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森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4-03-29代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林森思想教育

代荣

(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林森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代荣

(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一代“平民元首”的林森对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有他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他抱着“树立农村基础,养育民族健儿”的情怀在家乡兴办学校,资助贫困学生求学,以实际行动号召人民发展乡村教育.林森这样重视乡村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因为他把教育看作是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立身立国”的根本,这些思想对我们现代的教育发展仍具有积极启迪意义.

林森;乡村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林森,原国民政府主席,民国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十分重视教育,他指出:“欲使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发扬过去数千年之伟大文明,必须从教育入手.”[1]他特别关心乡村教育事业,并且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后人去效仿学习.

1 乡村教育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含义的界定

1.1 乡村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中国的乡村教育思想最早发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一些列救亡图存运动失败之后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乡村教育”.以知识武装农村,实现农村的富裕以致全国的富强.乡村教育就是提倡和推行发展乡村教育,普及乡村教育,以此来提高农民素质,改造乡村生活.乡村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村民,广大村民都是文化层次比较低,这决定了乡村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1.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现代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代社会环境即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为背景,以现代人的思想状况为对象,以现代社会的新知识、高科技为手段,以现代社会的要求即培育“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为目标,凸显现代社会教育本质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社会群体的德性生命,将“道德”的文化注入到个体中[2],道德品行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教化的过程,造就了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2 林森的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主张平民教育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农民占全国人口80%,文盲则达90%,而且林森就是出生在农村,他深切体会到中国乡村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落后,“我们试问国家稳固的道理何在?简单的答语,就是人民文明的进步.假使一个国家土地很大,人民很多,而这些人民还没有到文明的程度,一些知识都不如人.这样人民虽多,但是没有高深的知识,不能替国家做有用的事业,还是没有用的.退一步言,即使没有高深的知识,也要有普通的常识.假使连常识也没有了,那便是退步落后的民族了.”[3]在这里林森把人民的文明程度上升到整个民族兴衰、国家强大的高度,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是最重要的,人口的质量优劣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林森认为,要想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必须发展教育,“育才即救国之本”[4].林森到过国内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必视察学校,这正是上述思想的集中体现.

林森极力主张普及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他认为中国以前偏重城市教育,而轻视乡村教育,造成中国教育的畸形发展.农民是我国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成分,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林森号召族人“努力乡村教育,使全体民众有受教育的机会.”[5]他指出,“我国教育分为分利教育、贵族教育,此后应力矫此弊,使乡村教育普及”[6].

2.2 重视小学教育与捐资办学

要想使广大民众普遍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先的)首先从小学教育抓起.林森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打不好,上进就困难”.[6,7]为此,林森(有)四次在家乡捐款兴办“凤港小学”.1914年,林森捐资将凤港法王庙改成一所小学,称为“凤港小学”,并将黄兴手书的“国民始基”大横幅镶在相框里悬挂在小学的礼堂上,同时还配了几张历史照片,供师生们参观,使其接受民主教育.此外,林森还购买雪布数十丈,规定所有学生一律去辫,每人发雪布衣料一件,角扣五粒,回去自制成校服,学校免学费,还赠送课本,困难的学生可不用穿鞋入学.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福建一带因天气炎热,很多孩子都不穿鞋子,林森为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同意学生可以不穿鞋子来上课.后来凤港小学曾经一度停办.1917年,林森再次回乡与族人林叔向一道复兴学校.两年后他又为凤岗小学建起三层高的校舍.1923年林森在福建担任省长期间,又在凤岗择地捐资兴建砖木结构五间排教室一座和厨房一间.1934年林森任国府主席期间,他捐资修建一座六间排平房大教室和一座大礼堂,并亲自是手书“私立凤岗小学”横幅及“树立民族基础,养育民族健儿”的联一副.长期以来林森一直关心着这所学校,经常给学校寄钱或者书籍等,每次回乡必到凤岗小学视察.另外,林森在尚干乡码头、禄家乡也捐建小学各一座.

2.3 重视乡村师范教育

要想发展乡村教育,没有一定的师资力量是不行的.林森对乡村师范教育也有贡献.1933年冬林森回闽时,去尚干乡村师范参观,晚宴林森致词说道:“唯在此国难时期,我们应该卧薪尝胆,把一些靡费用于教育上最好.……振兴教育一层,大家先同心协力,将设在本乡之乡村师范建筑及设备助其完成……”林森听说福州省立乡村师范觅地迁移,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地方和现成的建筑可以利用,他就建议将其迁移至尚干,希望乡亲能利用这个机会振兴乡村教育.同年,林森同省主席陈仪、教育厅长郑贞文等到家乡视察,认为可以将陶江书院、陶南书院,以及附近的三座庙宇改建成校舍. 1934年夏季,乡村师范学校就从洪山桥迁到尚干,这所学校设有特科、本科共三班,并指定学识渊博的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的林葭蕃教授为校长,招收闽侯县内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入学,在校学生 100多人.乡村师范课程设有:公民、体育、军事训练、卫生、国文、数学、地理、生物学、劳动、工艺、美术、音乐、教育概论、教育测验及统计实习等课程,每周教学20~36课时.乡村师范在教学上实行教、学、做合一.当时,随乡村师范迁来的还有附小一所,地址设在原贻香家塾.学生招收附近各村民众的子女.省立乡村师范迁来还需一些经费,林森就带头捐钱 1000银元,在他的带动下又募得 3700余元.省立乡村师范的迁移对推动尚干地区各乡村小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现在的闽侯二中. 2.4“一半一半”原则

林森平时的生活非常节俭,对自己伙食的一蛋一菜(当时一枚蛋几分钱)都斤斤计较,但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半点都不吝惜,对那些有困难的学子,尤其是家乡子弟,他慷慨解囊积极资助.其外甥李景禧将东渡日本求学,去找他求助,他欣然答应,即付国币七十元(红券七张)“资景禧为学习费用”,并再三叮嘱勤奋读书.林森捐资办学有着自己的原则,他每一项的建设都只给一半的资金,剩下的一半资金需要乡人自己筹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则呢?林森曾对其乡人说:“余非无力独资办学,盖如此,有二弊:其一,独资建校,此校为私产,余之后人会居功,不利于乡人办学;其二,建校之资,乡人不付,皆求诸我,必所索无边际,不利于适可办学”.[7,8]

3 林森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乡村教育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林森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我们有莫大的启迪与思考.

首先是教育平民化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镇化正在迅速的迈进,然而在中国的人口比例中还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还是占很大一部分.乡村教育另一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平民教育、平等教育.我国 21世纪初大学教育实施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平民化、大众化.在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服务农村、服务人民的意识.林森的这种“平民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育要注重广大平民的教育,将广大的平民放到比较重要的地位.纵观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最高的地位,在当前社会又重申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正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林森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林森之所以重视乡村教育,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乡村教育的不足,在当今社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乡村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至少与城市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发展是包含乡村在内的城乡共同体的发展,而乡村要想快速发展只能靠乡村教育来实现.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的战略性决策,把教育摆在首要的位置.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镇化的发展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乡村顺利向城镇化转型首先要考虑教育问题,而乡村教育优先的发展是从广大的民众的基础教育开始,基础教育必先从儿童教育抓起.在我国有些偏远地区的小学教育问题仍然很突出,例如:教师知识老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乡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当前国家还应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扶持力度,农村正需要一批奋发有为、视野广阔的优秀知识分子向其注入新的活力.在当今就业大军扎堆大城市的形势下,应该要看到乡村这块空白地,要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到乡村择业.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给乡村注入新的力量,这些优秀知识分子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将农村学生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和谐统一,最终促成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在当前我国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乡村教育力量非常薄弱,迫切需要一批有真才实学又乐于奉献的知识青年充实教师队伍.

第三,“授之以渔”的自立精神.现代高校思政工作除了让学生在政治上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上要让学生学会自强自立.林森的“一半一半”教育原则对当今的大学生有极大地启示意义,现代大学生在校园主要以学习为主,但也不能一味的依靠父母,也应该向步入社会的方向迈进,毕竟未来的路还是要靠自己前行,应尽早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大学生在经济方面也可以自食其力.大学生不同于小学、中学阶段,他们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所以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要适当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同时经济的自力更生也可以带动个人素质的自立自强,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自立自强,且自立自强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是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林森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大公报,1933-3-13.

〔2〕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武汉大学,2004.

〔3〕台湾国史管,等.林公子超遗集.152;林友华.林森评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312.

〔4〕台湾国史管,等.林公子超遗集.353;林友华.林森评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312.

〔5〕大公报,1933-11-5.

〔6〕大公报,1933-11-5.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闽侯县委文史资料室.闽侯文史资料(第一辑).148.

〔8〕台北市林森县文教基金会.林子超先生纪念集.台北,1992.160.

D64

A

1673-260X(2014)09-0173-02

猜你喜欢

林森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路踽踽独行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