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中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2014-03-26蒋佑升胡广健陈俊柱冯锡光

创伤外科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椎间隙椎板硬膜

蒋佑升,胡广健,陈俊柱,唐 俊,冯锡光

采用后路脊柱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手术方式,既能较彻底地解除神经根受压,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腰椎的力学稳定性,逐渐被临床医师所接受并得到推广和应用。然而,由于镜下操作的限制,同时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又给医生带来许多限制,使用不当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正确认识和处理其相关并发症,对提高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2003年7月~2012年6月所行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中并发症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男性84例,女性42例; 年龄25~83岁,平均41岁。患者均有明显的下肢放射痛及(或)麻木,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术前腰椎X线片、CT和MRI检查无腰椎不稳和滑脱。病程5个月~31年,平均3.7年。CT或MRI检查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发生在L2~32例,L3~412例,L4~577例,L5~S135例。其中中央型突出23例,旁中央型突出56例,外侧型28例,极外侧型12例,游离脱垂型7例。合并纤维环钙化9例,合并椎管狭窄23例,合并侧隐窝狭窄9例。表现为腰臀部疼痛91例,腿痛35例,合并下肢麻木89例,足下垂1例。

2 手术方法

患者硬膜外麻醉,俯卧位,腹部悬空,屈髋屈膝位,定位针于病变间隙棘突旁0.5~1cm进针,穿刺到达椎板下缘,C型臂X线机透视验证定位准确后,纵形切开皮肤2cm,置入工作通道,咬除部分上位椎板下缘及部分黄韧带,仔细辨认硬膜囊及神经根,牵开保护神经根,确认突出的腰椎间盘后,切开纤维环,取出髓核组织,如有侧隐窝及根管狭窄,扩大神经根管,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加压冲洗手术间隙,将残留的髓核及骨屑、凝血块冲出,术口放置胶片1条引流。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按以上步骤另作手术。

术后第1d即可带腰围起床及大小便,早期腰背肌活动功能锻炼,正常情况下术后5~7d出院。

结 果

1 术中并发症情况

10例中转开放手术,116例完成镜下操作。其中椎间隙定位错误9例,经C型臂X线机透视重新准确定位; 1例因扩张管插入过猛、过深致马尾神经损伤,后转开放手术进行探查; 术中辨认不清,操作不当,咬除黄韧带过深致硬膜损伤、脑脊液漏8例,2例硬膜损伤小,未予修补,完成MED治疗,术后2d脑脊液漏停止,6例转开放手术进行硬脊膜修补; 损伤椎管内静脉丛6例,3例椎管内静脉丛损伤出血止血后完成MED治疗,3例经电凝、棉片等止血仍出血不止者转开放手术。

2 术中并发症原因与处理

2.1椎间隙定位错误 出现9例。椎间隙定位错误主要出现于开展MED初期,依靠解剖关系定位导针未能准确置放于腰椎间盘突出间隙,放入通道管后,工作通道偏于椎间隙上下或偏于椎间隙内外,术野暴露受限,操作困难,使手术无法进行下去。术前需仔细查阅术前X线片、CT及MRI,了解有无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变异。所有病例经C型臂X线机透视重新准确定位。术中准确定位是MED手术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确认定位导针准确定位后方继续下一步操作,否则可导致手术失败。

2.2马尾神经损伤 发生1例,后转开放手术并探查马尾神经。发生原因为首次插入扩张管时用力过猛、过深所致,扩张管穿过黄韧带与硬膜,损伤马尾神经,造成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插入扩张管时切不可盲目自信,必需准确把握插入力度与深度,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2.3硬膜损伤 损伤8例,3例与器械开窗时操作反复多次进行有关,5例与咬除黄韧带及上方椎板下缘时咬除过深有关。2例硬脊膜撕裂损伤小,未予修补,用棉片保护后完成MED治疗,术后2d脑脊液漏停止; 6例硬膜撕裂较大,马尾神经外露,后转开放手术进行硬脊膜修补。硬脊膜撕裂通常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操作不够耐心与精细有关,由于MED镜下术野小而深,发生硬膜损伤后修补较为困难,因此术中要有足够的耐心,精细操作,小心分离,特别是在操作不够熟练、局部椎间盘明显压迫后突以及伴有黏连时更应如此。

2.4椎管内静脉丛出血 出现6例。器械操作反复多次进行,或咬除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显露腰椎间盘时,均可导致椎管内静脉丛破裂出血而造成术野不清,这也是造成MED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组3例椎管内静脉丛出血,通过电凝止血,继续完成MED手术,另3例经电凝、压迫止血仍不止者,中转开放手术。减少椎管内静脉丛破裂出血关键还在于术中精细操作。

讨 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技术手术环节较多,对设备依赖性更大,对手术设计要求更高,对患者适应证选择更严。虽在某些并发症(如失血、伤口感染、腰椎医源性不稳等)发生率比开放椎板切除术低,具有软组织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但由于微创和镜下操作的限制,术野小而深,器械开窗时操作反复多次进行,或者镜下硬膜囊、神经根及周围解剖关系辨认不清,或者“手眼不能合一”,极易导致硬膜撕裂、术中出血、损伤神经根等并发症发生,且处理困难,微创手术未必安全[1]。Teli等[2]研究显示微创术中硬膜破裂等的风险相对较大,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其产生的并发症可能并不比传统开放手术少[3-4]。因此,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进行术前准备,术中熟练精细的操作对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是必不可少的。

1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适应证的选择是决定微创技术成败及疗效优劣的关键[5]。MED作为一项复杂的单通道微创技术,不但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手术技巧和经验,同时由于有限的手术径路和手术范围,在适应证选择时要比传统的开放手术严格和谨慎,MED病例的选择必然有其手术局限性。陈开林[6]报道MED并发症高达8.84%,可能与手术适应证选择过宽有关。熊英辉等[7]报道MED适用于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合并有局限性椎管狭窄者。我们认为, MED的手术适应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相关。对于初期开展者,单纯髓核脱出者为很好的适应证,可选择单节段单纯突出且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不严重者手术,随着经验不断积累,操作技巧不断提高,适应证可自然拓宽,操作熟悉后逐渐开展合并中央型突出、纤维环钙化、椎管狭窄、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等病例。但对于考虑采用开放手术处理亦困难者如多间隙腰椎管狭窄、再次手术椎管黏连等则需审慎进行,切不可毫无选择一律为之,甚至用MED强行取代常规开放手术。

2 熟练掌握MED操作技术

对于初期开展MED或操作不当者,即使常规开放手术经验丰富,也容易出现较高的并发症。作为内窥镜下微创脊柱手术,MED对手术技术要求高,学习曲线陡峭,不但要求手术医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要求规范的MED操作技术。否则,盲目在患者身上进行尝试,由于术者技术或其他原因,不但无法发挥微创技术的优势,而且会造成更多的并发症,增加手术创伤,延长住院时间,势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本组126例,除椎间隙定位错误外,单马尾神经损伤、硬膜损伤及椎管内静脉丛破裂发生率就高达11.9%,发生马尾神经损伤严重并发症1例,且并发症多发生于开展手术的前30例。因此,在熟练掌握手术定位、仪器安装及使用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在动物或人体标本上进行操作训练,熟悉MED设计特点和使用要领,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及操作方法,做到“手眼合一”,熟练掌握根据监视器屏幕的图像在窄小的工作通道内进行手术操作。同时,在进行脊柱微创手术时,术者还必须在有经验的微创脊柱外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手术操作,逐步积累经验。 即使微创手术经验丰富,为免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也必需高度重视患者,精细操作,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在术中每个环节和步骤上更加小心谨慎。

3 总结手术体会

MED与开放手术不同,镜下操作给医生带来许多限制,对术者要求较高,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产生大多与手术操作有关。对于开展MED,作者体会: (1) 循序渐进把握手术适应证,根据熟练程度,适应证由窄渐宽,初始选择单纯、单节段腰椎间盘,熟练后渐向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过渡; (2) 结合术前CT及MR检查,准确定位,避免椎间隙定位错误,术中例行C型臂X线机下定位手术椎间隙是最可靠的定位方法; (3) 为避免误伤硬膜囊或神经根,术中插入定位针及扩张管时应避免用力过猛或过深,防止插入椎间隙及损伤马尾神经; 清除黄韧带、咬除椎板下缘及扩大神经根管时要保护好硬膜囊及神经根,缓慢进行,切忌贪快; (4) 思想上重视术中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谨慎耐心,精细操作,小心分离,防止神经根、硬膜损伤,防止脑脊液漏,防止损伤椎管静脉丛; (5) 充分暴露及减压,应有足够的手术范围; 术中应仔细探查神经根管及对神经的彻底减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压迫症状,除了来自突出的髓核外,还可来自肥厚的黄韧带、狭窄的神经根管及侧隐窝,若术中神经根仍紧张或硬膜囊处于缩窄状态,则提示仍有游离髓核的可能[8]; (6) 反复大量生理盐水(1 000ml以上)加压冲洗椎间隙,冲洗残留髓核碎屑、骨屑和凝血块,减少炎性介质产生,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减轻术后腰腿痛; (7) 对于硬膜破损及脑脊液漏明显,或局部椎间盘明显压迫后突及黏连,或使用双极电凝、压迫止血、应用止血药仍不能止血者,应及时改为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 袁嘉敏,张海龙,顾昕,等.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4):307-312.

[2] Teli M,Lovi A,Brayda-Brnno M,et al.Higher risk of dural tears and recurrent herniation with lumbar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J].Eur Spine J,2010,19(3):443-450.

[3] Fourney DR,Dettori JR,Norvell DC,et al.Does minimal access tubular assisted spine surgery increase or decrease complications in spinal decompression or fusion[J].Spine,2010,35(9S):57-65.

[4] Epstein NE.Minimally invasive/endoscopic vs "open" posterior cervical laminoforaminotomy: do the risks outweigh the benefits[J].Surg Neurol,2009,71(3):330-331.

[5] 池永龙.对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再思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4):289-291.

[6] 陈开林.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9):879-881.

[7] 熊英辉,贝抗胜,刘建平,等.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中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1):952-953.

[8] 王元吉,邹玉凤,顾翔,等.椎板切除术后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4):3-5.

猜你喜欢

椎间隙椎板硬膜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