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值得推荐为“必读书”的英国文学研究专著
——评《英国文学思想史》①

2014-03-29覃承华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思想史莎士比亚

覃承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崇左,532200)

李维屏等.2012.英国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ISBN:7544622975.pp.671.

一部值得推荐为“必读书”的英国文学研究专著
——评《英国文学思想史》①

覃承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崇左,532200)

李维屏等.2012.英国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ISBN:7544622975.pp.671.

1.

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以来,英国文学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以英国文学为代表的欧美文学正式进入我国高等学校课堂,与此相适应的、势不可挡的文学研究也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国内从事英国文学研究的人已经不计其数,有关英国文学研究的著述也为数不少。但是,当前的英国文学研究大多围绕作品的主题、人物、文体风格等微观层面展开,侧重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阐释,往往忽视对其思想(作家及其作品)的系统研究。有关英国文学研究著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是内容重复度比较高,体例总体趋同,风格也大同小异。

英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之一、由李维屏等学者合著的《英国文学思想史》(2012)②(以下简称《思想史》)在众多英国文学研究专著中独树一帜,开创了专事文学思想研究的先河。该书紧扣“思想”这一总纲,既关注作者的思想,更关注作者思想在其作品中的折射,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该书“不仅拓展了英国文学史研究的疆界,而且也体现了文学史研究的分化与转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文学史研究的固有学术范式,以更宽广的哲学、美学、政治、文化和道德视野来考察英国文学的沿革与嬗变”(Ⅵ)。正因如此,我们将其视为一部值得推荐为“必读书”的英国文学研究专著。

2.

《思想史》是各位先生多年皓首穷经、埋头书斋、披沙拣金、潜心研究并精诚合作的一部力作。该书旨在全面梳理一千多年来英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系统阐述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运动和流派的性质与特征,并深入探讨代表作家的创作思想、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在实现这个总目标的过程中,该书重点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英国文学思想史与断代史之间的关系;第二,英国文学思想和作家思想个案之间的关系,第三,思想阐述和问题探讨之间的关系。对这三个关系的巧妙处理不仅体现了两位学者在英国文学史研究领域新的理念和学术范式,更使该书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概括而言,这些特征可分成内容、方法、形式三个方面:首先,内容上以思为纲,述评结合,突出了思想性;以史为线,点面结合,强调了时代性与延续性。其次,方法上新颖独特,彰显了作家作品兼顾的研究新范式;分析论证精辟入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最后,形式上,文笔流畅,措辞精练,妙语连珠,内容充实。

2.1 内容特点

2.1.1 以思为纲,述评结合,突出了思想性

正如书名所示,思想研究是《思想史》的核心,是全书一以贯之的主纲。这种思想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说它是抽象的,是因为它是历代英国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各种思想纷呈与流变的总和,是一种基于不同作家思想的一种亚思想体系。说它是具体的,是因为它首先直接促成了文学作品的诞生,其次它还是作者的一把价值尺度,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标准。比如领悟了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思想,读者就可旗帜鲜明地把握反对神性、尊崇人性、反对禁欲、追求现世幸福等主题。紧紧抓住“思想”这个纲,《思想史》以英国文学思想的绵延相续为线索,以文学运动和流派的更迭交替为框架,以作家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为核心,科学阐发了英国文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与外延,深刻揭示了作家思想与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习俗之间的关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通过注重抽象与具体、叙述与议论两个结合突出了全书的思想性。

首先,注重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全书共分为九章,每章均锁定某一种文学思潮:第一二章集中介绍文艺复兴文学的思想精髓人文主义,第三章是启蒙主义,第四章是各类思想激烈交锋时期的理性主义与感伤主义,第五章是盛极一时的浪漫主义,第六章是猛烈批判现实的批判现实主义,第七章则是传统与现代交融时期的思想,第八章是现代主义,最后一章是关于多元复杂的当代文学思想的总体介绍。这些分门别类的思想或者流派介绍是整个英国文学思想体系中某一阶段的思想类型,是较为抽象的概括。但是,在对这些某一阶段的思想类型进行分析介绍时又离不开具体的作家和作品,因此,作者在每一章均择要介绍了若干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意识,并对重要作家,如乔叟、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狄更斯等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详细具体的介绍。抽象与具体的结合降低了全书的难度,顾及了一般读者的需求,使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可理解性。

其次,注重叙述与议论的结合(叙议结合)。在对那些既定事实,比如对某一文学思潮产生的背景、定义、性质特征、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等内容进行介绍时,作者往往采用叙述的方法全面深入地描述其来龙去脉。但是,呈现上述内容只是目标,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才是关键。因此,作者在编书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一千多年来英国文学思想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何种规律?历代文学运动或思想流派之间存在哪些共性和差异?作家思想的变化同国民意识以及文学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之间有何种辩证关系?”等等。书中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了探索和解答。这些问题是前瞻性的,议论是思辨性的,对准确把握英国文学思想的真正内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1.2 以史为线,点面结合,强调了时代性与延续性

本书作者们从事英国文学研究多年,积淀深厚,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准确把握学术专业化转型的脉动,将研究的镜头从文学历史的宏大叙事推向某一体裁或文类历史的专题研究,在梳理文学专史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的同时,也使得以往英国文学史中那些被遗忘或一笔带过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重获新生,以全新的面貌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385-387)。作者们对英国经典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论全面翔实,总体概述辅以个案研究,史论结合、简繁得当;资料丰富,且研究视野开阔。对于那些举世公认的、引领文学潮流的、风格独树一帜的、引起深刻社会反响的作家,如乔叟、莎士比亚、狄更斯、萨克雷等予以了特别关注。同时,对于那些影响力不大、容易被忽视的“小作家”也不轻易放过,如兰格伦、霍布斯、斯特恩、奥威尔、贝克特等。

古往今来,英国作家派别林立,作品浩如烟海,作家、作品的思想也纷繁复杂。因此一部文学思想研究专史也不可能穷尽古今,面面俱到。而本书在材料的取舍上非常精当,通过以史为线强调了延续性,通过点面结合实现了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线有面有点。“主”即主要内容,“次”即次要内容。“线”是串连整个著作内容的线索,即文学思想的发展脉络;“面”是各个时期文学思想发展一般情况,包括文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点”指的是重点分析的作家思想及其作品思想。概括来讲,该书始终坚持了以“线”为纲,以“主”带“次”,抓“点”带“面”的创作原则,具有脉络明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特征。

总之,全书各章节的划分基本遵循了编年史的时间顺序,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开始历时追溯了英国文学思想的发轫、成长及不同时期的思潮起伏及其突出特点,直至21世纪之初的最新发展趋势。但是,在材料取舍上又有别于以往通史中的按照时间顺序平分史料、均衡勾勒、面面俱到的做法,坚持了时间交错、点面结合,突出了时代性与延续性。这种做法“不仅拓展了英国文学史研究的疆界,而且也体现了当前国内文学史研究的分化与转型”(Ⅵ)。

2.2 方法特点

2.2.1 彰显了作家作品兼顾的研究新范式

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性原则,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

文学即人学,它讲述的是人类自己的故事。英国文学思想首先是英国历代作家其人的思想,作品中或直接或间接表露出来的思想实则是作家本人思想的艺术升华,因此,《英国文学思想史》归根结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也即作家的思想问题。在处理这个核心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既特别注重分析英国历代作家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政治、道德和宗教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又结合其作品对这些思考和见解进行思想个案研究。这种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文学(思想)研究:以往的文学研究大多是围绕作者的作品尤其是其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的文本分析,关注作者本人方面的研究偏少。由于作家在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将自己的形象赋予在作品之中,作品是源于但又高于作者自身经验的一种审美艺术,是其心理活动的艺术升华,因此研究作品的同时也要兼顾作家,揣测作家心理与作品的价值同样重要,只有了解作家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脱离作者自身去研究其作品本身是不完整的。

实际上,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正如厂家及其产品。厂家生产出了产品,购买者可从产品分析厂家,也可以直接了解厂家。同理,读者既可以通过作品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想,也可以直接分析了解作者。可见,作家与其作品联系紧密,文学思想研究必须作家作品兼顾,不能厚此薄彼。

这种由作家到作品,再由作品到作家的研究思路是一种学术创新,彰显了作家作品兼顾的研究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文学思想研究“既有助于了解作家在创作中的思想特征、思想方法和思想变化,又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Ⅴ)。

2.2.2 分析论证鞭辟入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思想史》全书共六百七十一页,只拿在手里便给人一种“此书有分量”的感觉。细读全书,会进一步发现其内容分析论证非常精辟,颇具说服力和启发性,给人一种厚实、沉甸甸的慰藉。比如,第二章将莎士比亚称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典范”。初看该标题并无引人注目之处,因为古往今来研究莎士比亚者均在谈论其人文主义思想,凡是具有一定外国文学常识的人都已经知道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灵魂”,是人文主义巨匠。但是,作者并没有落入传统研究的窠臼,而是旧题新用,另辟新径,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

首先,作者谈及莎士比亚的哲学思想,这是一个目前学界还争论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所反映,并从自然、历史和伦理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不仅对那些持“莎士比亚没有哲学思想”论调的研究者进行了有力驳斥,也强有力地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接着,著作还分析了莎士比亚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意识,认为这种或直接或间接的展现为我们把握莎士比亚的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作者同时认为,“和谐”是莎士比亚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具体表现在意象美、情感美和性格美之中,并最终将其提升至政治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实质上依然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是莎士比亚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精髓”(100),然后用墨如泼地分析了莎士比亚博大精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该章的结尾,作者写道,“总之,莎士比亚的伟大不仅在于其作品,而且在于其作品中折射出的褶褶生辉的人文主义思想。这是这种先进的思想,使他屹立在文艺复兴之顶,矗立于世界文学之巅,成为英国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典范”(120)。这种旧题新用但另辟新径的研究方法,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实,《思想史》一书的优点还体现在其形式上。该书行文十分流畅自然,既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又娓娓道来;措辞相当精炼又略显高雅,做到了能用一个词表达清楚的地方绝不使用两个词,既恰如其分又易于理解。这些风格使其文字极具张力,内容显得充实,读来给人一种厚重的坚实感。如,“英国古代史上有位亚瑟王,据传是威尔士国王,他和他的圆桌骑士们慷慨豪迈、正气凛然、匡世济贫、惩奸除恶”(5);还有“但正是这种泼辣的形象给了她更多自由说话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容易将其归于‘另类女人’的范畴,把她的话语当成痴人说梦”(32);以及“麦克白仪表堂堂,举止高雅,正直、善良、勇敢,时刻铭记着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他驰骋疆场,率领千军万马,内克叛军,外御强敌,为国家、民族建立了盖世奇勋,赢得了包括国王在内的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戴和称赞,成为英格兰国之干将、全国人民心中的伟大英雄”(115),等。全书措词妙语的精妙绝伦之处不胜枚举,鲜明地体现了该书文笔流畅、措辞精练、妙语连珠、内容充实的特征。

此外,全书的文体风格也尤其引人注目。《思想史》虽由多人执笔,但总体保持了笔调一致、风格趋同,实现了一脉相承,避免了大起大落的情况。李维屏、张定铨等撰写的前言和第一章为全书的行文风格起到了引领、定调作用,其他各章的作者基本沿袭了这一风格。这对于由多人合著的著作而言实属不易。李维屏、张定铨以及张和龙等著名的教授和专家将自己长期潜心研究的成果浓缩在几万字中,他们高水平的论析保证了该书的高质量。

3.

总之,《思想史》一书紧紧抓住“思想”这个纲,遵照历史发展主线,运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按照“作家—作品—作家”的顺序深入剖析了历代英国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思想流变。在分析论证过程中,作者通过由分析作家思想到作品思想、再由其作品思想反观作家思想这一路径,始终注重作家与作品、作家思想与作品思想的结合,读来给人一种内容充实,同时又思想性浓郁、启发性强烈的感觉。因此,这肯定是一部值得推荐为“必读书”的英国文学研究专著。

附注

① 本文写就后,根据李维屏教授本人的建议做了部分修改;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②下引此作仅注页码。

(责任编辑 玄 琰)

I109.9

A

1674-8921-(2014)03-0069-03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3.014.

覃承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文艺批评理论、海明威研究。电子邮箱:qchcz@163.com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思想史莎士比亚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溯源研究——回顾与启示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Brief Analysis of Wordsworth’s Conception of Nature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