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4-03-29胡轶众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生教育

胡轶众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招生就业处,重庆 400067)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随之而来,从2002年开始,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空前关注。重庆直辖后,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重庆现有高等院校60余所,学校层次、类别以及专业都较为齐全。到2013年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16.3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2007年,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被确立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提出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索推动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创业服务体系,就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

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和“314”总体部署,明确要求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并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重庆必须把握自己的产业优势,充分激发民间活力,加强与外部合作,这有利于更广泛高效地整合和配置资源,也有利于得到中央和各方面更多的投入和关注。因此,正处于加速发展期的重庆,势必从商机、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更好的机会。同时,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一圈两翼”的开发战略将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经济圈”、加快建设“两翼”(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贫困山区),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同时城乡统筹发展将带来巨大数量的人口城镇化[1]。这将从地域空间、市场环境、客户群体等多方面给大学生带来更为有利的创业条件。大学生学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普遍活跃,但资金、能力、经验、人脉关系等都相对有限。因此,如果大学生避开大城市的激烈竞争,选择面向乡镇和农村创业,选择高科技领域、智力服务领域、新鲜潮流事物领域等作为创业“落脚点”,则更容易发挥自身优势、降低创业的失败率。

(二)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挑战

目前,重庆的创业扶持政策已经较完善,但据统计,近年重庆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就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在1%左右,而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20%左右。笔者在重庆部分高校随机选择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重庆大学生对创业持有较高的热情,但真正付诸于行动的却很少。调查显示,85.1%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自主创业,完全没有考虑过的仅占10.3%,但正处于创业实践阶段的只有4.1%,已经成功创业的仅有0.6%;有高达70.1%的大学生选择先工作后创业或者找不到工作再创业;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表明家庭不支持自己创业。不难看出,重庆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创业知识欠缺、缺乏实战训练等来自创业者自身的压力影响,而不敢大胆创业。同时,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机遇人人均等,众多创业者中不乏实力雄厚者,他们和大学生相比,水平和能力更高,更具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市场经验等也都比大学生有更强的竞争力[2]。因此,来自自身和其他创业者的压力,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严峻的挑战。再者,我市高校创业教育与服务工作仍然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大学生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相当一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二是创业教育不成体系,高校多以知识讲座和创业设计竞赛活动为主,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严重不足,专业师资匮乏[3],而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又没能与高校较好的整合资源。调查中发现仅仅有不到10%的在校大学生了解自主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有接近50%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和创业相关的比赛、讲座培训或实践活动。三是高校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不紧密,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的政策咨询、贷款办理、公司注册等具体事务没有便捷通道。

三、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一是培育积极的创业精神。政府有组织地整合媒体资源,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全力强化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的意识,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崇尚创新、鼓励创业[4]。积极宣传创业扶持政策,营造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尊重大学生的创业选择,让学生及家长感到选择创业有社会地位、有政治荣誉、有经济实惠。二是培育浓厚的创业文化。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宣传大学生中的创业典型,特别是加大对到农村创业成功典型和有影响力的农村经纪人的宣传,树立创业者光荣、创业者有功的价值观念,鼓励大学生向这些先进人物学习,敢投入到火热的创业生活中去,敢选择面向基层和农村创业,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二)努力探索,建立优质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全市各高校应把创业教育以必修课的形式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课程设置做到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授课内容要结合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内容设计要密切结合学生专业和创业需求分类施教。二是建设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努力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各高校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任务,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任教师,并根据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派一些专业背景相关、创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兼职师资;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力争使所有专业教师都具有创业指导师资格;要积极组织创业相关的调研和实践活动,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5]。另一方面,要重视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政府、工商、外贸、知名企业等部门邀请专家学者或创业成功人士组建创业导师库,作为全市所有高校的补充师资,参与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予以指导。三是搭建丰富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继续从政策和经费上加大力度,在目前已有的9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发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带薪实习、顶岗实习等平台的作用,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扩大市级创业大赛的影响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

(三)加大投入,搭建高效的创业服务平台

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在已有的创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信息网等基础上,可以尝试开辟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甚至把平台分片区开设到高校内,通过平台,组织、协调、指导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创业服务机制。平台应该至少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政策支持。制定、协调、执行大学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特别是落实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培训指导。通过举办创业讲堂、创业夜校等途径,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作有效补充,共同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创业咨询。向大学生提供和传递有关市场信息,为有意向的大学生进行项目论证和咨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提供有关政策和法律的咨询服务;四是市场培育。以“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为新型帮扶理念来发掘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积极帮助大学生融资,对大学生创业特别是面向农村的创业者,要简化准入程序、缩短准入时限,尽量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五是跟踪辅导。对于已创办的企业,为其开展市场调研,改进营销策略和管理手段,提供后续服务,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2]陈月红,黄邦道.城乡统筹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9-185.

[3][4]刘军,查直.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设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5-196.

[5]李国强.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09,(7):28-30.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重庆客APP
题解教育『三问』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