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且”族字声符示源解析

2014-03-25储丽莎

关键词:段玉裁声符引申义

储丽莎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语源义

殷寄明先生在《汉语语源义初探》一书中给语源义作出了下列定义:“语源义是汉民族在文字产生前的原始语言和后世口头语言中的语词,通过已有文字记录,曲折地显现在书面语言词汇实词系统中的一种隐性语义。”[1]为了理解这个定义,以下将其与语词的本义、引申义作比较,通过对比它们的异同点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源义,具体分析如下:

1.语词的本义是一种显性语义,它见之于文字形体,是直观的,从文字表词的角度来说,是直接的。本义所统率的引申义则与文字形体有间接的但仍属直观的联系。[4]语源义则完全是一种隐性语义,一种潜伏在文字声韵——语词的口头形式中的语义。[1]

2.语词的本义具有惟一性特征。本义作为语词的内容与它的书面形式的联系是一元性的,一个文字只表示一个本义。语源义在词义内容与词的形式的关系上,则是多元性的。[1]

3.与语词的本义相比,语源义的模糊性显得特别突出,而且具有它特殊的形成原因。语词的本义与其本字、本音三位一体,从书面上看,因有文字形体媒介,本义是直观的、清晰的、明确的。语源义虽然也凭借文字媒介表现出来,但它是义、音的直接结合体,文字的媒介作用是间接、曲折的,所以,通常表现为一种模糊性语义。语源义,当它在指称具体事物时,往往是对这一类事物的泛指。[1]

4.在语词的本义、引申义系统中,义项与义项环环相扣,犹如链条。语词本义的引申以及引申义的继续引申,是一种纵向的延伸、递衍活动。截取它们当中的任何一段,相邻的两义项之间都是“父子”关系。语源义的运动却是一种横向发展即沿音孳乳活动,在语源义的系统——同源词族中,各个同源词之间是“弟兄”关系。它们是并列的,彼此并无引申和被引申关系,同时,词族中的每一个词与根词的关系也是同等的,同一词族的“成员”都有共同的语源。[1]词义引申可以是多向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呈辐射型关联,而语源义的运动则是单向的,根词与孳乳词之间呈线条型关联。[1]

5.词的本义发展变化为各个引申义,形式上表现为在书面语的相近、相似的语境中反复地使用同一文字,语词的口头形式并不起决定作用,语境的差异导致词义发生微变。总之,词义引申发展的过程,即在相似而又有差别的语境中使用同一文字的过程,也就是文字承载着词义相对独立地发展、变化的过程。语词的口头形式承载着词义相对独立地发展,主要表现在同源词的孳乳分化上。同源词即语源相同的词,而语源即沈兼士所说的语言中“最初表示概念之音。”词与词的同源关系表现为有相同或相近的音和义,至其记录音义的文字或同或异,并不重要。所以,同源词孳乳分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相同、相近的语境中反复使用某一音义结合体,语境的差异促使语义裂变,语词分化。同源词的产生,是语音承载着语义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发展变化的结果。[1]

殷寄明先生还在此书中“语源义与形声字”一节,阐述了形声字声符的本质与功能。他认为形声字是尚声文字,我们应该从词的口头形式声韵入手,将声符作为探寻形声字本义的重要线索。[1]通过实例考察分析,他指出声符字可采用其本义、引申义、通假义、语源义与形符字的本义构成形声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1]

本文运用以上理论,对分布于《说文解字》中声符具有示源功能的“且”声字进行分析,将从“且”得声的汉字按照语义系联为一个字族,探讨形声字本义与声符字“且”的关系。[2]

二、“且”字

三、“且”族字

祖,《说文·示部》:“祖,始廟也。从示,且聲。”王筠句讀:“《檀弓》:祖者,且也。鐘鼎文凡祖字皆作且。”《周禮·考工記·匠人》:“左祖右社。”鄭玄注:“祖,宗廟。”《荀子·成相》:“啓乃下,武王善之,封之於宋,立其祖。”俞樾平議:“言封之於宋而立其宗廟也。”《漢書·韓安國傳》:“是以古之人君謀事必就祖,發政占古語,重作事也。”颜師古注:“祖,祖廟也。”按:甲骨文、金文祖字初文作“且”,后加示旁。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象征世代繁衍,是对子孙的增加。

姐,《说文·女部》:“姐,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从女,且聲。”《廣雅·釋親》:“姐,母也。”《廣韻·馬韻》:“姐,羌人呼母。”按:母亲的别称。母亲可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对子孙的增加。

抯,《说文·手部》:“抯,挹也。从手,且聲。”《方言·卷十》:“抯,取也。南楚之間,凡取物溝泥中謂之抯。”《墨子·天志下》:“而況有踰於人之牆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孫詒讓閒詁:“抯、摣字通。……《釋名·釋姿容》云:‘摣,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按:取。把东西拿过来,是对事物数量的增加。

苴,《说文·艸部》:“苴,履中艸。从艸,且聲。”段玉裁注:“且,薦也。此形聲包會意。”《玉篇·艸部》:“苴,履中薦也。”《儀禮·士虞禮》:“苴刌茅,長五寸束之,實于篚。”鄭玄注:“苴猶藉也。”《漢書·賈誼傳》:“履雖鲜不加於枕,冠雖敝不以苴履。”按:鞋中草垫。又衬垫。鞋中增加了草或增加了草做的鞋垫。

駔,《说文·馬部》:“駔,牡馬也。从馬,且聲。一曰馬蹲駔也。”《玉篇·馬部》:“駔,駿馬也。”《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十六》:“景公游於菑,聞晏子死,公乘侈輿服繁駔驅之。”孫星衍音義:“按《韓非》作‘趨駕煩且之乘’,則繁駔馬名,煩、繁,且、駔,聲相近。《說文》:‘駔,壯馬也。’”刘师培校補:“‘公乘侈輿’當從孫詒讓改‘公侈乘輿’侈即趨誤。‘繁駔’即《韓非子·外儲説》之‘煩且’。”《廣韻·姥韻》:“駔,駿馬。”《楚辭·劉向〈九歎·憂苦〉》:“以駑赢與乘駔兮,雜斑駁與闒茸。”按:段玉裁据《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説文》和戴侗《六書故》引唐本《説文》改“牡”为“壯”,又依《後漢書·郭泰傳》注引《説文》改“馬蹲駔”作“駔會”。[8]壮马,骏马。比普通的马增加了美好的特质,更加壮实。

殂,《说文·歹部》:“殂,往死也。从歺,且聲。《虞書》曰:‘勛乃殂’。古文殂从歺,从作。”王筠句讀:“殂之言徂也。徂,往也,此謂不忍死其君者,諱而言殂也。”《玉篇·歹部》:“殂,死也。今作徂。”《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孔傳:“殂落,死也。”按:死亡。“死亡”义的“殂”也作“徂”。[9]《史記·伯夷列傳》:“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司馬貞索隱:“徂者,死也。”是对死亡人数的增加。

助,《说文·力部》:“助,左也。从力,且聲。”《小爾雅·廣詁》:“助,佐也。”《詩·小雅·車攻》:“射夫既同,助我舉柴。”按:帮助。如:助威;互助;推波助澜。且与力合在一起,就是增加力量,给力,力上加力,就是帮助的助。帮:指鞋的边缘,如船帮,鞋帮,床帮,桶帮,泛指范围。帮助,就是有范围性的在规模或力度上增加力量。

租,《说文·禾部》:“租,田赋也。从禾,且聲。”《急就篇·卷三》:“種樹收歛賦稅租。”顏師古注:“歛財曰賦,歛穀曰稅,田稅曰租。”《管子·國蓄》:“租籍者,所以彊求也。租稅者,所慮而請也。”尹知章注:“在工商曰租籍,在農曰租稅。”《漢書·文帝紀》:“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按:田赋。指增加粮食支出。

粗,《说文·米部》:“粗,疏也。从米,且聲。”段玉裁注:“《大雅(召旻)》:‘彼疏斯粺。’笺云:‘疏,麤也,謂糲米也。’麤即粗。”《国语·鲁语》:“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莊子·人間世》:“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王先謙集解:“宣(穎)云:‘甘守粗糲,不求精善。’”按:糙米;粗粮。米与且字合并,“且”所表达的是递进,增加对米不精细的描述力度,也就是米很糙。

組,《说文·糸部》:“組,綬屬。其小者,以為冕纓。从糸,且聲。”段玉裁注:“屬當作織,淺人所改也。組可以為綬,組非綬類也。綬織猶冠織,織成之幘梁謂之纚,織成之綬材謂之組。”朱駿聲通訓定聲:“織絲有文以為綬纓之用者也……濶者曰組為帶綬,陋者曰條為冠纓,圓者曰紃施韠與履之縫中。”《書·禹貢》:“厥篚玄纁璣組。”孔傳:“組,綬類。”《史記·李斯列傳》:“子嬰與妻子自係其頸以組。”按:宽而薄的丝带,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绶。阔者曰组,为带绶;狭者曰条,为冠缨。组绶(用以系印的丝带,借指官爵),“且”字所表达的是宽阔,增加宽度的意思,也代表着级别。

珇,《说文·玉部》:“珇,琮玉之瑑。从玉,且聲。”《字彙·玉部》:“珇,珪琮之瑑凸起也。”明屠隆《曇花記·羣仙會勘》:“看珪珇似浮雲,便脫宰臣衣紫。”按:琮玉上的浮雕花纹。其制未详。在玉上增刻花纹。

岨,《说文·山部》:“岨,石戴土也。从山,且聲。《詩》曰:‘陟彼岨矣。’”朱駿聲通訓定聲:“土戴於石上也。”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於嶮岨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漢書·敘傳下》:“皆恃其岨,乍臣乍骄,孝武行师,诛灭海隅。”按:《詩·周南·卷耳》作:“陟彼砠矣。”戴土的石山。增加了土的石山。

柤,《说文·木部》:“柤,木閑。从木,且聲。”徐鍇繋傳:“閑,闌也。柤之言阻也。”《山海经》:“又东北三百五十里,曰纶山,其木多梓枬,多桃枝,多柤粟橘櫾,其痼多闾麂羚彘。”《廣雅·釋器》:“柤,距也。”又《釋宮》:“柤,隁也。”王念孫疏證:“隁之言偃也……柤之言阻遏也。”“木閑謂之枂,水偃謂之柤,義相近也。”按:木栏,指木栅、行马和水堰之类的拦阻物。增加了障碍。

趄,《说文·走部》:“趄,趑趄也。从走,且聲。”汉刘向《新序·杂事》:“夫久驾而长不得行,项领不亦宜乎?《易》曰:‘臀无肤,其行趑趄。’此之谓也。”按:趑趄,行不进貌。阻拦前行、行进,增加障碍。

鉏,《说文·金部》:“鉏,立薅所用也。从金,且聲。”段玉裁依《廣韻》改为“立薅斫也。”段玉裁注:“薅者,披去田艸也。云立薅者,古薅艸坐為之,其器曰槈,其柄短。若立為之,則其器曰鉏。”《玉篇·金部》:“鉏,田器。”《史記·秦始皇本紀》:“鉏櫌棘矜,非錟於句戟長鎩也。”按:除草、翻土的农具。阻拦草生长,增加草生长的障碍。

伹,《说文·人部》:“伹,拙也。从人,且聲。”段玉裁注:“拙者,不巧也。”《廣雅·釋詁三》:“伹,鈍也。”《廣韻·魚韻》:“伹,拙人。”按:笨拙;迟钝。又指笨拙的人。增加了脑子反应的时间。

坥,《说文·土部》:“坥,益州部謂螾場曰坥。从土,且聲。”《方言·卷六》:“坥,場也。梁、宋之間螾場謂之坥。”郭璞注:“螾,蛐蟮也,其糞名坥。”按:蚯蚓的粪便。蚯蚓排便前会在地上先建一个小土堆,用来容纳粪便。地上增加了小土堆。

狙,《说文·犬部》:“狙,玃屬。从犬,且聲。一曰狙犬也暫齧人者。一曰犬不齧人也。”段玉裁注:“‘犬’下各本有‘也’字,今依李善《劇秦美新》注删。”王筠句讀:“謂伺間而猝出也。”《庄子·齐物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战国策》:“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按:犬伺机猝出咬人,增加了别人的不幸。

怚,《说文·心部》:“怚,驕也。从心,且聲。”段玉裁注:“此舆《女部》‘,驕也’音義同。下今本作嬌,乃驕之俗字耳。”《資治通鑒》:“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爲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按:骄,骄傲。高傲,“高”本身就含有增加的意思。

詛,《说文·言部》:“詛,詶也。从言,且聲。”《廣韻·御韻》:“詛,呪詛。”《書·無逸》:“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孔穎達疏:“詛祝,謂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論衡·解除》:“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按:求神加祸于人,增加祸害给别人。

豠,《说文·豕部》:“豠,豕屬。从豕,且聲。”段玉裁注:“凡言屬者,類而別也,別而類也。”《廣雅·釋獸》:“豠,豕也。”按:豕属。老猪繁衍出来的小猪,在不断增加小猪的数量。

鴡,《说文·鳥部》:“鴡,王鴡也。从鳥,且聲。”王筠句讀:“鴡,《毛詩》作雎。雎鳩,王雎也。”《禽经》:“王鴡,鴡鸠,鱼鹰也。《毛诗》曰:‘王鴡,挚而有别,多子。’”《爾雅·釋鳥》:“鴡鳩,王鴡。”郭璞注:“鵰類,今江東呼之為鶚,好在江渚山邊食魚。”邢昺疏:“《詩·周南》:‘關關鴡鳩。’陸璣疏云:‘鴡鳩大小如鴟,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謂之鷲。’”按:一名雎鸠,即鱼鹰。鱼鹰捕鱼时,把脖子扎起来,空脖子下去捕,不断增加了鱼的数量。

咀,《說文·口部》:“咀,含味也。从口,且聲。”段玉裁注:“含而味之。”《管子·水地》:“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昧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全汉文·卷二十一》:“《鸟藏》《止鸟》轲担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掩薄草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按:品尝;玩味。嘴里增加了食物。

沮,《说文·水部》:“沮,水。出漢中房陵,東入江。从水,且聲。”徐鍇繫傳:“《漢書》:沮水出房陵縣,東至郢入江,行七百里。”《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按:今沮漳河入长江处在沙市。源出湖北省保康县西南,东南流至当阳县与漳水汇合为沮漳河,南流到江陵县西入长江。水流量大增,形成沮水。

形声字中的语源义都表现为义素,因为形声字是一种合体字,形符和声符原来的意义都作为义素来参与构词。[1]一方面,它不像一个义项那样指称对象、范围比较明确,而需要对这个义项进行构成分析才看得清;另一方面,语源义作为义素,它所反映的往往不仅仅是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性状,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某一些抽象属性或状态。[1]在具有同源关系的形声字族(单音节同源词词族)中,声符所载的意义是共同义,对于这个词族中的每一个词来说,声符的语源义是整个词的意义的核心部分或者说是关键部分。[1]

参 考 文 献

[1]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35-75.

[2]高丽.“耑”族字声符示源解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92-194.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1244.

[4]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94.

[5]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21.

[6]覃觅.“且”字本义补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2-104.

[7]罗荣华.从“分”得声字试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73-80.

[8]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4546.

[9]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7-168.

猜你喜欢

段玉裁声符引申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耐”字原是剃胡须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画说汉字——摆(bai)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英文摘要(Abstracts)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段玉裁传》阅读训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