂抉择。同时高校突发事件备受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的关注,新闻媒体曝光速度越来越快,高校管理者任何失误或者不妥当的做法,都会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1]朱 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81 -88.

[2]王 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3]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师生大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突发事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