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2014-03-29季芳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学科价值院校

季芳芳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季芳芳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本文研究了在全国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归纳论证出转型高校面临的三种价值取向选择,并提出新时期学科结构调整的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价值取向;原则

当前,建设应用型本科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共识.而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都要围绕学科专业而展开,学科专业是高校实现其职能的基本平台,故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关键,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科专业结构与知识发展、学校定位及院系发展、社会需求存在多元耦合关系[1],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不仅要符合社会需要,而且必须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整的目的是使学科专业结构有随经济结构变化而变化的应变能力,体现最佳办学效益,成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机制[2].故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不能盲目而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

大学的学科建设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指导着高校中人们的管理活动.根据大学学科建设的价值主要在于知识、社会还是在于个人,我们将指导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践活动的价值观大致分为三种:知识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主和个人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 1.1知识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

知识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是指,主要将学科结构调整利于知识、学问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学科建设的目的、主旨或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促进科学的发展.学科是科学的分类,即按科学的性质和研究领域而划分的门类,学科作为专门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学术探索是其本质特征,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科结构系统内部具有自我完善的趋势和要求.因此,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以知识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是大学学科结构调整的合理选择.

知识本位为主的学科结构调整价值观,既体现在学科本身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化的不断交替演进的特征,故而高校的传统学科更新换代,新兴学科异军突起;也体现为基于建立合理学科结构,完善学科生态体系的学科发展过程.依据知识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是学科保持先进性的基本条件,前沿的突破也就意味着学科的向前发展.科研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和趋势,瞄准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不断促进学科交叉与综合,努力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

1.2 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是指,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认为学科建设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强调的是教育对外部需求的满足.而地方本科院校根植地方、区域,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理应以为地方社会服务为宗旨,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中与地方互惠、共赢,提升高校区域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同时寻找自我发展的切入点.因此,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以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是大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

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价值的日益彰显,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愈来愈受重视,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依据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社会需求牵引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高校要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学科专业结构主动对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专业设置瞄准市场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数以百万、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服务于地方中把地域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把地方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并以此推动地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

1.3 个人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是指,主要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认为学科建设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以达到完善个性的目的.伴随着市场改革,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学生个人的发展被逐渐纳入教育的视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是高等教育固有的基本价值之一逐渐成为共识,即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还要从学生出发,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个人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是大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改革措施已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对个人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的认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习者创造价值,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逐步建立.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价值取向指导下,地方本科院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需要强化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与改革,通过推行学分制,采取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多种措施,以及建立灵巧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度,增强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4].

2 新时期学科结构调整的原则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要求对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上述知识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主和个人本位为主的三种价值取向指导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适应社会需求原则

社会需求是大学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适应社会需求原则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之协调,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科结构及其调整的关键.只有适应和满足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才能得到发展,发挥自身在知识、技术和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学科结构.

不同地方本科院校所在的区域不同,区域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教育发展特点、规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都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对高校的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社会需求,市场导向明显而直接地影响着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用人的需要、就业前景较好的学科专业就会受到高校及学生的青睐,其比例不断增加;而就业前景不太看好的专业,其比例则不断减少.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变化,学科布局主动对接地方优先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瞄准市场职业需求,根据产业链需求组建专业集群,并要打破高校相对封闭发展的格局,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2.2 整体性原则

大学是一个融汇了多学科的学科系统.不同的学科并非绝对割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高水平大学的学科系统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科布局合理,整体优势明显.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结构调整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合理规划.

一是要尊重学科及学科结构自身的内在逻辑,科学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现代学科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特点,科学研究在向纵深的精细化发展的同时,也朝着横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学科结构调整要有利于知识的分化、整合和重组,促进多学科间互补、交叉融合和共生,而学科交叉领域往往正是学科发展的前沿,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改善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的新兴研究方向,以促进学科的向前发展.二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的眼界,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既要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学科基础与学科传统,也要着眼长远发展,正确处理主干学科和辅助学科、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技术性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辩证关系.三是学科结构调整要突出重点,走特色发展之路.一个高校办得好坏,不在历史长短,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就可成为自己所属的办学层次、类型中的一流高校,在激烈的竞争力中赢得未来.斯坦福大学采取重点突破的策略,提出了著名的“学术顶尖”构想,选取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三个突破口,经过重点建设,三个学科尤其是物理学成绩斐然.1952年,布洛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标志着斯坦福大学进入一流大学的行列[5].地方本科院校资源有限,必须要确立重点学科建设策略,大力培育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实行资源配置倾斜,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作用,打造王牌学科和优势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2.3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原则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促使人才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结构调整也只有在可靠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前提下才有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不同,应更加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因此,学科建设要自觉为教学服务,为专业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不断提高专业教育水平,为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的敏感性,及时把最新理论、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经验吸收到教材、教学中来;教学中强调实践性,知行、理实、工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才干与专业技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人文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例如,学生入学之后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参与个人学习计划的制定等;建立多元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积极营造民主、自由、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1〕张紫薇.现代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多元耦合[J].江苏高教,2013(6):74-76.

〔2〕杨山.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与依据[J].教育评论,2008(1):29-31.

〔3〕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5-9.

〔4〕胡建华.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47-49.

〔5〕翟亚军,王战军.理念与模式——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解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17-21.

G648.4

A

1673-260X(2014)12-0217-0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2014SJB729)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特需项目”试点高校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C1-2013Y05-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价值院校
【学科新书导览】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超学科”来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