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德教育研究综述

2014-03-29李占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医者医德文化

李占则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医德教育研究综述

李占则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医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得出如下结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是产生不同的医德教育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医德教育的迷失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是良好医德形成的前期基础;国外医德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研究.

医德;医德教育;医患关系

近些年,医患关系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层出不穷的医患关系闹剧、悲剧中,从专业角度我们不可否认医生与患方在知识信息方面的不对等因素,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来看,医患双方,特别是医生道德底线的迷失成为了这一社会矛盾的主要诱因.医德教育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医学教育课程,旨在指导医学专业学生如何融入职业角色以及如何处理与病人和社会的关系,可以有效增强医师对于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以及面对和处理道德困境与价值冲突的能力[1].医德的建设和教育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值得在实践和理论中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就医德教育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 中西传统文化与医德教育研究

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区性和民族性.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所传承的文化特质亦异彩纷呈.虽然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为世人所接受和认可,但还应看到在文化的变迁和融合过程中深厚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本课题的研究而言,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折射出了不同的医德理念和医德教育.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教育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同步性.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延续是其他西方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归结其根源,儒家思想的“仁、义、忠、孝、礼”成为历代社会成员所普遍遵守的信条,其对于维持既往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后现代社会的当今中国,这一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儒家思想注重“内修”的个人境界升华.儒道思想同样注重的是个人修养问题,也就是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

医者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中国古代的医德传统和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医乃仁术”是古代医德的基本道德准则.通过行医施药来实现济世救人的理想[2].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3].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职业道德上的称谓,但在从医者的行业中却有自律的范式.医者的道德水准与患者生命息息相关.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指出面对患者“不得多语调笑,谈謔喧哗”;到患者家要“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同道之间不能“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訾毁诸医,自矜己德”[4].

在中国传统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师承教育”是古代中医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根本.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表明中医学依赖师承教育形式使先辈的丰富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5].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技能,老师的道德操守也同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中医在医术的掌握上背诵汤头、药性是学习的重要部分,只有熟记于心才能在以后的应用中融会贯通.研读前人的医学经典著作成为独立于师承的重要途径.而在中国的传统医学著作中不仅传授技能,还有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社会文化成分.如孙思邈强调“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张杲强调“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不难看出古代医学注重从医者的文化修养,而四书五经典范在给予医者知识的同时还有道德上的规范.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是医学发展过程中医德教育的无形契约,师承和医学典籍的学习过程是医德教育的辅助成分.

1.2 西方文化与医德教育

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同样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认为中国文化缺乏宗教.在后者看来中国宗教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宗教信仰在西方国家是维持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从研究者的视角来看,虽然因宗教而产生的战争和动乱从未停止过,但宗教对世人的规训作用和对法律制度的健全的促进作用无可替代.在全世界众多的民族中我们很难再找到像中国这样一个在宗教信仰多样化的同时还并存着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社会群体或个体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一直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而缺乏法律和法规的制约作用,而西方文化自始至终都饱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宗教和传统伦理是否为东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并非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但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传承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巫、传教士到医者的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宗教的作用如影随形.《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在中世纪教会培养医生所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社会的发展已将这些曾经的医者与职业和专业相剥离,宗教信仰者所遵守的自律和他律契约并未因此而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以内修为主的自我约束,西方宗教信仰形成的既有自我约束还有因教义演化而来的法律制度.

我们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中国的伦理道德在医德教育中同样举足轻重.西方宗教所提倡的自我规训与惩罚,使得宗教衍生的法律制度的根基更稳固.如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冲击着伦理道德的根基,在此情形下宗教的影响比伦理道德持续的更为长久,毕竟日见道德迷失,未见宗教信仰的衰落.

2 市场经济与医德教育研究

虽然我国已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洗礼,市场经济的道路并未在各行业中与世界完全接轨.日益开放的世界荡涤着不同阶层的思想,多元文化的介入撼动着曾经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借助于新媒体的发展,医患关系的恶性事件不断在发酵.“看病难”、“看病贵”、“收红包”“天价药费”似乎成为医疗、卫生单位的形象代名词.医生已颠覆了传统医者救死扶伤的光辉形象,成为现实社会中矛盾的真正对立体.

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是受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经济水平支配的[6].在追逐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医院要效益、医生要收益、药商要竞争,所有的一切都与经济收入的多少相挂钩.而这一切要由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患者买单着实有失社会的公平,此外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全也为医患紧张关系的加剧埋下了隐患.

市场经济追逐利益和效益本身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单位和个人“唯利是图”并不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抛开医院的宗旨和管理,仅就医务人员而言,社会已经对其付出给予了回报,个别人员还是在经济利益和职业道德的思想斗争中选择了前者.当追逐经济收益成为内部人员的共识,不正之风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激流而下.“吃、拿、卡、要”、“冷漠”、“无关检查”、“多开药、开贵药”等等在经济利益动机的驱使下转变为行为,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传统的仁爱渐渐从心灵的词典中流失.

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职业道德滑坡的问题.如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弱化矛盾,提升医生的职业道德则有待于继续探索.

3 医学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研究

师承教育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主要模式,当代社会这种模式虽然还在小范围内存在,但已经不能够满足医学发展水平的需要.院校教育成为中外医学传承发展的最佳模式.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担当起了医学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发展的重任.院校教育的主要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技能和学科领域上的才能,还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医学专业往往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如人文教育、伦理教育的不足,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缺失.

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务工作的后备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的行风建设及医患关系[7].医德养成教育在学生医德培养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医德养成教育是建立在道德养成教育的前提之下.道德教育的养成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受教育个体道德的成长规律,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优化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8].医德教育的养成与道德教育的养成过程相比渗透进了更多的职业内容,要经过一个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信念、医德行为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过程[9].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对学生医德养成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学生思维方式和看问题角度的改变是教育效果的体现.对于扭曲的或非主流的价值观学生应具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道德伦理底蕴的国度,高尚的道德情操本应成为社会的主流,教师的作用在于示范和引导.医学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并未偏离教育育人的根本,是在融入社会之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面对从医人员医德的迷失,学生的医德教育必然存在诸多的缺失.如何弥补这种教育经历过程的缺憾,值得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进行深思.

4 国外医德教育模式及启示

国外医德教育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追寻和借鉴.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尤其重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主要采取见习、实习和义工等实践方式[1].英国的医德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比较系统.医德教育课程设置由包括医生、护士、牧师、律师和哲学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完成详实报告,并结合若干建议制定规范[10].课程设置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的案例紧密结合,并考虑到了多学科间的交互作用.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强医学院校的医德建设,医德教育不仅针对学生和医务人员,还扩展到其他非医学专业人员,医学院的医德教育仅为医德教育的一小部分,更多方式的医德教育是在医学院以外完成[10].

在表面层次上,英美医德的教育模式比之于中国,教育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更趋于人性化和规范化.在中国强化职业技能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普及,医德教育课程的设置还缺乏强有力的论证过程,人文科学、伦理学、哲学在医学专业或院校的可选择性几乎无从谈起.不能规避中国在医德教育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是要从成功的典范中汲取精华.从教育人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医德教育问题,医学院校或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更为灵活多样,不能局限于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应看到学科间的交互作用,要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改变单一依靠医学院校教育的传统模式,建立和健全校内和校外的共同教育之路.

〔1〕王昕,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01):84-88.

〔2〕杨红.梧桐树下,杏林之中—从东西方医德之差异浅谈当代医德教育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04):267-268.

〔3〕袁维舟.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教育的重要性[J].时珍国医国药,2006(01):139-140.

〔4〕薛芳芸.借古吟今 育善培德——谈古代中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10):49-50.

〔5〕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10):60-62.

〔6〕姜国和.适应社会经济形势 转变医患伦理观念——改善医患关系的现时要策[J].医学与哲学,2002(01):41-43.

〔7〕张丽红,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2010(05):62-64.

〔8〕王金华.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J].理论月刊,2009(12).

〔9〕邹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养成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698-699.

〔10〕熊亮,季春元,黄振元.国外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 (2):218-220.

R192;G641

A

1673-260X(2014)12-0072-03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教学医院医德教育与医德建设问题研究”(NJSY1427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医者医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谁远谁近?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
论医德考评中的自律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