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食”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

2014-03-25张佳琛

关键词:食客典故异化

张佳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我国的饮食文化底蕴丰富多彩,不仅是东方饮食文化的轴心,而且还惠及全世界,在世界文化中也大放光彩。“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由美食而导致的‘食文化’;由饮酒而导致的‘酒文化’;由品茗而导致的‘茶文化’。”[1]“食”文化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在食源、食技艺、历史、伦理、礼俗等方面尽显其独树一帜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造成了“食”文化中具有大量富含浓厚中华民族文化信息的文化负载词。伴随着国际旅游经济的兴起,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对饮食的追求也上升到更高层次,将食文化负载词翻译成准确且传递中国文化的译文,不仅能够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还能进一步提升中国饮食业在国际的竞争力。虽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做了些研究,如有从关联、交际翻译、功能对等等理论角度研究的,有从著名文学作品中研究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但是“食”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不多,专门研讨中国“食”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更是少之又少,再有当今社会上对有关“食”文化的错译、胡译必将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文化元素的缺失。因此,对“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探索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食”文化负载词与异化翻译

(一)“食”文化负载词

“食”文化是一种极具民族特征的文化,可以说是不同的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品味也不尽相同,异彩纷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这就使与“食”文化有关的词语富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这种富含文化信息的词语有被称为文化词语、文化承载词、文化内涵词及文化负载词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都是相同的,笔者使用文化负载词这一称呼。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2](P232)。因此,“食”文化中的文化负载词可理解为“食”文化中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与“食”有关的词汇,它反映了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如:“曹操鸡”一词就传递着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的故事,再如:讨口彩、流水席这样包含民俗的词语……这样的词不计其数。本文将结合中国“食”文化的特点将文化负载词分成历史典故词、民俗习惯词、饮食审美词、医食同源词四个类别。

(二)异化翻译

异化翻译是美籍翻译研究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历史等视角出发提出的概念。异化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处理,同时照顾到语言和文化意象的转换,以及可能与文化有关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内容,甚至有的时候为达到文化意象传达的效果要突破固定的语言规范和限制。

异化翻译遵循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它能给目的语文化彰显差异带来冲击,给目的语读者一种异域体验机会的翻译策略。第一,它能够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异国文化,而且往往学习异国文化本身就是读者的阅读目的。第二,在面对未曾接触过的内容,读者更有发挥想象和聪明才智的空间,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它。第三,异质文化的引入还能丰富本国的文化。第四,异化翻译能真正做到跨文化交流,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文化。

二、“食”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

中国“食”文化富含承载文化信息的词语,其涉及的种类、范围甚广,现将从归纳后的历史典故词、民俗习惯词、饮食审美词和医食同源词四个种类入手,分别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异化翻译策略。

(一)历史典故词

中国“食”文化负载词中的历史典故词就是由中国历史人物或事件、传说及典故而形成的词语,在中华美食中有很大部分都是由中国的历史人物或典故而命名,少数出自历史典故的美食早已被外国食客或读者耳闻或了解,其他的却还很陌生。对于外国食客熟悉的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采用汉语拼音。如“元宵”,又名汤圆,相传汉武帝时宫中的一位宫女“元宵”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为了帮助她,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若要逃过此劫,便要让这位元宵姑娘在当日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最后元宵姑娘见到了家人,此后,便形成元宵节[3]。

像“元宵”这种由历史人物而形成的文化词,因被大部分来中国的外国食客甚至是身在国外的友人所认识和接受,可以直接用汉语拼音译成“YUANXIAO”,这样的异化手段可以做到“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大都宜用汉语拼音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4]。这种译法既保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风格,也可让外国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食背后故事的求知欲望。

而对于那些还未达到一定跨文化知名度的历史典故型文化负载词,可采取添加注释进行文化信息的补充,最大限度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如安徽名点“大救驾”就是从公元956年而来的典故,当年还只是大将的赵匡胤在征淮南一战时,开始先是久攻不下,后来几番周折方才胜利,但也因操劳过度,数月小米难进,这时军中一位厨师想方设法精心制作了一种圆形点心,受到了赵匡胤的喜爱,很快便恢复健康,且连连打胜仗。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对该点心还念念不忘,曾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它从中救驾。”于是寿县的“大救驾”便名声大起[5](P192)。“大救驾”就可以做这样的异化翻译法“DAJIUJIA(a kind of food once saved the emperor)”。这样不仅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可通过简单的解释来加强食客对美食及美食背后故事的吸引力,试着想想,救过皇帝的食物?那到底是什么呀?这样可以说是吸引力十足。

(二)民俗习惯词

民俗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也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端午节,人们吃粽子来表示对屈原的缅怀和追忆;中秋节,中秋月饼和团圆饭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美满的强烈愿望等等。在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饮食习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因此,“食”文化负载词中所负载的民俗习惯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典型的民族性。饮食习俗最浓郁的应该是节日习俗了,在传统的各种中国节日中都有食用特定食物的习惯,对于此类词语的翻译可将内容完整直接表述出来,以便目的语读者了解。如:在重阳食俗中汉族有食用“重阳糕”的习俗,重阳是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因此可直译成“Double-ninth Cake”。另外,表示对各种美好愿望的祈求也是民俗习惯词的特点之一,如:《红楼梦》作品中提到的“合欢汤”表示对合家欢乐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杨宪益先生将其直接翻译成“happy-reunion soup”[6]。英文“happy-reunion”不仅在语言形式达到对等,而且做到了文化内涵意义的完全传达。

(三)饮食审美词

中国“食”文化的饮食审美观在刘万邦的《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7]一文中得到了详细的分析,除了提到中国人对食物形象美、饮食环境美、饮食器具美、食物香味名音美等的审美情趣,还特别罗列出了以色彩、花卉等多种菜名的命名方法,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名副其实”的追求,力求菜美、味美、名更美,让食客在物质和精神上能同时享受的美妙感觉。因为“一个美妙的名字,既是菜品生动的描述,也是菜肴自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常常能起到点睛的作用。”[8]对于具有美妙名称的菜肴翻译,有人认为应直接传译该美食的主料、配料等以保证翻译的忠实性。其实不然,此类词语所体现出来的“食”文化、思维方式、语言特点更为丰富。如:“青龙过海”用异化法译成“Green Dragons Crossing the Sea(Soup with green onion)”;再如:“鸟语花香”译成“Singing Birds and Fragrant Flowers(Steamed mandarin fish and bird-shaped shrimps)”。这种由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能让外国食客欣赏到美食的美名,了解中文的思维方式及用词习惯,还在注释部分表明美食的真实内容,清楚明了。

(四)医食同源词

“医食同源”也可称作“药食同源”即药和食之间本无明显界限,“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9]食疗与养生是中国“食”文化的另一大特点。中医普遍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于是与养生、食疗有关的美食从古至今都备受重视,当今更是返璞归真地追求药材与食材的巧妙结合。但是这种极具中国中医药膳特色的“食”文化负载词翻译时不仅要让外国食客感受到“好吃”,还要明白“吃得好”。如:由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可采用直译加注释“Eight Delicacies(Stimulate your baby’s appetite and better his or her growth)”,再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译成 “Angelica Ginger Lamb Soup(Replenish your blood and warm your spleen and stomach)”。

对于医食同源词的翻译且不说我们的医食同源类美食能否被外国食客接受,只要达到将我们的中医文化通过“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目的已经是我们的重大收获了。不过在此类词语的翻译意义重大,要精心翻译才能有效地将“食”文化传播出去。

三、“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趋势与展望

未来,文化交流的规模会更大,并且更加地多元化,各国文化不断在追求存同求异,以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异域文化,异化的翻译将渐渐地为读者所接受,在极具特色的“食”文化传播中,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是个必然的趋势。然而,“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笔者对它的未来发展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展望:

第一,“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选择也要“辞旧迎新”。当然这里的“旧”指的是那些过于陈旧且极少被使用或者是局限在小范围使用的文化负载词,对此类负载词的翻译意义不大。另外,“食”文化的发展不是停滞不前,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如菜系的分类会有扩大的可能,新的菜式不断出现、饮食习惯也会转变等等。这些都需要研究者或翻译者抱有努力钻研、与时俱进的态度。

第二,形成系统的“食”文化负载词翻译体系。该体系不仅要含文化负载词的界定方式、适用的翻译理论,还要有文化负载词的语料库等。其中文化负载词语料库的建立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语料库给翻译工作带来的优势是不可估量的。翻译学者们在平时研究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食”文化负载词的语料,早日实现准确且高效的翻译。

第三,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食”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过程中,对源语与目的语有关文化知识的了解是翻译的基础。如今,出现的胡译、乱译大多数都是因为文化背景知识欠缺而造成的。因此,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培养文化意识贯穿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

第四,改革课程体系,满足人才需求。当今的旅游业不断发展,饮食作为旅游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市场需求也将迅猛增长,企业从饮食翻译、菜品创新,甚至是服务管理都将于国际接轨。由此可见,对饮食相关领域的翻译人才需求水涨船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相关课程或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为中国“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培养优秀的专业翻译人才。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我国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不断地在世界大环境中扩大着影响力。“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中之重,更是表现突出。虽然中西的“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全球化的态势下文化在不断地融合,不断地传播,享受不同国界的美食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了。“食”文化负载词富含了中国特色的语言与文化,翻译过程中尽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并根据不同的文化负载词恰当采用不同的异化手段,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文化特色,向外国食客,向世界贡献中国文化,让他们在体验精彩纷呈的“食”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国同样精彩的语言特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1]石麟.中国传统文化概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90-191.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徐先玲,李相状.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230.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152.

[5]胡自山,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6]杨晓茹.饮食文化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菜名翻译对比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7]万邦.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2(3):37-43.

[8]乔姣姣.中国饮食[M].合肥:黄山书社,2012:34.

[9]吕尔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8.

猜你喜欢

食客典故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鲸餐厅和它的食客们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闻鸡起舞
喝汤
最悲伤的字
就餐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