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对于期刊的作用浅探*

2014-03-25卢妙清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刊之友刊物

卢妙清

(《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526061)

没有编辑就没有期刊。有什么样的编辑,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期刊[1]。编辑之于期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编辑的解释如下:一是指对资料或文稿按一定要求进行策划、整理、加工;一是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在科技日益发达,国家和人民对出版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期刊业越来越繁荣的今天,编辑的工作更趋复杂和繁琐,责任更加重大,重要性也更加凸显。编辑对于期刊的作用,实际上就相当于教授与大学、医生与医院的关系一样[2],没有名教授的大学和没有名医生的医院都往往是名不见经传的,而没有一支拥有良好素养的优秀编辑团队支撑的期刊,也是难以办好办久的。具体来说,编辑对于期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编辑在刊物传播价值上的导向作用

现在的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除了少数约稿之外,大部分靠作者自由投稿。自由投稿的情况往往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稿件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否认,其中有一部分是高质量的学术精品,但也一定存在着大量糟粕性的学术垃圾。这时候,如何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就得靠编辑的选择和辨析了。面对同样的来稿,辨析能力和角度的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将不一样。而选择结果如何则直接关系到对受众的影响,因为读者接收到刊物后只能在既定的出刊范围内寻找自己有兴趣或适合自己阅读的文章,至于在此之前编辑所有的处理过程,他们是看不到的。如果编辑所选择的是代表人民先进利益和国家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稿,就能对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如果选择的是学术泡沫,或是未能透过文稿的表面而洞察其内核空洞、没有丝毫创新和价值的文稿,那么,这样的文化垃圾甚至是文化毒品一旦散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落入千千万万老老少少的读者手中,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编辑必须在大量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之中发掘出真正有价值、科技含量高的成果和发现,过滤淘汰低劣甚至伪劣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发布和推广出去[3]。把维护学术的纯洁和公正当作编辑的文化和价值取向[4]。这也就要求编辑必须努力克服个人主观因素及各种条件限制,把维护学术价值置于首位,尽量避免遗珠之憾和害群之马事件的发生。编辑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就像一位向导,他的选择和取舍关乎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是否得到传播,以及传播得怎样。

期刊通过文稿所传播的思想和精神,是以白纸黑字的独特形式存在的,其影响深入人心。一份优秀的刊物,其宣扬的价值必然与人类文化的前进步伐相一致,必然与在时代发展中人们不断变化着的心理诉求相吻合。而遴选和甄别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来稿,并使之付诸刊物见诸读者,这项工作只有编辑能完成。所以,编辑在刊物的传播价值上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 编辑在刊物风格上的掌控作用

编辑的策划、组稿和对来稿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刊物的风格,一份刊物,不同时期由不同的编辑所负责,风格上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方面我们可以以《编辑学刊》和《编辑之友》为例。《编辑学刊》创刊于1984年,一直以来都是双月刊,第一任主编是倪墨炎,在出任《编辑学刊》主编之前,曾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当过编辑,参加过《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在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造诣颇深,同时,他还是中国作协作家。在这样一位具有深厚理论修养和学术功底的主编主持下,《编辑学刊》呈现出非常浓厚的学术理论风格,早先多刊登诸如《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988年第4期)、《历史的、发展的‘编辑’概念——兼论编辑与著述的区别》(1993年第2期)此类大块头的理论文章,与其“以反映我国出版科学研究成果,繁荣出版编辑理论”的办刊宗旨相吻合。后来雷群明、钟国华、张家骅等同志先后出任《编辑学刊》的主编,现任主编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先生,他是一位编审,同时兼任《咬文嚼字》和《编辑学刊》的主编,可能受主编学术背景和个人喜好的影响,现在的《编辑学刊》所刊文章总体上的特点是:小、精、杂。例如,2013年第1期上《浅谈教育类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云”优势》、《“拔苗助长”新解》等文,有时甚至与《咬文嚼字》的风格有些相似。

《编辑之友》是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编辑专业学术性刊物。以“倡导编辑科学研究,探索编辑工作规律,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促进出版事业发展”为办刊宗旨。其前身是创办于1981年的山西人民出版社内刊《编创之友》,1985年改名《编辑之友》并公开出版,一开始为季刊,1987年改为双月刊,2009年1月,改为月刊[5]。历任主编有宋富盛、庞沁文等同志,现任主编为康宏先生。刊名取为“编辑之友”,应是致力于为编辑同仁们提供学术交流、探讨以及抒发编辑感悟的平台,富有亲和力。考察该刊走过的三十多年历程,也可发现其变化的轨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编辑之友》,每期只刊登十几、二十来篇文章,多数是以期刊编辑方面为主的理论文章。如今的《编辑之友》切合当下大文化大传媒的需要,涵括的范围更为广泛,栏目也更趋灵活,如2013年第6期共刊文37篇,设有沙龙、专题、书业、营销、刊界、传媒、数字、史料、实务、域外等栏目,如今“刊界”只是占了其很小的一部分。从总体上看,其学术性还是比较浓厚的,其宗旨也能一以贯之地得到保持。

风格的变化未必是一件坏事,关键要看是否契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是否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咬文嚼字》就深受广大语言文字爱好者、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喜爱,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份优秀刊物,除了主编起主导和决定作用之外,也是所有编辑成员共同出谋划策的结晶,他们对刊物风格的掌控作用,正如以上分析,在刊物的发展历程上留下明显的烙印,编辑的决策直接关系着刊物风格的前行航向。

三 编辑在刊物政治方向上的守护作用

对于任何刊物来说,正确的办刊方向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份优秀的刊物,必须积极响应祖国和人民的号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传播正能量。很多时候,编辑就像一面旗帜,他们的构思和理念通过刊物,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起着影响甚至引领的作用。因为,一方面,编辑主体从代表社会的立场进行文化选择,极易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和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成为人们探索前行的坐标和体系;另一方面,编辑选择又必然建构在其既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框架基础上,并依据时代的新发展不断选择和缔构一个新的、完整的、系统的文化大厦[6]。在对来稿进行筛选、策划、加工,并使其形成栏、汇成册的过程中无一不渗透着编辑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褒贬倾向,作为一个成熟的、优秀的编辑,应努力克服个人的好恶,以刊物集体利益为重,充分考虑到刊物对受众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慎重走好每一步。

在国门打开,各种东西方思潮蜂拥而入,又恰逢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编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稿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和芜杂,编辑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辨析并作出选择。另一方面,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考量和判断隐匿在来稿字里行间的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倾向,而且任何的设备、检索系统都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靠编辑自身的慧眼和日积月累的判断能力去完成。编辑人的许多特质是无法被取代的,例如,个人的品味、辨别能力、情绪反应、做事的条理、决断力、投入的热情以及温柔的关爱。在这些层面上,没有任何人或物能取代编辑的地位[7]。设想一下,如果编辑错选或误选了一篇散布低迷、腐朽、落后思想倾向的文稿,或是未能透过文稿的表面洞察其内核所隐含实质问题的文稿,并将其刊发、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深入受众内心,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存在和传播的期刊,其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长远和深刻,不是其他媒介所能比拟的。所以,编辑在作出选择时,一定要确保编辑客体能够充分体现社会意志,与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8]。其中尤其要注意把守刊物的政治大关,任何不利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利益的文章都应毫不犹豫地剔除出去。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就是确保刊物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坚守者。

编辑与期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9]。因此,在每一个环节中,编辑一定要提高警惕,步步留神,把一切在思想上、观念上、政治上有问题的稿件坚决地拒之门外,站好刊物政治方向守门人的岗位。

四 编辑在刊物质量上的把关作用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保证期刊质量第一的关键在于编辑,期刊编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期刊质量的高低[10]。面对同样一堆来稿,有的编辑能挑选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有的编辑却举棋不定,难以分辨平庸与脱俗之作。已经挑选出质量合格的一批文章之后,如何通过最优组合,策划出最贴切的栏目,使文章传达出最佳的系统效应和社会效应,这些都与编辑功底深浅、能力高低密切联系。

编辑在刊物质量上的把关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稿件质量上的把关,一是编辑加工环节上的把关。首先,期刊的质量取决于所刊发文章内容的质量,一流的刊物是因为有一流的内容在支撑。如《编辑学报》、《中国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之所以深受读者喜欢,其影响因子排名之所以一直靠前,就是因为其编辑一贯以来非常重视稿件质量的把关。编辑环节的质量关没有把住,提高期刊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其他出版环节做得再好也难以有所作为。所以,一贯以来通过编辑初审、编辑部主任复审和主编终审等层层把关,确保录用的每一篇来稿既有可读性又不失其价值的做法,是有其必要性和特殊性所在的。

其次,编辑加工是保证稿件达到出版质量要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主要有:1)格式规范上的把关。包括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英文翻译和参考文献著录等方面,所有这些编辑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一一过目,确保每项都准确无误。2)知识性内容方面的把关,包括一些常理性的知识、文章前后的逻辑推理、表格数据的分析及其与结论是否相符等,这就要求编辑既要能深入文章去,又要能走出来清晰、理智地进行审视和判断。3)文字性的修改和润饰。编辑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尽力帮助作者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量表达得最清晰、最完整,所以,对于每一个字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掉以轻心。如对于“教师”与“老师”、“学生”与“同学”、“上京”与“赴京”等的不同用法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同音字、错别字等,通过编辑的把关和修饰,就能让文章锦上添花。

除了在稿件质量和编辑加工方面下功夫外,编辑还应注意刊物印装质量方面的把关。这是刊物在与读者见面前编辑所把的最后一道关,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要也在提高。如何设计出与内文吻合的期刊封面,如何让封面更为别致、新颖、有韵味,更容易吸引读者,刊物印装完毕后,编辑必须仔细检查,看看是否有缺页、漏页,从封面到封底,从页眉到页脚等等,都确认准确无误后才能把刊物发行出去。

一堆未经任何处理的的杂乱稿件也许就只能成为一堆“垃圾”,而经过编辑认真把关、挑选、策划、加工、出版而成的期刊,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二者的传播效果无疑是天壤之别。正因为有了一代代编辑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期刊业、出版业的蒸蒸日上,从而也促进了我国的文化产业朝着健康、良好的态势发展。

[1]曹陇华.期刊编辑与期刊[J].科学·经济·社会,2002,(3).

[2]邓子平,杜恩龙.造就大众化名牌编辑的九点思考[J].编辑之友,2003,(4).

[3]姬永成,石荣.论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4).

[4]王立欣.当好学术“守门人”——论学报编辑在防范学术论文抄袭剽窃中的作为[J].编辑学报,2007,(2).

[5]佚名.编辑之友[EB/OL].http://baike.soso.com/v7785045.htm,2010-05-10.

[6]常凌翀.网络时代编辑如何做好守门人[J].编辑学刊,2007,(1).

[7][美]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8]任火.编辑选择论[J].编辑之友,1997,(1).

[9]涂永前.学术编辑必须处理好四大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24.

[10]姜书典.期刊主编必须把好编辑环节的质量关[J].编辑之友,2007,(5).

猜你喜欢

学刊之友刊物
藏家之友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刊物贺词
《诗词之友》赠阅
系列刊物介绍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文化学刊》十年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藏家之友