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

2014-03-29孙子威

当代经济 2014年9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孙子威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谈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

○孙子威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实践所产生的社会产物;同时,又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历史现象,是历史的积淀物。文化起源于人类改造社会的劳动实践与社会交往,是人的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那么,文化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也必然反作用于人的人格塑造。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一个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也必定是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的。“公民强则国强、公民进步则国进步”,只有有了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与劳动力支持,国家才能前进发展。本文将就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略表自己的见解。

文化 文化建设 人的塑造 人才兴国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确定无误的,那就是: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实践所产生的社会产物;同时,又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历史现象,是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含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既然如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文化源于人类劳动实践,是人意识的产物,并反作用于人的意识。因此,文化对人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条件下,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历史性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备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适应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等特点。

文化起源于人类改造社会的劳动实践与社会交往,是人的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那么,文化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也必然反作用于人的人格塑造。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一个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也必定是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的。“公民强则国强、公民进步则国进步”,只有有了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与劳动力支持,国家才能前进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和民生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物化”、“异化”现象也愈发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观也对我国文化阵地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并有利于社会成员的人格塑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文艺复兴和明治维新: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的历史例证

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作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其制裁,甚至处以死刑。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附属国,秦汉时期的徐福下东洋,带去了当时先进的封建思想,使日本从原始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到了盛唐时代,中国文化更是前所未有地影响到了日本,中国的服饰、刀具、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全面的冲击,日本和服、太刀、武士道精神映入人们的眼帘;当美国蒸汽军舰冲进日本国门时,惊叹的日本人又以近乎欢迎的态度接纳了西方世界的文化,男人们剪掉了发髻,改穿起了西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险些禁止了传统国技相扑,结果造成了极其严重恶劣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多大意义。虽然明治维新的结局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歧途,但是不难从另一个侧面发现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的紧密联系。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逐步走向文明、不断发展文化的历史。掌握了人类文化,也就抓住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奥秘。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包含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面,它们对人的精神和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读一本好的小说是一种享受,在现代英国一批杰出小说家的作品中向世人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说,在巴尔扎克作品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列宁认为,正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那么多问题,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才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普列汉诺夫甚至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社会心理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就根本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所有这些论断都表明,只有在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人类才会懂得按照一个合适的尺度进行生产生活,“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可以说,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体系,而且是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它给整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是非、善恶、美丑、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并通过社会教育使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正义感、羞耻感、审美感、是非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塑造国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不断深化升华。

三、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的研究

高长江从意识形态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而其主要的视点在于通过文化的建设来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思想。

王翔俊从国家发展进步角度出发,认为中国21世纪的发展、腾飞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社会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点、根本任务和战略部署,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

郭建宁、刘树波综合民族发展和战略全局,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张建光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为核心内容,以实现文化继承与统一为主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张昌文从人格塑造角度出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落实到人的塑造上,抓住了人的塑造,就抓住了根本。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走向世界,要靠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是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人,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乔翔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角度,认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归宿。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于咏华全面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多向度、多样性的协调发展,即人性、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种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选择,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人性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

沈壮海统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认为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基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中,先进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

上述论点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对国家与民族的伟大战略意义。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体制:一方面承认公有制的绝对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尊重市场和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地位。可见,文化也开始有了产业化属性,为了追求速度和利润,不良文化之风开始蔓延。不解决这个问题,先进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四、如何实现文化塑人,达到人才兴国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化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在现实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产生,与各种不同的利益和观念相联系,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就其性质来说,文化可分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反之,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进步、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则是落后的或腐朽的。

准确把握文化生产的双重特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一种是物质生产力,一种是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软实力”。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化艺术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的理论,强调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他在《资本论》第四卷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特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对精神文化生产的制约作用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指出了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非商品”的双重特性。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断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不能陷入“一切向钱看”的怪圈,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防止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过度干预。

我们应当科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列宁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即“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这一论断启示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对其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既不否定一切,也不盲目继承,而是要有所汲取、有所借鉴、有所改造、有所剔除、有所创造,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健康发展。这一论断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与列宁主张的要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互为表里、完全一致的,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宝库。

对于我国如何实现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建议如下:一是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优化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持续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传播,使人们学会科技知识、掌握科技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和具有科学精神;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社区文娱体育活动,不断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增强人们的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对外开放和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使广大人民及时了解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和进展。二是全民自觉提升道德素质,道德修养,严于自律,对不良文化进行坚决抵制。三是对于不良文化和文艺剽窃现象,严惩不贷;完善文艺创作监管体制,从根源上杜绝文化失范现象。

[1]齐英艳、李建国:论社会主义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学术探索,2007(6).

[2]宋建波: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J].工会论坛,2006(2).

[3]陶永富:略论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及其建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乔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5]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8]班荣鼎:国民道德是国家竞争力根本[N].中国教育报,2002-11-03.

胡冬梅)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