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维定位与转型发展
——新建地方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

2014-03-2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师范

曹 问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人事处,重庆 400065)

近年来,我国新建了一大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较好地满足了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至2013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145所,包括地方普通本科师范院校107所[1],其中新建地方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绝大部分由师专升格或省级教育学院改制而成。这类新建高校,尤其是新建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既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局,又面临着建设目标不明、规划不清、措施不力的尴尬。要化解师资队伍的困局和尴尬,有必要明确“四个定位”,对师资队伍建设做出战略性选择。

一、办学的“时间”定位——“新建”高校

1.“新建”高校的时间定位促使其转型发展

笔者认为,“新建”之所谓“新”,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对其建立时间的界定,即建立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时间不久。二是对其办学内涵的界定:一所高校,自从成为普通本科高校后,如果其发展定位不清、办学理念不明、支撑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师资队伍未形成、学校治理机制未理顺,无论其办学时间长短,都只能称之为“新建”。

“新建”高校将面临着激烈竞争。前些年,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满足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很快产生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不能满足的矛盾。近几年,高等教育不得不由注重扩张规模向注重内涵建设转变。但新建高校在办学规模和内涵建设方面均不占优势。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高校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新建高校在这场竞争中首先要解决好生存问题,同时要解决好可持续发展问题。

利用“新建”优势尽快走出转型发展新路。当前,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新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这些院校可以抓住“新建”高校“船小好调头”、“小店新开张”的优势,切实做好顶层设计,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高校的转型发展之路。理性确定办学定位,注意将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有机结合,注重错位发展,将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克服办学同质化弊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办学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的就业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使学生成为“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2]的人才。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紧紧依靠广大教师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按照现代大学治理理念科学构建内部治理机制,为学校良性运行和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2.充分利用“新建”优势打造师资队伍

明确“新”的建设目标——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多。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3]根据我国高校的功能划分,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几乎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唯一选择。要适应这一选择,新建高校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打造“学术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积极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行业情况、岗位技术技能的,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创新建设思路——走与行业合作的道路。建设适应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围绕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真正面向与相关专业对应的行业,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打造师资队伍。采取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培训,及时了解、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定期开展“‘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提升行业岗位技术技能;把对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作为绩效考核和晋职晋薪的重要内容,增强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动力。聘请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让他们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

创新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整合有限资源。相对而言,新建高校的办学基础和经济实力较为薄弱,新建高校必须整合有限资源建设适应办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一定要注意根据现代高校治理理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理顺学校、职能部门、教学执行单位、教师个体之间的关系。学校层面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着重做好建设目标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调配;主要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着重做好对教学执行单位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与考核,对重点团队(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团队)和学科专业建设领军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教学执行单位根据本单位的专业建设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以及对教师的选拔、培养、聘用、考核办法;教师要根据学校发展建设需要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认真履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办学的“空间”定位——“地方”高校

1. “地方”高校的空间定位决定其服务重心

根据管理归属,我国高校被分为“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隶属于地方政府,基本靠地方财政支持。目前,地方高校超过全国高校总数的90%,是我国高等教育主体,主要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也不例外。

新建地方院校的基本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然要求。如果说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是新建院校办学的基本方向,那么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这类人才则是精确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要“加强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4]。这就意味着:省级政府在对地方高校进行资源投入时,必定要将其对地方发展的贡献状况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解析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建地方院校,就会发现他们在对“地方”的解读上定位准确。第一,围绕地方需要确定发展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有限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特色,创成品牌。第二,围绕地方需要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它们以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大学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的现实就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特征以及文化资源等规划学科建设,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培养富有特色的专业集群,为地方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创造人才红利。注重发挥智力优势,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参与并支持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革新,深度融入到地方发展、产业振兴之中。

服务地方发展需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地方”。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地方产业特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间此消彼涨的态势以及产业内产品(含服务产品)更新换代升级的节奏越来越快,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相对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言,高校人才培养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为此,新建地方高校既要立足地方、关注地方对人才的需要,又要关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趋势,未雨绸缪,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前作好应对准备,提高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2.围绕服务“地方”的空间定位打造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开办相应专业,培养专业集群,以此引领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地方”的文章。

第一,要引导教师彻底抛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观念,主动关注、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现实需求的状况,深入所在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摸清所培养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以此指导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同时,既要关注理论知识的更新,更要关注相应岗位技术技能的更新。

第二,要组织教师关注、研究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并向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提出建议咨询,经此引领地方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发展趋势,组建教师团队、整合有效资源开办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根据需要开发相关课程,培养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积极鼓励教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提供智力咨询和技术支持,积极支持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达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

第三,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聘请熟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管理专家、熟悉行业情况的行业专家、熟悉岗位技能的技术能手,参与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使师资队伍更加“接地气”。在行业专家和技术能力中选聘恰当人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为学校与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奠定坚实基础。

三、办学层次定位——“普通本科”院校

1.“普通本科”的办学层次决定其办学重心

在我国,“普通本科”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本文所讨论的“普通本科”专指二本院校。二本院校在我国高校占比最大,它既不同于985、211等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普通专科和高职院校。一般而言,一本院校在人才培养侧重于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关注点为重点学科和博士、硕士点建设以及博士、硕士培养规模;服务面向区域更为广阔。普通专科和高职院校主要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服务直接面向行业。普通本科院校既要关注学校学术水平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这类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5]

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重心要做到“立地顶天”。所谓“立地”,就是面向地方发展需要、面向市场人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形成特色专业集群。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要克服许多老牌本科院只重学科建设、忽视专业建设的弊端,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并培育特色专业集群,增强适应市场变化,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这就需要:第一,要改造好传统专业,实现向现代专业的转变。第二,要主动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办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新专业。第三,要注意整合已有专业资源,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集群。所谓“顶天”,就是要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学校的发展,引领地方产业升级。

2.“普通本科”的办学层次定位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在我国,重点本科院校更看重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专科学校和高职院校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通本科院校则需要既强调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更强调教学能力。但不少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因对办学层次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诞生之时起就遇到尴尬:一方面提出要面向地方、服务社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又不舍专注于学术和精英教育的传统高等教育情结。传统本科教育的“重理论轻应用”思想和专科教育的“擅长教学、忽视科研”思想都大有市场。为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注意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受市场欢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做好三个转变,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第一,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重心。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因迎接“升本”考核需要,重点关注师资队伍的数量配备、学历学位和职称结构以及科研成果等。在“升本”之后,应围绕学校的转型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由只能进行理论教学的“‘学术型’教师”向既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传授技术技能培训的“‘双师型’教师”转变。第二,转变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和方式,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一改教学内容。组织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经常深入行业企业一线,掌握并解析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及变化趋势,对应岗位技能设计项目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开发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二改授课形式,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企业岗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三改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把学生的岗位动手能力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第三,改变评价教师业绩的办法。改变传统考核办法中考核内容与人才培养脱节的弊端,科学构建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实行分类考核。对于以教学工作为主的“教学型”教师要加大对其教学质量的考评力度,提高教师从事教研、教改在工作业绩中的占比。对于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型”教师,也要将教师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完成科研的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将其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情况与职称晋级、职务晋升以及绩效待遇有效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人才培养。

作为普通本科院校,还必须导引教师重视科研工作。在新建高校,重教学、轻科研,为上职称才搞科研,科研与教学脱节等情况均存在。为此,学校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引导教师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做好科研工作。钱伟长先生曾说过“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观点、没有灵魂的教育。”[6]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也认为:学校要把科研作为培养学生的手段和过程,……衡量一所高校科研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其是把科研当作育人的一个环节,还是纯粹地去搞科研。如果把它当作育人的环节,那所有的学校都应该重视科研。[7]所以,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要引导教师围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开展科研活动。自觉关注产业发展最新动态,争取在产业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把握人才需求的新方向;关注行业技术革新,把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改造,既支持企业发展,又掌握最新岗位技术技能,为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才培养类别定位——“师范”院校

1.“师范”院校的发展轨迹

在我国,师范院校是近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母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师范学校(学堂)在各地渐次建立,如“京师大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等,现在不少985、211高校均脱胎于这些师范学校(学堂)。这些师范学校(学堂)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开启民智和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建国后,因办学院系调整,师范院校的职能被定位为培养各类师资,毕业生由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在今天,师范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合格师资的使命,同时被赋予了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师范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师资来源多样化,师范院校的格局也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演变。师范院校为适应变革需要,在继续开办“师范”专业的同时,不得不大力开办“非师范”专业。“作精师范保品牌,作强非师范壮实力”成了师范院校的共同选择。

2.人才培养类别定位对“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

师范院校为适应发展需要,做出“作精师范、做强非师范”的战略选择。但从本质上讲,无论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都需要适应专业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师范院校的师资建设就必须对师资队伍提出共同要求,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加强分类指导。

其一,自身“学高身正”、能够“立德树人”是对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的共同要求。“学高身正”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更是对师范院校教师的必然要求。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的教师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历史重任,非师范专业的教师则负有培养社会需要的其他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担当。这就要求他们要始终牢记历史责任,切实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影响学生,以扎实的学术功底教育、引导学生。能够“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师范院校的教师要“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既教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并让学生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其二,打造熟悉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师范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关于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师范技能,所以师范专业也需要一支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新建师范院校在建设师范专业师资队伍过程中,应要求教师自觉加强学习,以过硬的学术功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要组织教师经常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参与并引导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要重点培养熟悉基础教育的专家型教师,以此引领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三,打造善教、善作、善导的非师范师资队伍。首先,善于教学是师范专业教师的优势,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教师也不能例外。为此,学校应加强对非师范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将教学效果和质量作为检验其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其次,担任非师范专业培养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师必须善于操作,增强岗位技术技能的传授能力。所以,学校应组织相关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掌握相关岗位的技术技能,并通过定期开展“双师”教师资格认证等办法,促使其提高技术技能。再次,要积极培养熟悉行业企业的专家,支持他们与行业共同开展专题研究,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引领产业升级。要积极打造熟悉岗位技术技能的骨干师资队伍,支持他们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引导岗位技术技能革新。引导他们将研发成果运用于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新建地方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应根据实际作好发展定位,引领师资队伍建设方向,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建设,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4/201306/xxgk_153565.html.

[2]朱鸿飞.不断改革,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决策探索,2013,(10):66.

[3][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5]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6]钱伟长.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大学的关键[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193-248.

[7]黄达人.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3-01-21(11).

[8]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3-11-21(2).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