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区村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以福建省F市为例

2014-03-29肖美虹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村小工业区入学

肖美虹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一、研究缘起及样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工业园区审批权限向下延伸,涌现出许多地方性工业园区,多数办在行政村或自然村落中。工业园区处于规划和建设之中,生活配套设施较差。为了获取一些新兴工业园的就业机会,一批“农民工”从中西部迁移到东部,与进城务工农民工不同,他们可以称为“进村”或是“进园”的农民工。这部分农民工群体的特点是因为工业区的就业机会而迁移。基于东部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尽管他们实现了区域的流动和职业的变化,但他们仍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民工”流动从个人走向家庭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不同,在工业区村落中的随迁子女接受的仍旧是农村教育。能够辐射工业区村落的公办学校数量少,而且位于工业区村落的公办小学多是村小。因此,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工业区村落中的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与一般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相比具有特殊性。同时因为随迁子女的流动性,与农村地区同龄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又有区别。另外,目前关于工业区村落的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研究甚少,由此工业区村落的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福建F市W镇为例,探讨从中西部到福建农村工业区就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W镇是F市新兴工业区,是沿海冲积平原和市南部的交通枢纽,近5年发展成工贸区,有一家大型火电厂、多家金属工业企业和电机企业。这些企业位于该镇的行政村B村(渔业村),B村附近有多个自然村,近年来大量外省民工来B村企业谋职。该镇共有6所村完小、1所中心小学和1所初级中学。B村村小办学条件简陋、设备不完善。学校没有操场、没有围墙,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办公室、十二间教室、两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市里配备的图书与电脑无处安放,处于闲置状态。学校12名教师负责222名学生,生师比超过国家标准;没有音体美专任老师,除校长专任书法课教学外,语文数学老师教授所有科目;事实上音体美课也多用于语文数学课的教学,专任教师的缺乏使英语课等课程形同虚设。教师第一学历较低,只有1名教师第一学历是中专,其余11名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专以下,通过后期自考大专和本科进修。镇中心校是标准化学校,办学条件达标、设备完善、师资配备齐全、专任教师充足。工业村落中的当地学生多数就读于市公办、民办学校和镇中心小学,极少数在村小就读。3000多人的B村,300多名小学生,200多在市区上学,少于1/3的当地学生在W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就读。F市公办学校虽然名义上不再收取借读费,但事实上学生要想进入这些学校,往往需缴纳高于8000元的赞助费。F市民办学校一年收取7000-8000元的费用和一个月500-600元的伙食费。当地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学生家长,优先选择城市学校,其次是镇中心小学,最后极少数贫困家庭的当地学生就读于村小。目前接受随迁子女入学的学校是位于工业区村落的完小和镇中心学校。研究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方法,访谈了中心校和3名村小校长及若干行政财务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工业区村落中的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

二、工业区村落中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

(一)入学机会得以保障

F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已不成问题。F市教育局在2008、2009年相继出台进城务工子女就地入学相关规定和办法,2012年对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办法进行修订,适用范围拓展到非城区的S镇(F市辖镇区)。虽然教育局文件中并未指明W镇关于解决外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办法,但是实际上该镇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则是按照上级关于“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文件处理。只要家长在工厂开具务工证明、拿学籍卡,到村小和镇中心小学报到即可。学生无需缴纳借读费,入学按转学程序办理,家长表示入学手续并不繁杂。调研中发现即便学生丢失学籍卡片,也可以正常入学。可见入学程序上并不严苛。在福建F市W镇农民工子女98%进入的是公立学校,只有 2%学生进入F市私立学校,这部分学生家长经济实力较强、受教育水平较高,同时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较高。随迁子女入学已经实现由F市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随迁子女入学难已成为过去式,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得以保障。

(二)接受的教育质量较差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备上存在较大差距,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质量较差。F市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和师资配备与F市市区中小学存在很大差距。即便在一个乡镇内,中心小学的教学基本条件和师资配备,也优于村小。学校教育质量现状是城市中小学优于镇中心小学,镇中心小学优于村小,但整个教育质量不容乐观。由于工业园区村落距离镇中心小学达20分钟车程,相对较远;镇中心小学覆盖全镇,优先考虑当地学生,当地学生就读人数多,学位饱和,难进;城市公办和民办学校费用高,就近就读B村村小成了村落中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选择。位于工业村落的随迁子女98%就读B村村小,2%就读于镇中心小学和市区中小学。镇中心小学和村小虽然都属于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别,镇中心小学教育质量明显优于村小。与“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质量相比,“进村”、“进园”随迁子女接受教育质量较差的农村教育。与当地学生相比,“进村”、“进园”随迁子女接受的农村教育是“次一等”的教育。由此可见就读于村小的多数随迁子女接受的教育质量明显低于就读于乡镇中心小学的当地学生,更低于就读于城市中小学的学生。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工业区村落聚集多家企业,不同类型企业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选择不同,导致受教育质量的良莠不齐。工业区村落中就职于大型电力国企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安排就读于地级市N市一所寄宿制公办学校,并有校车专门负责接送。大多数就职于私企的普通技工随迁子女就读于B村村小。同位于一个工业区的村落中,就职于不同性质企业的员工的子女,其准许入学的学校存在不同,一个是市区办学质量好的公办学校,另一个则是办学质量差的村小,导致群体内受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属于公共教育资源,谁上什么学校,依据家长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决定,这种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明显不公平。

(四)家长对教育重视不足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80%家长是初中学历,技工人员12小时实行倒班制,据调查,对孩子的作业辅导时间平均每天少于半小时的占97%。自身文化水平和时间的限制影响了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在访谈中,教师表示外来农民工与老师很少沟通,与家长的交流多是在期中家长会以及家长接送孩子的短短几分钟内。由于春节临近,务工人员为避开春运,提早返回老家,导致其子女没有参加期末考试,就提早离开学校,甚至没有请假登记。有些家长没有及时与学校交流信息,老师在学生离开后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老师表示:“在情理上,可以理解家长基于一票难求的春运形势,让孩子提前回家的心情,但若不事先上报,按照规定像我们这样接收一半以上务工人员子女的班级,平均分肯定拉低,无疑影响我们未来对这群孩子教育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这样我们的积极性就会减弱。”

(五)学籍管理手续繁杂

许多随迁子女入学前的学习成绩信息缺失。农民工随工作流动,家庭具有流动性。笔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务工人员近5年内务工地点超过2个,学籍资料拿取不便,有些家长便放弃了。随迁子女学生以往学习情况信息不明,为老师评估学生能力和学习基础带来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而且工业区随迁子女多是上小学。一些家长表示自己不确定还能不能在此工作,另外,对于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的程序也不了解,该工业区村落离镇初中车程距离40分钟,距离的原因也增加孩子在此升学的不确定性。在访谈中,发现不只是家长,教师和小学校长对于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办法也并不了解。随迁子女家庭的流动频繁,使原明晰的转学和入学的证明条件显得繁杂和不便。因此家长尽管舍不得孩子,在升学考虑上倾向于回原籍学习,原来的随迁子女又可能变为留守儿童了。

三、 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对策

(一)坚持公平公正,加大薄弱学校投入力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平等不只是起点平等,还包括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这个平等的含义指向所有适龄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也突出在教育质量上。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工业区村落中的随迁子女,教育质量普遍较差。同样拥有享用公共教育资源的权利,随迁子女接受的公共教育资源的选择是人为的设定与限制,其背后是家长群体社会经济地位和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悬殊地位的博弈。这种博弈背后则是优质教育质量的竞争。义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外部性大于私人受益,决定了义务教育产品公益性明显大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提供的是大致相同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理应均衡的,这种博弈则不应该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探讨不均衡原因,可以归结为于教育投入上的不足,管理和分配上的缺陷以及地方政府在均衡教育上的努力不足。由此可见,工业区村落中的随迁子女是受教育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需要受到重视。流入地政府其公共服务职能不只局限于当地户籍人口,在获得工业区税收的同时,也要承担外来民工的公共服务,方能留住外来民工。随迁子女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是满足亲情需要,合乎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目前工业区村落的公办学校少、辐射范围小、教育质量不高,需要流入地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由此学校建设应当将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需求考虑在内。基于流动人口的迁移性,流入地学校建设投入需要与公安部门和企业人事部门合作,考虑到随迁子女的需要,将其需求纳入教育规划中,修缮现有校舍,提供达到质量标准的学校教育。

(二)坚持齐抓共管,建立学籍管理机制

农民工群体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农民工群体自身文化素质和时间精力限制了对教育资源信息的关注和获取能力。这两方面带来学籍、教育质量提升和监控上的管理难题。流动性则与人口管理相关,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受限于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时间精力,导致社区管理难度大。这需要对家长进行教育和推动教育信息透明化的工作,又涉及到社会工作。因此,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因这个特殊的群体,而问题复杂、涉及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和社会工作等多个部门,需要针对这个群体进行综合的管理。又因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负担,无疑影响流入地政府办好流动儿童教育的积极性,影响其努力度。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建立流动儿童专项基金,借鉴西方“教育券”的方式,利用当前教育部正在推行的全国电子学籍档案系统,跟踪随迁子女教育信息,不仅使“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还能钱随人走,激发地方提高随迁子女教育质量的积极性。还可以建立和完善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和完善中心校管理制度,将有效地解决上述随迁子女学籍管理杂乱不一,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和教学和升学的困难。也可以减少随迁子女转学和升学的困难,同时有效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成并非易事,要投入专门人力,积极推动各地进行学籍注册和信息登入工作。另外,建设教育领域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投入一批教育领域的社会工作者,通过他们协调外来务工家庭和学校的关系,提高农民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农民工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也有助于提高学校工作教育信息的透明度和学校工作的改进。同时,工业区村落的公办学校多是村小,村小的发展受中心校管理制度的制约。在中心校管理制度中,完善村小校长的参与制度与监督制度,也是提高。随迁子女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杨妮,赵怡然.美国加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典型项目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12).

[3]吴开俊,吴宏超.珠三角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1,(12).

[4]杨颖秀.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2007,(6).

[5]王建华.论制度变迁与教育转型[J].教育导刊,2011,(1).

[6]肖美虹,刘英娜,蓝雷雨.新机制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的地方经验——基于云南省S县的调查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2,(6).

猜你喜欢

村小工业区入学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村小的时光
入学面试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入学第一天
关于老工业区污染场地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