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路径选择

2014-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梦第二课堂高校学生

徐 英

(长安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路径选择

徐 英

(长安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引起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将“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高校要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新生教育与毕业生教育相结合等六个基本路径的具体实践,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践行“中国梦”的系统工程。

“中国梦”;高校;学生工作;路径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1]此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分别下发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和《“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方案》。通知要求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统论述,使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及实现路径,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校稳定与发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有益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深化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将围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六个基本路径来探讨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

一、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为抓手,从理论与实践二元维度把握“中国梦”的理论内涵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仅依靠第一课堂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弥补第一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漏洞。

(一)以第一课堂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为主渠道,使大学生真正把握“中国梦”的理论内涵

当前大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成为当前和今后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教育教学中,让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坚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1]。学校、课堂、教材是高校宣传“中国梦”主题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以第一课堂专业课教育与政治理论课教育为关键,使大学生真正把握“中国梦”的理论内涵[2]。在“中国梦”教育中,自觉树立“我的梦”,把“我的梦”与“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青春智慧。

(二)以第二课堂为补充,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国梦”的理论内涵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两者共同构成高校学生工作育人的有机整体。将“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离不开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层面上的阐述,同时,也必须把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其中,深化和巩固第一课堂的教育成果。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必须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不能把自己的目光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在大学阶段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树立三观,创造属于自己的梦[1]。高校学生工作要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与创业、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国梦”的理论内涵。

二、抓住入学与离校的关键节点,加速“中国梦”融入进程

新生入学与毕业生离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两个关键性节点,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成败。将“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要把握住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两个关键节点。

(一)将“中国梦”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实现新生的角色转换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开端,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起点就是将“中国梦”融入新手入学教育,“中国梦”融入新手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效果。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开展入学与适应性教育、国防素质与养成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学风建设与学务指导教育、成长与发展教育、奖励与资助教育等活动,将“中国梦”自觉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全过程,弥补基础教育阶段自身存在缺陷,使广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全新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实现新生的角色转换[3]。

(二)用“中国梦”指导毕业生离校工作,实现毕业生的文明离校

毕业生离校前是毕业生行为失范的高发时期,各种不文明离校现象屡屡发生。各高校学生工作者殚精竭虑,精心组织设计各类活动,防止不文明、不安全等现象的出现。新的形势下,要用“中国梦”指导毕业生离校工作,开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用“中国梦”感化毕业生的复杂内心,指引毕业生的前进方向,感恩回报母校的培养之情,使毕业生自觉地把自身的行动融入到实现“我的梦”和“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三、实践中提升对“中国梦”的再认识,奉献中自觉献身“中国梦”

(一)开展社会实践,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再认识

“中国梦”提出以来,社会各界掀开学习热潮,对“中国梦 ”从不同侧面进行了阐述,特别是高校将“中国梦”引入教材、课堂、教学等环节,加深了青年学生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国梦”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中国梦”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育人的实践载体,是推动“中国梦”融入高校学生工作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学生要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勇于到西部偏远地区、贫困农村等艰苦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起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教育目的。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再认识,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开展志愿服务,志愿奉献点燃“中国梦”

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新尝试,也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工作要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新模式,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典型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积极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学生志愿到西部偏远地区参加支农、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西部中建功立业,砥砺品行,磨练意识,增长见识,密切与基层群众的关系,掌握处理群众问题的方式方法,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好为将来服务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依托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中国梦”为导向的正能量

(一)把“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文化育人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充实精神生活。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推动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青年学生、凝聚青年力量、激励学生奋斗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二)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营造学习“中国梦”的氛围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要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传播正能量,开创学生工作新模式。高校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用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4]。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要更加突出新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用新媒体凝聚“中国梦”的正能量,营造学习“中国梦”的氛围, 把学习“中国梦”贯穿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过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导向。

五、加强党建和典型培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用“中国梦”推动学生党建工作,夯实实现“中国梦”的青年基础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性工作,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扩大党的青年学生基础。在全党全国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逐步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需要一批又一批终生为之奋斗的先进分子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追求与努力。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员的质量,吸收更多优秀的青年学生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汇聚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与智慧。

(二)关注典型学生群体培养,形成学习“中国梦”的群体示范效应

典型学生群体培养是 “中国梦”融入高校工作的客观需要,是高校弘扬中国精神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形式。典型学生群体是践行“中国梦”的典范,是实现“中国梦”转化为“我的梦”的先锋,也是促使“中国梦”转化为“我的梦”的中介和桥梁,其具有示范效应、思想引领的积极作用[5]。大学生会自觉地向身边的典型学生群体学习优良品质、崇高的理想信念,顽强拼搏的毅力,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中形成“我的梦”,用千千万万个“我的梦”共同编织“中国梦”。高校学生工作要把“中国梦”融入典型学生群体培养,选树先进典型学生,重点关注少数民族骨干、优秀学生干部、创业典型等群体,培养一批优秀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形成学习“中国梦”的群体示范效应,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

六、建构资助与就业衔接体系,助推“大学梦”与“就业梦”

(一)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助圆大学梦

“中国梦”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不同群体对其有着不同的阐释。学生眼里的“中国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学梦”。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圆学子“大学梦”的助推器,高校学生工作要围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资助更多家庭贫困的学生,更加关注特殊家庭学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等弱势群体,使受资助的学生在资助中接受感恩教育与追求卓越的教育,牢记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实现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二)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助推“中国梦”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梦”,才能进而实现各种梦想,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高校学生工作要创新大学生就业机制,打造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大学生就业信息,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指导、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帮助,鼓励大学生创办更多的成功企业,培养与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青年学生要敢闯敢干,在就业与创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在实现“就业梦”中助推“中国梦”。

[1]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王建利,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3]白华,刘艳艳.从三个维度审视大学新生教育体系的构建[J].当代青年究,2011(3).

[4]格日乐图.“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5]周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J].人民论坛.2012(8).

2014-01-06

徐 英(1989- ),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5

A

2095-7602(2014)03-0190-03

猜你喜欢

中国梦第二课堂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