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学术期刊编辑的作者意识

2014-03-29周巧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意识

周巧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 130032)

谈学术期刊编辑的作者意识

周巧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 130032)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贯穿于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的整个过程,认真做好作者工作、加强编辑的作者意识,对于进一步扩大作者资源、提高期刊质量以及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学术期刊;作者意识

作者是出版活动的基础资源,是出版链条中最初的一环。作者的作品是编辑、出版、发行这一过程的先决条件。编辑工作是将作者创作的作品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进行学术交流,编辑是作品的审查者、把关者和加工者。编辑与作者之间应为互助合作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将作者的优秀成果完美地展现给广大读者,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为读者提供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优质作品。学术期刊刊载的文章,多为各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文章的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师、研究学者、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等。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应加强作者意识,将自己定位于为作者服务,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并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对作者给予指导,凭借知识载体的期刊,将具有较高思想性、科学性的学术论文及科研信息传播开去。

1 作者创作是编辑设计与组织作品的源泉

一部作品的形成与传播,以及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作者与出版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是作品的原始创作者,出版者的主体为编辑。当作者将手稿交给编辑时,这时的手稿可称之为半成品,其经过编辑的设计与加工后,最终与广大的读者见面,编辑的作用就是将半成品进一步完善与升华,当然没有作者的原稿创作,编辑工作将成为无米之炊,可见作者的创作是编辑设计与组织作品的源泉。编辑工作的设计与组织功能体现为策划和催生作者创作活动,成为保证出版物顺利发行的前提条件,学术期刊更是如此。学术期刊不同于大众媒介,与时尚、娱乐、新闻等期刊报类相比,其有着更为严谨、更为严肃的信条,还因为学术期刊的创作者与受众人群的特殊性,还因为学术刊物所刊登的内容需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由此对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要求就更高了,更要加强编辑的作者意识。编辑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发现作者,美国资深编辑格罗斯曾说过:“最好的编辑”应“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方面可以通过与作者约稿来完成,可以说学术期刊是学科的信息集散地,每一位编辑在学术科研动态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能够较确切地掌握学科带头人、学术专家等的最新信息,这有利于与作者取得联系,向他们约稿。在这一过程中,编辑要秉承虚心请教、认真学习的诚恳态度。并且,在文章的立意以及写作方向等方面,可与作者进行商榷,以期让作者达到最高的写作热情,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也为期刊提供了优质的稿源,提高了学术期刊的知名度。

2 充分发挥编辑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的优化作用

作品的创作,它的主体无疑是作者而不是编辑,然而,编辑对推动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保证并提高作品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作者创作之前,编辑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对读者受众、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学术动态走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将此与作者进行交流,帮助作者找到最佳的创作切入点。

由此编辑的介入,有助于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加强创作的针对性,提高作品的质量。其次,在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中之后,编辑不能只作旁观者,应适时与作者一起展开观点的探讨,精心研究作品的结构组成。作品创作过程有时是长期且艰难的,作者对此付诸了大量的心血,因此编辑对待作者要拥有热情和执著,坦诚地提出观点和建议,不强加于人。最后,作品完成之后,编辑可作为第一个读者,对作者的手稿认真地审读,并联系对口专业的外审专家进行外审。对于可以接受出刊的作品进行优化,通过认真的整理与加工,弥补其存在的疏漏和不足,使其更加完善,精益求精;对于尚不够成熟的作品,编辑要提出退修方案,尽量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时一个作品要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优秀的能够出版的文稿。从作品创作开始,到对作品的审读,直到最终作品问世这一过程中,作者是文稿的第一要素,在整个文章写作中充当主角,编辑应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对作者给予帮助,增加作者意识。

另外,学术期刊编辑也要加强群体作者的意识,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具体体现在期刊栏目的选题策划上。随着办刊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期刊都有着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和专业审稿团队。编辑可根据专业学术发展动态,通过约稿等方式,安排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专栏,将常设专栏努力办成特色栏目,并按照最新的前沿问题或实际研究需要开设热点专栏。凭借编辑对作者的专业特长、创作风格以及栏目计划等的掌握,选择与哪些作者建立联系。这样可以使学术类出版物在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从而打造有专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保证出版物的高质量与期刊自身的出版风格。

3 加强作者的保护意识,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其中,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互助合作关系的最好体现,编辑应树立“为作者服务,维护作者权益”的意识。加强作者的保护意识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在精神方面,作者的合法权益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者享有作品署名权和作品完整性保护权。在文章中,关于作者的署名问题应该完全尊重其本人的意愿,如署作者本名还是笔名、多名作者的先后排序、作者所属单位名称和顺序、作者简介内容等问题,都要遵照作者的决定,编辑不能随意更改。对作者的文章要严格遵照三审制度,编辑的修改一般限于文字和格式的纠错等,而对文章某些观点或结构等较大的改动,则需要编辑与作者取得联系,由作者本人修改,或征求作者同意后由编辑进行修改。而对于那些观点模糊或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务必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各地各民族的约定俗成的习惯等,与作者商榷后再形成文字。目前,几乎所有学术期刊都在进行网络传播,编辑在纸质期刊发表后,会将期刊电子版上传至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学术期刊网上。而这一行为是需要得到作者的授权的,因此在文章刊发前,或与每位作者签订相关协议,或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声明,注明如“本刊已许可某电子期刊社在某网络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上述声明”的字样。在物质方面,学术期刊社应按照标准向作者支付稿酬,并为作者邮寄规定数量的样刊。

另外,加强作者的保护意识,还体现在对作者未出版的手稿的保护上,注意对作者某些未公开的学术成果进行保密。作者将原稿投到编辑手中,编辑会在第一时间进行重复率检测和初步审读,然后再由资深编审或有资格的外审专家进行复审和终审,最终确定作品是否可以刊用。确定能够发表后,将文章进行细致的加工,再经过排版、校对、整理、定稿、印刷等一系列出版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人员要自始至终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负责,保证最后问世的作品具有独创性,由此维护了作者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学术期刊出版发行过程中的最基础的,亦是最重要的关系,编辑与作者之间是否能够友好沟通,编辑是否能够树立起作者意识,是期刊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作为学术期刊编辑,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理解学术论文的真正内涵,准确判断其学术价值;同时,要恪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本着“为作者服务”的敬业精神和办刊宗旨,尊重作者及其劳动成果,在作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编辑形象。以期扩大优秀的作者队伍,增加优质的稿源,不断地提高期刊的办刊质量,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1]林敏.编辑的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39-142.

[2]姜联合.编辑肩负培养作者的任务——兼谈编辑为作者提供学科研究动态的体会[J].编辑学报,2002(2):124-125.

[3]周巧姝.编辑信息化建设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6-138.

2014-05-02

周巧姝(1976-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从事编辑学与应用数学研究。

G232

A

2095-7602(2014)04-0197-02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意识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