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心理因素分析

2014-03-29祁洁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祁洁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心理因素分析

祁洁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汇总了大学生毕业前后、择业阶段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其心理原因及影响因素,旨在帮助广大毕业生能顺利地完成从受教育者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择业;就业难;心理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发展又处于规模巨大的转型期,经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仍处于不发达的状态,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与国际接轨后,受贸易壁垒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就业负荷不断加重.随着全国普通高校连年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有212万,2006年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2010年635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党、政府和社会十分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社会各界也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基数过大;高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等有待于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长期存在,难以缓解.

打铁还得自身硬,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是就业难的内因,是根本原因所在.能力不足是大学生素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也就是说,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而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素质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为16%-25.40%,并呈上升趋势.也有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80年代为23%,90年代为25%,目前已高达30%以上.除去这些明显的心理障碍行为,心理素质问题几乎是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导致了大学生能力低下,与社会、用工单位的需求连接不畅,甚至脱节,从而造成就业难现象的普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后求职阶段出现的多种问题.

(1)焦虑: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自言自语,烦躁等.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就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尤其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性格内向、有心理缺陷、学习成绩欠佳、爱虚荣、有强烈的出人头地愿望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身上表现更为突出一些.

(2)失眠:主要表现为睡不好,多梦,由于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而导致眼圈发黑,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

(3)饮食不调:主要表现为没有胃口,不思茶饭饮食不规律.

(4)情绪一反常态,平时比较开朗的人,有时不声不响,或呆坐,或无意识地做一些动作,甚至机械地重复做一些事情.

(5)破坏欲:对公共财物进行破坏,,乱刻乱画,虐待动物,或对他人的财物,尤其是比自己优秀的,找到较为理想工作的同学的财物,进行破坏,藏匿或恶意丢弃等.

(6)发泄欲:在互联网上发表偏激,下流的言论,或对他人、学校、社会进行攻击,谩骂.或用床单、横(竖)幅书写低俗下流的标语.

(7)懦弱:平常就比较内向,或期望值过高,而实力不济的大学生,在参加用人单位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或是在生人面前不敢抬头,说话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唯恐一句说错,一个问题答的不好,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形象,事后又总觉得自己表现不好而奥悔,长时间不能自拔.

(3)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长相平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自卑感油然而生,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乏信心和勇气,对就业悲观失望,这不仅阻碍了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9)自傲: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目空一切,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较大的距离.

(10)身体不适: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生理反应.毕业前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因此容易导致出现一些身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干舌燥,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

以上症状,并不仅仅是大学生毕业求职时段的表现,在平时的大学生活中也有表现,只不过在他们毕业求职时集中出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大学生在毕业择业时段的种种行为,反映出他们的各种心态,具体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面子心理:讲面子是中国人的痼疾,由来已久.一般认为,讲面子就是指一些人本来不具备某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但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恭维、尊重,有意表现出与社会、与他人期望相一致的行为.

在目前社会上,或者说在大学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中,流行着一些不切实际的看法,他们把工作、行业等分为三六九等,相应地,人也分为三六九等,处在顶端的是能到国外“留学”、“深造”,然后定居在国外,取得绿卡资格,若能移民则更佳,成为“人上人”,博得别人的仰慕.次一级的就是到外企,也能取得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其他的还有就是向往大城市,将城市也分为一二三类,以能跻身大城市为荣.

还有就是工作性质,如果能谋到一个白领,那么就能成为同类人中的佼佼者,就有了在同学、朋友、亲属面前吹嘘、炫耀的资本,就能得到他人羡慕或者嫉妒的目光,在心里得到极大的满足.

有些人是挫折而导致的逆反,如一些出身贫寒的大学生,总是不切实际地想出人头地,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来发泄对以前挫折的报复.

(2)盲从心理:盲从心理是个体屈服于大众、他人、或社会的舆论的压力,其认识和行为盲目趋向于别人的期望,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心态,单纯追求在思想认识和言行举止上跟别人保持一致.这种心理行为为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比较突出,在大学生择业时,这种心理现象也比较突出,比如有人说在某个大城市好,许多人就一窝蜂似的去这个大城市,有人说IT行业赚钱多,大家都去IT行业求职,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看自身的素质和特点,完全是一种随波逐流的行为,这就是盲从心理在作祟.

(3)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有较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知识贫乏,能力不强,拙嘴笨舌,甚至自己长相、穿着等不如他人,而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这类人从小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内心不善交流,缺乏信心等性格特征.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遭受过挫折后,如被别人讽刺挖苦、恋爱过程中被甩,或追求遭拒等,都会加剧他的自卑心理.

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低等、配角的位置,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深感自己渺小可怜,遇事没主见,在求职过程中,在与他人同台竞争时,如果发现别人比自己高大英俊,口齿伶俐,或是出身名校,外表光鲜等,就会丧失信心,甚至消极避世.

(4)急功近利的心理:一些大学生的内心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自己一出校门就可以一步登天,不需要经过奋斗,就一下子登上成功的顶峰.

这部分人内心多是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事物,因此获得金钱的多寡、快慢是他们心中关注的焦点.

(5)依赖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表现为过分地依赖组织(如学校、团委、政府等),依赖求人(亲戚)、依赖朋友和他人,指望通过外力来安排好自己的未来.这部分人没有独立性,没有主见,不能有计划地做好自己的事,这种处事方式使其越来越懒惰,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6)极端心理:此处的极端心理是指走向两个极端的心理状态.

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忽左忽右、飘忽不定的情绪.求职前,踌躇满志,心高气傲,不顺时,就情绪低落,或丧失信心、或怨天尤人.一会儿想干这,一会儿想干那,一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主观地认为有希望时就心情大好,看什么都顺眼,常常用傲慢、轻佻的姿态去俯视别人,举止言语中带有高人一等、幸灾乐祸的味道.一旦得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就心情烦躁,认为用人单位有眼无珠,能得到到那些工作的人是投机取巧,常常把用工单位的不满,转化为对学校的不满、对同学的嫉妒甚至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认为自己一切的不顺都是社会“不公”造成的.

(7)逆反心理:由于大学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世界观的扭曲,形成了偏执心态,具体到就业方面,常常使他们显得格格不入,不能适应.

由于长期形成的学校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模式,使得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容量小而且脆弱.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被忽视或被变相纵容,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集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更多地也是关注那些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也反映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择业能力和加强择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大学生本人要提高心理素质,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记住“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和创业,顺利完成从受教育者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2013年700万大学生毕业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N].京华时报,www.people.com.cn,2012-11-26.

〔2〕“最难就业季”.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大考”[N].陕西日报,www.people.com.cn,2013-07-04.

〔3〕储克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王洪呜.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评论,2004(6).

〔5〕赵青凌.大学生就业难同题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4).

G44;G656

A

1673-260X(2014)02-0191-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