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探析

2014-03-29赵莉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现实道德素养

赵莉莉

(丽水学院 理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探析

赵莉莉

(丽水学院 理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传统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最主要的网络深度用户群体.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逐步暴露出的种种网络素养问题就成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社会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潜在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出发,从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对策进行探讨.

互联网;网络素养;大学生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随之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处于社会网络化的浪潮前沿.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有线网络和计算机之后发展最为普及的网络接入方式,大学生更是成为互联网最主要的深度用户群体.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中言论、行为的影响力将不可避免的对社会以及大学生本身产生巨大影响.

1 网络素养问题概念

1.1 网络社会

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不仅仅是已经由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移动设备所构成的物理网络.互联网在更多程度上成为了由硬件设备、服务和内容提供方和网络用户共同构成的,与现实世界高度关联的虚拟社会空间.虽然其存在形式是虚拟的,但已经是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真实客观存在.从众多互联网企业的爆炸式发展、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甚至是推动某些国家的政权更迭来看,必须高度关注网络空间、网络社会的发展动向.

美国学者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更多是将其作为一种具备社会形态的技术来看待.这个意义上的网络社会“具有适应性且开放性.全面性、复杂性与网络化是它的明确特性”.

同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认为:“网络的真正价值正在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信息高速公路正创造着一个新的全球性社会结构.”数字技术的背后仍是人与人间的关系,网络技术只是作为其中的中介,人与人通过它形成了新的沟通交流渠道.在这个意义上的网络社会更接近于网络社群(cyber community)的概念,更侧重于用户间的社交、互动方面.

随着服务和用户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对现实世界无孔不入的全面嵌入,网络社会的概念进一步趋近于具备现实社会的属性,使用 cyber society更为准确.这个概念已经承认了网络社会具有真实的社会性,而不仅仅是从技术上对现实的虚拟和补充.本文所指的网络社会就是采用这样的定义.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都具有真实的社会属性,两者又都具备各自所独有的特点,同时相互之间具备多种多样的作用和联系.

1.2 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的概念,从网络空间、网络社群到网络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尤其是在网络社群的出现后,用户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发生的社会行为,也应遵循现实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学者胡钦太认为,网络素养的构建要依靠公民的舆论和用户内心的道德、信念来规范和调整.

在界定网络素养的定义时,应注意到,网络素养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社会的空间中,而应是一切与网络相关的言论和行为都应纳入网络素养的范畴.即便这些言论和行为可能是在发生在现实世界当中的,但其溯源和过程涉及到网络社会时,也应纳入到网络素养的范围中.

网络素养应该是人的道德的一部分,也是道德从人的内心外化的一部分,应该从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两方面,对人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起到影响和调节的作用.

现实社会的道德是网络素养形成的基础.现实社会道德通常具有普遍意义,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或多或少大同小异的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引导.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网络社会的成员.这些人具有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双重身份,并且从实际生活的客观情况来说,任何人都会首先拥有现实社会成员身份,而后可能成为网络社会成员.这就决定了网络社会成员首先拥有现实社会道德意识,将现实社会道德延伸到人在网络社会的一切活动中去,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网络素养.

同时,因为具备社会形式和活动方式上的显著不同,例如虚拟性、开放性、即时性和多元性等特征,网络素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现实社会道德的内容.对于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行为方式,就需要有新的规范和意识加入到网络素养的内容中.

1.3 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

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通常都被寄托着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希望.同时,由于客观学业需要以及其年龄特点都决定了,大学生通常都是网络社会的成员,且是网络社会中活动较为积极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具备着较强的波动性,易受到外界影响.网络素养是个人道德的组成部分,如果网络素养建设和引导失当,极有可能造成影响这些作为社会引导力量的大学生道德失范.而从现状来看,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此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与滞后性,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问题值得深入考虑和系统研究.

如果能够通过网络素养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则促使网络社会有序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深度用户群体,不仅具备活跃的思想、好奇的天性、勇于尝试的特点,还在相当程度上引导着网络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节奏.通过对大学生建立适当的网络素养,就能对网络社会其他的构成群体和成员产生引导和示范作用,引导网络社会有序健康发展.

此外,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也能够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信息社会的浪潮不可阻挡,良好的网络素养将有助于大学生个人融入信息化的现实社会.

2 网络素养问题分析

2.1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并不乐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来的网络素养与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程度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些学生甚至差异颇大.

从采集到的数据来看,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素养方面的首要问题是污言秽语.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与同学、朋友、网友的交流中动辄用语污秽,谈论话题低俗,遣词用句中与性和性器相关的粗口频频出现.这些词句的出现并不代表一种敌意或是侮辱,而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达情绪或开玩笑的方式.二是在网络新闻或论坛中发表攻击性或侮辱性留言,并与其他意见不同者互相谩骂.这种谩骂很多时候没有涉及到新闻或论坛帖子本身,而是单纯成为了人身攻击或地域攻击.

其次是频繁浏览低俗信息甚至是黄色网站.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到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在此时对性产生好奇或渴望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性教育一直处于近乎自欺欺人和自说自话的极低水平上,大学生在摆脱中学阶段相对严格的父母管束,拥有互联网这个可以获取相关信息渠道后,往往呈现强势的性心理反弹.同时由于部分互联网站点有意无意的以低俗信息或“擦边球”内容吸引浏览者获益,这一切都造成浏览低俗信息和黄色网站成为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活动内容.

再次是痴迷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聊天.在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和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之后,不少大学生几乎无心学业,而是通宵达旦的玩游戏、交友聊天.网络和计算机从学习和获得资讯的工具变成了玩具甚至是精神鸦片.从 2012年媒体披露的数据中就可见一斑:5所 985院校因无法完成最少学分而留级或无法按时毕业的近千余名大学生中,70%以上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或是社交网络、聊天工具.

这里能直接看到的还只是对学生学业的影响,还有无法直接统计的是由于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和网络造成的生活极不规律、睡眠时间过短、视力下降,还有腕关节、颈椎、腰椎的慢性伤害.这些都会直接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以及健康恶化.

最后是对学业的敷衍和抄袭、剽窃行为泛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曾经使用网络搜索资料来应付本应独立完成的论文或设计.这不仅是知识产权的问题,还体现出大学生作为本应代表国家高等教育水准的群体,对学习态度和学术精神的放任.

2.2 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因素

造成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丛生的首要因素是价值观的混乱.

价值观体现了一个人看待客观事物的方法和定论.它通过人对特定事物的真实评价和行为取向体现出来,代表了人本身的思想状况.大学生本身正处于价值观成型阶段,极易受到网络上包括低俗、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式的,但却是可以动摇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从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口出恶言、散步谣言和虚假信息等都觉得无所谓,这体现出了其价值观的混乱状态,缺乏正确价值取向的现状.

其次是现实社会中道德情感的孤独和冷漠.

大学生的孤独感主要体现在主观上的社交状况处于孤立状态,虽然身边有同学,但却感到与他人存有隔膜或缺乏接触,产生出一种不被环境所接纳的痛苦体验.这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远离家乡,不善交流.在此情况下,孤独感在行为上表现为冷漠.同时会倾向于选择虚拟的网络社会来肆意宣泄自己的情感,或者把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成就或交际当成自身情感的寄托.反之,对现实生活的冷漠随着对网络依存度的上升也越来越强.网络空间成了逃避现实和麻痹自身的地方.

最后是责任感和自律意识的缺失.

从一般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网络社会中的活动具有天然的隐蔽性与解脱感.在此情况下,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淡忘自身的现实处境和状态,出现网络社会中的活动与现实社会中真实个人完全分离的状态——因为网络社会中的活动几乎完全自由而不必考虑承担责任和后果,也不必考虑什么义务.这不仅仅会逐步侵蚀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更有可能消解其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道德.

3 网络素养问题应对

3.1 网络素养问题研究现状

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同步,美、英、日等国关于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 1976年,美国应用伦理学家迈纳就将计算机伦理学作为了哲学下属的一个独立学科,并于 1978年通过《创始者教授计算机伦理的资料》艺术奠定了计算机伦理学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到 1998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就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制定了学生应当遵守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其中信息素养和社区责任方面都体现出了培养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目前以美国为主的网络素养教育模式主要依托大学、社区学校和图书馆作为中心,面向大学生、社区居民和大众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国内相关领域起步于 1998年陆俊、严耕和孙伟平的《网络伦理》一书.随后才逐步以高校学者为主体开展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党中央的提倡下开办的部分宣传网站进行思想政治和网络素养的教育.但是目前主要还停留在理论和宣传的层面,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深入思考.而且在实践层面无法满足网络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3.2 网络素养问题的应对方法

首先,要确立网络素养并不亚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地位这个观念.网络素养是现实道德伴随人们活动空间从现实社会扩展到网络社会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在网络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并不是一套全新的道德体系,而是现实道德向网络社会的延伸和适应性扩充.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是经过了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史的积淀和验证而形成的,具有其普遍性与适应性.而网络素养的形成还远远跟不上网络社会相对于现实社会爆炸式的发展步伐.好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并不完全孤立,在现实社会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大部分在网络社会中也需要遵守.网络素养可以由现实道德扩充而来.

其次,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进行网络素养相关的适应性调整.现有的教育体系在中学阶段过于强调针对高考的备考,似乎六年的中学教育就是为了高考而进行的.除了备考之外的教育内容往往被学校、家长同时选择了忽视.如果学生从长时间高强度的紧张备考中解脱出来——这期间对于其个体的其他需求(例如对于网络的好奇和向往)其实是几乎完全没有考虑的——来到大学的宽松环境中,可以几乎不受限制的接触计算机和网络时,试问,如何能够要求他们具备成熟的心智来正确处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如何能够保证他们拥有合理、正确甚至是最基本的网络素养?

再次,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中一定要有合理的价值观的引导和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不等同于灌输和洗脑,而是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及如何判断、为什么判断一个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在目前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老师缺乏积极性的照本宣科,学生们百无聊赖的敷衍了事.结果就是,教育的时间和资源投入进去了,却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要在网络社会中加强相关互联网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的监管,避免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使用低俗宣传手段来谋取商业利益.以明确的、技术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行为,对于涉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网络访问流量及经济收入的,应该以法律予以坚决制裁.

4 结语

网络社会相比于现实社会发展速度极快,在此情况下,对于网络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素养的引导和规范,对于网络社会健康发展,对于加强现实社会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着手,分析了目前现状不佳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应对策略.

〔1〕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2〕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6.

〔3〕吕耀怀.信息伦理学[M].重庆: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4〕周悟.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TP393

A

1673-260X(2014)08-0019-03

猜你喜欢

现实道德素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漫画:现实背后(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