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反思

2014-03-29胡曈曈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跨文化钢琴主体

胡曈曈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跨文化传播,同时跨文化传播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社会上的文化传播系统平衡运转,协助社会的稳定发展.跨文化传播主要在于人际传播的发展,为文化交流提供条件.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都属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跨越,是以不同的文化环境为基础的文化交流,是不同人群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从西方传人中国的钢琴教育践行的就是跨文化传播.中国的钢琴教育是对西方钢琴教育的植入,将钢琴教育的西方教学方法和内容融入到中国教育之中.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怎样使钢琴教育的跨文化传播更好的符合现今文化的发展需求成为钢琴教育的重要研究任务.

1 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的特征—“主体-客体”思维

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钢琴教育成了越来越热门的乐器,钢琴教学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从音乐课堂到高校音乐的基础学科,到处可见钢琴教育.在长时间钢琴音色、和声、旋律的熏陶下,当我们用钢琴的音质规范钢琴音乐时,在我们的意识中就形成了以西方钢琴音乐为主体的思维模式,其他的钢琴音乐便成了客体.我们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也是在用西方的钢琴文化对钢琴教学进行分析,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钢琴教育中以西方钢琴教育为主体,非西方的钢琴文化为客体的发展模式,这种单向的钢琴文化传播,就是“主体-客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是西方的文化思想,这种模式表明主体的地位,由主体目光看来,其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体.这种思维模式用在钢琴教育中就显得过于单一了,这种单一主体论过于强调主体在传播中的作用,将主体看作是其它传播活动的先导.

钢琴教育中对“主体-客体”的思维方式是对音乐价值观的偏颇理解,也就是以钢琴音乐衡量其他音乐,这种方式使文化传播的分析判断不够准确,对其他文化的否定态度不科学、不合理.在当今社会的很多音乐教育中,钢琴教育都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更多的人愿意学习钢琴,钢琴教育也呈现一派繁荣之景,人们对钢琴有着独特的崇敬心理,而中国的传统艺术民族乐器却很少有人问津.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钢琴的学习才能顺利走上音乐之路,在与传统民族乐器比较之下,便更加看重钢琴教育,形成了对民族音乐、民族乐器的偏颇理解,也就是文化偏见.很多人会偏执的认为传统乐器无法有效训练音乐思维,没有钢琴音乐的音阶复杂,更没有钢琴的优美旋律.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于钢琴学习,钢琴音乐也逐渐成为常见的音乐代表形式,将钢琴比作世界音乐语言.

在主客体模式的影响下,钢琴教育出现了以技术为先导的理论思想,钢琴教育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中,没有形成系统的钢琴音乐理论,一直以“技术之上”为钢琴教育理念,现今的钢琴教育还是注重钢琴技巧性的训练,只靠机械的训练想赢得先机,是不稳固的钢琴技艺.对于钢琴教育而言,不管要强调技巧性的训练,还要了解音乐内涵与音乐背景,只有对音乐内涵和知识足够了解的弹奏者才能弹出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曲目.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衡量钢琴音乐的标准就是西方的音乐技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我国传统的音乐作品是不利的,尤其是对具有中国风的作品,只看重表面现象,而漏掉一些原创的独特作品.这样的钢琴教育方式也可以使学生学到钢琴技巧,顺利演奏西方钢琴作品,但对于中国本土风格却无法正确诠释,使演奏只具有音乐技巧,而没有音乐感情.另外,对于西方的钢琴作品,大多数人会与其他的钢琴音乐作比较,也只是一味的复制模仿.

2 跨文化传播的路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哲学发展的新方向,主张对话、交流和交往.跨文化传播要遵照主体间性原则,将主客体思维转化为主体间性思维,将传播赋予主体间性,形成“我与你”的主体交往模式,传播要在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中进行.跨文化传播中,要以“他者”为基础,理解文化上的共同体,从而明白“我者”与“他者”的不同之处.比如,由琵琶曲改编的《夕阳箫鼓》、由名曲改编的《梅花三弄》都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对于富含中国风的音乐,要用中国的审美和标准进行评判,使钢琴音乐蕴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主体间性是双向的文化传播,不是简单单一的,而是要有一定的交流互动.跨文化传播中,交流互动是彼此间达成共识的最好方式.最好的交流对话形式是以平等的姿态审视对象,建立一个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因此,在钢琴教育中要以平等的文化姿态与音乐文化进行交流互动,这就要排除仅以西方为代表的音乐文化真理.

平等的文化交往活动是跨文化传播的进步之举,有些学生受到长期的西方钢琴教育,就会在他心中形成先入为主的西方文化,将西方音乐作为行为主体,而其他音乐则成为了他者,是不能理解认可的他者.如果将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钢琴音乐与非西方音乐,做平等的互动交流.通过对西方钢琴文化的纠正,确定平等交流的文化特性,纠正主体价值观的偏见,在差异的文化中形成良性文化互补,增进文化理念,在事实基础上发展对话式理解方式,避免钢琴教育的狭隘性和有限性.跨文化传播中要形成平等的互惠式理解,勇于接受不同音乐的差异,从差距中探索自我发展的价值意义.钢琴教育除了西方主体的技术教育,还应当容纳具有中国风的钢琴曲,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在学习交往中,要逐步形成对各种音乐认知的互补.

主体间性思维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了传统的钢琴教学理念,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教育,而是结合钢琴理论教育与实践性教育.音乐文化是在社会文化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始终与文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音乐教育应该归属到文化中进行分析研究,在钢琴教育上,也是如此,让钢琴教育回归音乐文化,而这种回归,不应局限在西方钢琴音乐标准,如果一味的用西方音乐标准衡量非西方音乐,很容易犯狭隘主义错误,没有整体音乐文化的基础,就无法从本质上研究总体的钢琴音乐文化.人类音乐的研究思路是音乐文化的总体结晶,适用于各种音乐文化,同样也符合钢琴教育的发展.在钢琴教育中,都要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去分析理解,无论西方还是非西方,亦或是中国钢琴教育,都要遵循这一点,因为音乐的发展要以相应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为基础,是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音乐教育应该从音乐所处的环境出发,分析研究所处环境的文化脉络,使音乐本身的研究符合总体音乐文化环境,与音乐环境形成良好的呼应,二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音乐的研究不仅仅要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异同点是什么,更要探究这些异同点是为什么,在对其异同原因研究的过程中,探索音乐中的独特规律性.钢琴教育同样如此,不仅要探究学习西方的钢琴技巧,钢琴音乐的文化,更要结合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背景,结合传统民族音乐,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钢琴音乐文化,融会贯通,产生适应本土文化发展的钢琴教育,研究西方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异同之处,探寻音乐文化的异同原因,在研究中发现属于本土钢琴音乐文化的音乐规律和音乐特点.

将钢琴教育放置于音乐文化层面理解,可以为钢琴教育提供更大的研究发展平台,不再单一的从钢琴技术层面理解研究钢琴教育,而是对钢琴教育引入了音乐文化理论的层面,是钢琴教育更具文化艺术性.因此,在钢琴教育中,要将钢琴音乐作品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剖析研究,从文化领域研究钢琴音乐,可以挖掘出钢琴音乐中的深层次文化,对其审美心理和音乐魅力有更加深度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具有中国风的钢琴时,就可以在了解作品基本技法的时候,探究作品中包含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如作品《梦天》,就是民族风格与十二音技法的完美结合;还有作品《钢琴曲三首》,运用民族“五声性”结合十二音技法创作而出的;等等.对于这些融合民族音乐的钢琴曲,就要在了解音乐形态,掌握音乐技法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把我这种钢琴音乐的精髓.所以,钢琴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技法教授,更应该引领学生探索了解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涵.

3 结语

钢琴从西方传入中国,不同的文化,使得对钢琴教育的跨文化传播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在全球化形式的影响下,对钢琴教育的多元文化研究成为其发展主题,从传统的“主体-客体”思维,走向符合文化发展的主体间性思维,才能使钢琴教育融入整体文化之中,从而更好的推动跨文化传播,推动我国钢琴文化的进步发展.

〔1〕王盛.对钢琴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反思[J].音乐创作,2014(01).

〔2〕张向勇.论文化视野下我国当代钢琴教育[J].大舞台,2013(10).

〔3〕胡凌霞.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猜你喜欢

跨文化钢琴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纸钢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