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如何做好高校教学改革工作

2014-03-29江玉贵徐全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院校思想

江玉贵,徐全友,江 昊

(1.重庆通信学院,重庆 400035;2.重庆市第一中学,重庆 400030)

探析如何做好高校教学改革工作

江玉贵1,徐全友1,江 昊2

(1.重庆通信学院,重庆 400035;2.重庆市第一中学,重庆 400030)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需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牵引,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突出个性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期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教学改革;教育思想;学科建设;个性教育;校园文化

1 深化教学改革的灵魂支柱是先进的教育思想

先进的教育思想,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实践,从事教育实践;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加有效;有利于人们合理预测未来,勾画教育发展的蓝图。任何院校要想成为一流水平的院校,首先其教育思想应该是一流的。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巩固,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事业取得重要进展,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还未完全确立,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仍然在束缚我们的思路和行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只能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逐步解决。实践证明,教学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就越需要科学的的教育思想作指导。任何院校的发展,如果没有科学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在低水平上徘徊。硬件建设是办学的基础,设施设备是必需的,但是我们目前更需要的是对院校自身发展的科学定位,对办学方略的正确选择。定位是发展之纲、成事之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部署,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促进内涵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质量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评价标准。这一要求为各类院校在改革创新和生存发展中科学定位提供了依据。高等院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教学改革要把确立科学正确的教育思想摆在首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搞好规划设计,确立发展目标和长远走向。

2 深化教学改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改革深入到一定的程度,要有突破性进展,必须要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来牵引、带动和支持。以社会需要为牵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是教学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但在实践中以社会需要为牵引,学科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政策的倾斜导致教师的注意力偏向了后者,学科建设的重点不是教学而是科研。从教学改革的角度而言,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社会需要牵引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联系,使社会需要与学科建设在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专业改造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相统一,学科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相融合,决定了专业改造的基础和专业课的教学水平。院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滞后和专业改造进展不大,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社会需要没有发挥牵引作用,学科建设没有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目前,有些院校对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认识还不到位。较长时间以来,学术活动往往被界定在从事科研工作上,以研究成果的档次和发表文章的多少为其基本评价标准,学术水平体现在科研工作中而不是反映在教学工作中,造成科研学术与学科建设脱节、职称评审与教学工作分离,严重影响一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那些认为教学工作不能体现学术水平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因为真正在教学上特别优秀的教师,在学科专业领域也一定是有很深造诣的。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但从具体实践上看还只停留在口头上。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能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深化教学改革给素质教育赋予了全新内涵,它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并且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发展进步。

3 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是加强教学配套建设

教学配套建设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分化综合,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院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安排课程,有效组织教学迫在眉睫。教学改革客观上要求课程改革不应简单地增加课程门数,换一换课程名称敷衍了事,而应该将新的知识内容和要求与原有课程加以整合完善。如果一味强调用分散的课程去解决这些本来有着相互联系的内容,只会加剧课程与学时之间的矛盾,进而肢解知识结构,涣散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教育实践证明,在教学方法上,那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同志不一定就能“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搞好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自觉、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人格自尊、择业自信的“五自”能力是社会赋予院校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与参与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教授行为和学习行为共同构成同一教学过程的两翼,发挥着不同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而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和主体行为的养成与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直接联系。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学的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的任务,更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主体行为的体现是激发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动力和源泉。

4 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是个性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院校在教育目标上必须承认差异性,必须反映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发展的要求。学生在智商情商、技能体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表现在兴趣、爱好、专长、性格、气质、个性特点上。这些差异,反映在个人实际需求和实现自身发展上也表现出多样性。因此,院校在教育目标上也应突出多样性。这里强调个性发展是在不违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不良个性。对于教育主体而言,个性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鼓励学生各显其长。教学改革应该突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要求,突出个性教育,鼓励猎奇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实际上它是指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情意、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等。其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既是改革的难点,也是培养的重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能力就是劳动创造的能力。从现实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院校教育的一个弱项。究其原因还在于重视学生共性,忽视学生个性;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开发;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制度、培养方式、考试方法、评价标准和就业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问题和争议中启发培养创造性思维,寻求解决经济社会建设难题的方法,增强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深化教学改革的崇高境界是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体系和服务目的,其核心是院校精神;重要的属性不是娱乐,而是传承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它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体能技能等素质协调发展。一所高校,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血脉和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创新力和生命力。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凝聚人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院校的自身发展。因此,院校一定要大力加强有自身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培育科学精神和良好风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把好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制度、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虽然校园文化的力量没有实践实验那样直观可见,没有技能体能训练那样紧张有序,但却能改变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归属,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创新思维、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总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创新的需要,是高校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境界。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卓,徐世全.跨世纪军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处[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4]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14-03-01

江玉贵(1959- ),男,重庆人,重庆通信学院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4)04-0118-0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院校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思想与“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